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白玉蟬[漢代出土文物]

漢白玉蟬[漢代出土文物]
漢白玉蟬[漢代出土文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漢白玉蟬是經過精細加工的白玉質地的蟬形物品,是漢代的出土文物。

藏品特徵

漢白玉蟬正面 漢白玉蟬正面

這件漢代玉蟬長5.2厘米,寬2.6厘米。蟬的頭部刻畫有力,尾作弧形收斂,背脊線隆起,用減地法琢出雙目及兩翼,器形平正。玉料為和田白玉。蟬身雕成正菱形,形象簡明概括,頭翼腹用粗陰線刻劃,寥寥數刀即成。蟬背部雙翼左右對稱,如肺葉狀。

背景資料

漢代王侯貴族和達官貴人認為,人死了可以再“生”一次,只要將一種經過精細加工的白玉質地的蟬形物品“含”在死者口中,就能得到“重生”。

蟬作扁平狀,以簡練挺勁的“漢八刀”勾勒出高額、突眼、寬頸、翅翼等,形象寫實。這種玉蟬盛行於西漢晚期至東漢,多用作斂葬中含玉,放置於死者口中,取其清高絕俗、復活再生的意義。

發展歷史

玉蟬作葬玉中的口含,最早見於考古發掘的河南洛陽中州路816號西周早期墓,其後未見流行,直至漢代才發展成為普遍的習俗並一直持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商周玉蟬用於日常佩戴,形制古樸,雕刻粗放。所用玉材質地欠佳,多為半石質。蟬頭眼大,身翼窄小成細長倒梯形;頭部中央有孔,用來穿繩。蟬身用簡單的陰線刻劃象徵身體部位。漢代玉蟬除少數尺寸略大,頭上有穿孔的屬佩飾玉外,基本上都是用作口含的葬玉。兩漢玉蟬多用新疆白玉、青玉雕成,質地很好。蟬身雕成正菱形,形象簡明概括,頭翼腹用粗陰線刻劃,寥寥數刀即成。蟬背部雙翼左右對稱,如肺葉狀。漢代玉蟬造型規整,變化較少。南北朝時,玉蟬仍沿漢制,此時由於戰亂影響,玉料來源困難,玉蟬多 玉蟬數用滑石刻成,細部寫實味道加重,同漢代相比顯得更為逼真。東晉以後幾乎見不到玉蟬了,宋代仿古風氣盛行,當然玉蟬也不例外。宋代以後的蟬多作為佩飾。明代玉蟬有薄片狀和圓雕兩種,多用粉皮青玉製作。明代玉蟬的紋飾線條雕工又粗又深,雙翅雕得較薄,腹部厚;翅膀不光有脈紋,還有無數的小圓點,好似透明的一般;蟬腿有許多細小的腿毛,這是明代常用的做法,陰線刻得很密。在蟬的反面採用單撤刀法,使兩翅與腹部分開,兩翼張開,腹部凸起,增加立體感。腹部的皮紋從頸部開始,而前幾個時代玉蟬的皮紋都是在腹部的下半部分才有。清代玉蟬也有圓身蟬和片狀蟬。清代玉蟬是寫真手法與仿古紋飾同用,用料講究,紋飾分布稀疏明朗,線條多用陽紋線來雕刻,這是清代的特徵。清代後期開始造假,民國時更為盛行。

專家評述

這是一件漢代的白玉蟬,其手法主要是當時比較流行的玉蟬雕刻手法“漢八刀”,“漢八刀” 蟬作扁平狀,表皮紅沁,沁色斑駁自然,雕琢有力,器形美觀。頂有穿孔,可以配掛。以簡練挺勁的“漢八刀”勾勒出高額、突眼、寬頸、翅翼等,形象寫實。這種玉蟬盛行於西漢晚期至東漢,多用作斂葬中含玉,放置於死者口中,取其清高絕俗、復活再生的意義。這件東西,看是一種靈動性的這種藝術性,所以我們可以認定它是一件比較好的出土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