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斯·艾斯勒

漢斯·艾斯勒

漢斯·艾斯勒(德語:Hanns Eisler,1898年7月6日-1962年9月6日),奧地利反法西斯作曲家、音樂理論家和社會活動家,猶太人,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歌《從廢墟中崛起》的作曲者,在歐洲樂壇享有盛譽。 漢斯·艾斯勒1898年7月6日生於德國萊比錫,1919年至1923年在維也納音樂學院受教於勛伯格。1924年至1933年在柏林任教,期間與布萊希特合作創作革命歌曲和工人歌曲。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流亡海外。1938年赴美,1942年進入好萊塢從事電影配樂創作,1944年、1945年曾兩度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1948年遭美國政府驅逐出境。1950年定居德意志民主共和國,1962年9月6日逝世於東柏林。

人物生平

早年生涯

漢斯·艾斯勒 漢斯·艾斯勒

艾斯勒自幼喜歡音樂,但家境貧寒,無力支付學費,更買不起鋼琴, 他便自學作曲知識。1910年,艾斯勒舉家遷至維也納。中學時代,艾斯勒開始接觸到革命思想,並研讀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

1916年,艾斯勒被招入奧匈帝國軍隊的匈牙利軍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多次受傷,1918年退伍後回到維也納。1919年1月,艾斯勒曾支持德國柏林工人武裝起義,但起義最終失敗。

1919年至1923年,艾斯勒在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師從勛伯格學習十二音音樂,是勛伯格的得意門生。1924年,艾斯勒到柏林音樂高等學校任教,並寫作具有十二音體系風格的作品。1925年,艾斯勒移居柏林,期間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他於1926年加入德國共產黨。1927年開始參加各種工人合唱隊的活動並擔任教學工作。1929年艾斯勒開始與戲劇家布萊希特合作,寫出大量革命歌曲及工人歌曲,抗議當時魏瑪德國的政治形勢,並為戲劇、電影寫作音樂,包括布萊希特的戲劇《決定》(1930)、《母親》(1932)等,成為知名的左翼音樂家,兩位藝術家的合作也伴隨終生。

(圖冊“漢斯·艾斯勒"來源: )

流亡海外

漢斯·艾斯勒 漢斯·艾斯勒

1933年,希特勒上台建立法西斯政權,艾斯勒等進步藝術家的創作受到了禁止。他被迫流亡海外,經過奧地利、法國、荷蘭,1934年暫居丹麥,與布萊希特繼續合作。後去英國寫電影音樂,去美國作巡迴演出。1937年支持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戰鬥時,他曾為國際縱隊寫過一些戰鬥歌曲。

1938年去美國後,他在紐約新社會研究學校及南加利福尼亞大學任教。1942年在好萊塢從事電影音樂創作,曾擔任喜劇大師卓別林的音樂助理。艾斯勒為8部好萊塢電影和多部紀錄片配樂,其中配樂作品《儈子手之死》和《寂寞芳心》分別在1944年、1945年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劇情類原創配樂獎提名。電影配樂作品也是艾斯勒音樂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

1940年開始,艾斯勒開始投入課題“音樂與電影之關係”的研究,這項研究也得到了洛克菲勒基金會、電影導演約瑟夫·洛塞和艾斯勒所任教學校的支持。1947年,艾斯勒與西奧多·阿多諾合著的《電影音樂作曲》一書出版。

這一時期,艾斯勒所學的音樂知識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創作了大量佳作。他為導師勛伯格70大壽創作的作品《描述雨的14種方法》被認為是其流派的頂尖作品。這些作品也奠定了艾斯勒的聲譽。

驅逐出境

交談中的艾斯勒(左)和布萊希特 交談中的艾斯勒(左)和布萊希特

艾斯勒在美國蓬勃發展的事業因冷戰的爆發而被打斷。他因曾參加進步活動、創作革命歌曲,被指控為“好萊塢頭號蘇聯間諜”,並於1947年被美國“非美活動委員會”(HUAC)傳訊,因拒絕回答問題,被判處監禁。

後國際進步人士卓別林、畢卡索等組成營救委員會向美國政府提出抗議,艾斯勒於1948年被改判為驅逐出境。

1948年3月26日,漢斯·艾斯勒和他的妻子路易斯·茱萊茜離開拉瓜迪亞機場飛往布拉格。臨行前,他說:“我帶著萬分的痛苦和憤怒地離開這個國家。1933年,當惡魔希特勒懸賞緝拿我的時候我坦然接受,因為我知道那是一個罪惡的時代,我因被驅逐而自豪!但現在我竟被如此荒謬地驅逐出了這美麗的國家,我感到心碎!”

定居柏林

1948年,艾斯勒回到祖國奧地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後,他定居東柏林與布萊希特繼續合作,仍從事作曲及音樂理論工作,成為著名的社會活動家。1949年,他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歌《從廢墟中崛起》(Auferstanden aus Ruinen)作曲。

漢斯·艾斯勒之墓 漢斯·艾斯勒之墓

這一時期,雖然艾斯勒在民主德國享有盛譽,但是他的一些先鋒派音樂創作卻得不到政府的認可。艾斯勒曾有創作歌劇《約翰·浮士德》的雄心壯志。該劇講述了一位優柔寡斷的人不願參加德國農民戰爭,從而背離了工人階級的故事。1952年,他完成了該劇的劇本和歌詞的創作,但作品發表後受到了民主德國政府的批判。艾斯勒深受打擊,最終未能完成歌劇《約翰·浮士德》的作曲工作,並因此罹患抑鬱症。

由於漢斯·艾斯勒在音樂創作上成就非凡,他於1950、1958年兩度被授予“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家獎”(Nationalpreis der DDR)。

