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捲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
譯文內容
劍門關外忽然聽說官軍收復薊北, 乍聽到止不住的淚水灑滿了衣裳。
回頭看妻兒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亂收拾著詩書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裡引吭高歌呵且須縱情飲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別的故鄉。
立即動身穿過了巴峽再穿過巫峽, 然後經過襄陽再轉向那舊都洛陽。
作品鑑賞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詩的起句直報喜訊,敘事點題。一個“忽傳”,道出了詩人意外驚喜的心情。“劍外”,指四川劍閣以南的地區,當時杜甫所在的梓州,正位於劍南。“薊北”,泛指薊州、幽州一帶,即今河北省的北部。兩地關山阻隔,“初聞”捷報傳來,興奮的感情像潮水一般湧起,悲喜交集的眼淚頃刻灑滿了衣襟。這眼淚包含著詩人的身世憂患之感,但更流露著他那高度的愛國精神。禍國殃民的戰亂已經結束,破碎的山河得以收拾,百姓的生活和國家的局勢將會好轉,個人自然也有苦盡甘來之望。因此,第二聯“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便由悲喜交集轉為歡欣鼓舞了。這兩句雖然明白如話,但究竟如何理解,卻很值得研究。以前有不少注者認為,此聯講的是詩人看到妻子臉上的愁雲消失了,於是隨手捲起桌上的詩書,盡情歡娛。其實這是望文生義的誤解。要知道,作為七言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工整,意趣相映。假如認為“愁何在”的是“妻子”,那么下句“喜欲狂”者,不就是與“妻子”對稱的“詩書”了么?這顯然是經不起推敲的。事實上,歡呼雀躍的並非案頭的“詩書”,而是詩人自己;同樣,愁容頓消者也並非指屋裡的妻子兒女,依然是詩人自己。杜甫一家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劫後餘生,如今總算把苦日子熬過去了。他“卻看”妻兒無恙,合家團聚,感到很欣慰,千般愁緒統統消失得無影無蹤。於是他胡亂地捲起案上的詩文書籍,沉浸在狂熱的歡樂里。
在第三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詩人以“放歌”、“縱酒”的豪爽不羈的行狀,進一步加強了“喜欲狂”的激情。接著在狂喜酒醉之際,又宣布了趁此春光,和妻子“作伴好還鄉”的心愿。僅僅是心愿當然不夠,詩人在末聯,竟然把預擬的還鄉路線也開了出來,真可謂心馳神往,迫不及待了。“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巴峽,指嘉陵江(古稱巴江)上游的江峽。杜甫從梓州登程,須先出險峻的巴峽,再人長江穿過雲雨巫峽,經陸路直下襄陽,然後抵達洛陽。詩人在句下自注曰:“余田園在東京”,東京就是洛陽。八年離亂、國破家危的慘景已成過去,很快就要返回家鄉的田園了,詩人焉能不歡天喜地!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在杜甫詩中,獨樹一幟,迥然異趣。它一反杜詩固有的鬱勃、沉雄的格調,喜情噴發,酣暢淋漓,一瀉千里,寫得清新明快。無怪清人浦起龍評價此詩說:“八句詩,其疾如風。題事只一句,余俱寫情。……於情理妙在逼真,於文勢妙在反振。……生平第一首快詩也。”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河南府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杜甫生逢開元盛世及安史之亂,一生顛沛流離,歷盡磨難,他的詩廣泛地記載了這一時期的現實生活,被人稱為“詩史”。杜甫擅長各種詩體,詩風沉鬱頓挫,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