主要經歷
投筆從藝 孜孜以求
1932年,潘仲連出生在浙江省新昌縣鏡屏鄉田前村一個普通農民的家庭里。因家貧,少讀書,1956年他經人介紹到杭州園林系統工作;後調到局機關。有一次他看到《人民畫報》上的美術盆景照片,使他心中一陣驚喜,一見傾心。於是,他撇棄了別人求之不得的機關辦公室工作,毅然“投筆從藝”,去了杭州基層盆景園,開始了他的盆景創作生涯。
盆景是大自然的驕子,是科學、技術、文學、繪畫、情感編織起來的藝術品,任何一方面的欠缺是不行的。他堅持到市幹部業餘大學中文專業學習,同時還自學了植物學以及文、史、哲等相關領域的知識。深厚的文化功底,使潘仲連得以從更廣更高的視野,審視中國盆景的現狀,孜孜於盆景藝術的理論研究;也使他的藝術思想敢於衝破傳統積習的束縛,立志跳出“以曲為貴”的傳統觀念,以期用更豐富的線條形式來表現深邃的意蘊內涵。他寫自己在盆景創作中的體會是:“我所尋求的蹊徑,只不過是想把它從傳統的柔性文化的S弧圈中解脫出來,還其本來應有的陽剛之氣。”為此,他在創作《聽天籟》、《一介匹夫》、《巋然》等作品時,有意識地在曲直結合中多用直線,在剛柔相濟中側重剛健,從而體現出一種峭拔、軒昂的審美意境,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盆景是活的雕塑,是根據植物生長規律對生命的再創造。創造更是伴隨著痛苦。為了達到審美境界的高層次,其創造者也必須和他的對象一起經受痛苦。於是,潛心於自己所選擇的藝術天地的潘仲連,能夠經古代有關盆景文獻的要義鍥入並加以弘揚;對東瀛盆栽民族特色的欣賞和分析,更是從人文心理學的角度加以闡釋,見地獨到。可許多年來,對時間觀念他卻總是那么模糊、遲鈍;為心愛的盆景藝術延誤吃飯,那是常事,即使是下班路燈已旺,他也是滿不在乎,從容離去。
潘仲連是個很專一的人。對他來說,世間旁物似乎均與己無關,只有同創作對象悄悄對話時才能使他興趣盎然。難以想像,他是怎樣克服身心內外的種種困擾,從一條狹窄的小路上走過來的。潘仲連幹事做人常常有一股頑勁,一旦主意已定,就休想拉他回頭。對此,他自己說:“無奈我就是這么個犟脾氣、直性子,遇事不繞彎子。因此,自己喜歡的藝術形象也無意過於求曲。”
以情造景 情景相連
科學以理服人,藝術則是以情動人。藝術家在塑造藝術形象時離不開審美活動,而人的審美活動又總是同感情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藝術創作中表達感情,欣賞時產生聯想和共鳴,形成作者與觀眾之間的感情交流,藝術家因能以自己的感情打動人心而感到欣慰。
潘仲連的成名作《劉松年筆意》,就是以象徵手法寓情於景的佳例。為了表現凜然正氣,陽剛之美的立意,作品形象突出地表現了雄健豪放,自然灑脫的藝術氣質。在注重立意的同時,選材也頗具匠心,採用有一定樹齡的五針松為材料。二千多年來的漢文化積澱,關於松樹高風亮節,昂揚向上,萬古長青等美的品格和陽剛之氣,已在他心中形成了人化自然的意象。這樣就抓住了景和情的對應和相通之處。樹型以高雙乾兩條豎直線為造型骨幹。豎直線寓蓬勃向上之意,矯健挺拔,凌空而立,給人一種超越的力量感。兩乾之間稍作斜勢的“襯乾”也不多餘,起到了緩衝、調濟、統一中求變化的作用。枝片的處理都有其合適的空間位置。大枝橫空出世,小枝偃椏層疊,既不是傳統的九大片,也不是所謂的“文人木”。主次分明,層次清楚;張弛結合,收放自序;疏密合理,繁簡相宜;虛實相生,顧盼呼應。枝片微微下垂,顯得舒展飄逸,自由大方……。這些不是為了造型而造型玩弄的工藝技巧,而是為情為意造型;整個形象威武雄壯,氣宇軒昂,儼然大將風度。有一種威武不屈的狷介氣概,給觀眾以振奮和鼓舞。以《劉松年筆意》為景名,是潘仲連的良苦用心。劉松年是南宋時杭州畫松名家,筆法精良,畫風雄健。他擁護抗金,反對投降,具有高尚的民族氣節。人品和畫品均屬陽剛之美。