1956年,艾斯勒的摯友布萊希特逝世,他悲痛萬分,健康每下愈況。1962年9月6日,漢斯·艾斯勒因心臟病發作病逝於東柏林,享年64歲。他被安葬在位於柏林米特區的Dorotheenstadt公墓,那裡也安息著他的摯友布萊希特。

家族情況

父母
與人物關係姓名備註
父親 魯道夫·艾斯勒 奧地利哲學家
母親 瑪麗·費舍爾 工人
兄姐
與人物關係姓名備註
哥哥 格哈特·埃斯勒 共產國際活動家、曾在中國、美國工作
姐姐 露絲·費舍爾 1920年代曾為德國共產黨領導者,後政治傾向發生改變。
配偶
次序姓名時間備註
第一任 夏洛特·德曼特 1920年8月31日—1934年 離婚
第二任 路易斯·茱萊茜 1937年12月7日—1955年3月 離婚
第三任 史蒂芬妮·沃爾夫 1958年6月26日—1962年9月6日
子女
輩分姓名母親生卒年備註
長子 喬治·艾斯勒 夏洛特·德曼特 1928年4月20日—1998年1月15日 奧地利著名畫家

人物成就

艾斯勒一生創作了大量音樂作品、寫有大量著作,是20世紀最為高產的音樂家之一。

音樂作品

歌曲600餘首,包括《從廢墟中崛起》(Auferstandenaus Ruinen,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歌,由漢斯·艾斯勒作曲,後來成為教育部長的詩人約翰尼斯·貝歇爾作詞)、《藍旗歌》、《共產國際》、《工人母親搖籃歌》等。

管弦樂合唱曲多首,著名的有:《反對戰爭》、《列寧追思曲》、《孩子之歌》。

歌劇兩部《歌利亞》、《約翰·浮士德》(未全部完成) ,小歌劇《圓顱黨與尖顱黨》。

器樂曲有管弦樂組曲8首、交響曲2部和各種小型器樂曲等。

此外還有電影音樂40餘部,戲劇音樂30餘部(主要與布萊希特合作,如《母親》、《伽利略》等)。

理論著作

《資產階級音樂文化危機》、《社會主義音樂發展的道路》 和《音樂與政治》等出版作品和大量論文。

1968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出版了艾斯勒作品3卷集,其中聲樂曲、器樂曲及文字論著各1卷。

獲獎記錄

奧斯卡金像獎
  • ▪ 1945 第17屆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劇情類原創配樂 寂寞芳心 (提名)
  • ▪ 1944 第16屆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劇情類原創配樂 儈子手之死 (提名)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家獎
  • ▪ 1958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家獎 (獲獎)
  • ▪ 1950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家獎 (獲獎)

人物評價

漢斯·艾斯勒 漢斯·艾斯勒

漢斯·艾斯勒的音樂創作,早期使用十二音技法,但隨著思想的變化,音樂語言也有所轉變,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的作品簡潔、清新,易被民眾接受。他充分利用了各種技巧,包括調式和聲、爵士音樂以及現代派手法。常有非功能體系的和聲進行並大量使用不協和音。他的電影、戲劇音樂富有效果,頗為人所稱道。

漢斯·艾斯勒一生為民主及社會主義奮鬥,重視工人及民眾音樂活動。他對馬克思主義與音樂理論作了深入的研究,在積極探索音樂如何為社會主義、為民眾服務的理論及實踐方面,取得一定成績。

人物紀念

相關學校

柏林“漢斯·艾斯勒音樂學院”(1950-今)

該校成立於1950年,初名為“德國音樂學院”,是民主德國音樂界的最高學府。1964年,為了紀念漢斯·艾斯勒,該校改為現名。

相關獎項

“漢斯·艾斯勒獎”(1968-1991)

1968年,在漢斯·艾斯勒誕辰70周年之際,民主德國國家廣播電台(Radio DDR)、漢斯·艾斯勒音樂學院和民主德國音樂家協會(Verband der Komponisten und Musikwissenschaftler der DDR)設立了“漢斯·艾斯勒獎”,每年7月6日頒發,獎金為10000東德馬克,並於當年在萊比錫首次頒發,以表彰為民主德國社會主義音樂文化作出突出貢獻的音樂工作者,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最負盛名的音樂獎項。

“漢斯·艾斯勒現代音樂作曲演奏獎”(1993-今)

民主德國解體後,漢斯·艾斯勒音樂學院於1993年設立了“漢斯·艾斯勒現代音樂作曲演奏獎”,以鼓勵新音樂作品的創作,獎金為5000歐元。

相關傳記

漢斯·艾斯勒各版本傳記
編號書名出版年代作者
1 漢斯·艾斯勒傳 1976 阿爾布雷希特·貝茨
2 漢斯·艾斯勒傳 1981 Jürgen Schebera
3 漢斯·艾斯勒傳:政治音樂家 1982 阿爾布雷希特·貝茨
4 漢斯·艾斯勒傳 1986 Fritz Hennenberg
5 漢斯·艾斯勒傳:雜記 1995 大衛·布萊克
6 漢斯·艾斯勒的同時代人 1997 國際漢斯·艾斯勒協會
7 漢斯·艾斯勒傳 1998 達格瑪·耶林
8 漢斯·艾斯勒傳:音樂與政治 1999 弗雷德·菲施巴赫、弗蘭克·菲施巴赫
9漢斯·艾斯勒傳:勞動與生活2008克里斯汀·格蘭仕
10 漢斯·艾斯勒傳:人與集體 2009 Wiebke Krohn
11 漢斯·艾斯勒傳:國際化,作曲,革命 2012 Friederike Wißmann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