源遠流長的浙江盆景,自唐、宋、明、清以來均以松柏為主體。度其志趣,皆重在求風骨、尚氣韻、貴蒼勁峻峭、傳山川樹木之神,與胸中浩氣,逸氣而避妖媚惡俗,矯揉造作。潘仲連的《劉松年筆意》,則可視為借鑑吸納“浙派”畫風傳統,代表浙江松樹盆景水準的典型作品。這一伴隨潘仲連幾十個寒暑的高幹合栽式五針松盆景,整體造型,氣勢雄偉、挺拔、壯觀,給人以浩然、大度之壯美感。這件作品及潘仲連以後創作的作品,對浙江的盆景藝術發展具有承先啟後的作用;在全省同行的協同努力下,為浙派盆景的確立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幾十年來,潘仲連用粗糙的雙手創造出了符合他個性的藝術形象。同時,用敏銳的目光審視我們古老的文化,以指導藝術創作。從太極圖那貫穿流動於兩極間的S線中,他領悟到了幾千年來中國盆景漸趨柔化和淡化的原因。他說:“這類風格我很佩服,但又覺得老看這個,便不夠刺激,需要來點辣的。”
“未曾學藝先做人”。要搞出高水平的盆景藝術作品,還須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人品的修養。有名話叫做:“藝術就是性格的表現”。盆景作品與作者稟賦、情操是彼此融合滲透的。可以這樣說,從作品可以看出人品。我們從潘仲連作品的清剛、粗獷、峻峭之氣中看到的是一個充滿自信、堅韌不拔的典型中國人的性格。
安於清貧 淡泊名利
生活中的潘仲連與盆景結緣近已40年了,但仍安於清貧,淡泊名利。他多次對人說:“我不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的確,他從來沒留意過家裡的柴米油鹽,老伴孩子跟著他受累,至今仍家徒四壁,連一張沙發也沒有。可他安之若素,對自己的清貧生活始終不悔。憑他的技藝和知名度,要發財早就可以發了。在1984年、1985年,那時五針松、小茶梅價格瘋漲,不少人上門找他合作,只需他動動嘴掛掛名,作點技術指導,就能發家致富;但卻被他一一拒絕了。他說:“我追求的不是這些,並不想把這門藝術當作賺錢的手段。”
但是社會的酬勞,總是與一個藝術家所付出的代價劃等號。潘仲連也如此。1985年來,他已先後在全國性盆景展覽中獲得一等獎十個;“劉松年筆意”、“如意飛渡”、“巋然”等作品被編入美國出版的《中國盆景》一書。到浙江參觀的各國貴賓也都對他的作品給予極高的評價。1993年他在南京“海峽兩岸盆景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激起了會議的強烈共鳴和反響。1997年在“第四屆亞太地區盆景會議暨展覽會”上,他被邀擔任主講之一,其參展作品獲得了金獎。
幾十年來,潘仲連以他的作品表現了他的理想。其搏大精深的理論造詣,深得各地讀者的敬佩。由他主撰的《盆景製作與欣賞》一書兩度重印,在同行中頗受好評,還被比中友協選為向海外推薦的讀物之一;他抱病撰寫的《樹木盆景藝評》一書也獲得出版部門與主編的高度評價。他的一大批觀點鮮明、引人注目的論文刊載於《中國花卉盆景》、《花木盆景》等全國重點盆景刊物。此外,他還自學了日語,翻譯了《日本盆栽通史》。“梅花香自古寒來”。翻開潘仲連浸潤著心血與汗水的創作履歷,我們看到:他的學術論文5次獲省、市優秀論文獎;由三人合著、由他主筆的《盆景製作與欣賞》得到了國內盆景界的高度評價;他的松柏盆景創作被公認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與地方特色。
廣搏的學識,正直的學德,獨到的見地,使潘仲連贏得了我國園林藝術界的普遍尊重。在浙江省,其言傳身教更是影響了眾多的後起之秀。目前,浙江許多盆景作品青勝於藍,又有了新的發展。
“一覺醒來鬢滿霞,回眸山徑意悵惆”。昔日滿腔熱血的農村青年成了聞名海內外園藝界的藝術大師。幾十年間,潘仲連就像他喜愛的松柏那樣,憑著一種不尋常的執著,沿著他所喜愛的思辨的鐵索,跋涉在一條漫長的崎嶇山道上。
其實,這條他自選的道路對他只是寄意而已。這些外在的東西並不能解除其內在的饑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