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書名:漢中三堰出版社: 中華書局; 第1版 (2011年11月1日)
叢書名: 環境與社會叢書
平裝: 307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101080100
條形碼: 9787101080100
商品尺寸: 23.2 x 16.2 x 1.8 cm
商品重量: 422 g
品牌: 中華書局
內容簡介
《漢中三堰:明清時期漢中地區的堰渠水利與社會變遷》主要使用碑刻資料,結合地方文獻與實地調查,考察了五門堰、楊填堰、金洋堰及山河堰等漢中地區重要堰渠的創築、灌溉系統的形成與演變歷程、管理體制及其變化以及灌區民眾以水利事務為紐帶而形成的社會關係網路,並圍繞“水利周期”與“王朝周期”之間的關係、王朝國家對水利事業的介入、水利規章的來源及其實質、“水利共同體”理論的適用性等問題展開了討論,認為漢中地區堰渠水利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軌跡,與王朝興衰並不形成對應關係;在水利事業中發揮主導作用的一直是民間力量,官府一般不主動介入;水利規章主要由灌區紳糧、田戶“公議”而制定,屬於“民約”性質;堰渠灌區往往擁有部分公產,灌區民眾遵守相關水利規章,共同奉祀保護堰渠的神祗,從而以水利為中心形成一定的社會關係網路。
作者簡介
魯西奇,1965年生,江蘇東海人。1982年入武漢大學歷史系學習,1995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89-2007年在武漢大學歷史系工作,相繼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2007年5月起,任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從事區域歷史地理研究,出版專著《區域歷史地理研究:對象與方法——漢水流域的個案考察》(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漢水中下遊河道變遷與堤防》(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又有譯著《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商業與社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衝突與社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傳統中國日常生活中的協商:中古契約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等,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林昌丈,1985年生,浙江蒼南人。2004年入廈門大學歷史系學習,現正在攻讀博士學位。主要從事區域歷史地理研究,已在《中國歷史地理論叢》、《中國農史》發表論文2篇。
目錄
宋元明清時期漢中地區的農田水利事業及其發展
一 漢中堰渠水利之初起
二 宋元時期漢中堰渠水利的發展
三 明清時期漢中堰渠水利之發展及其管理體制
(一)山河堰
(二)湑水五堰
(三)濂水七堰
(四)冷水五堰
(五)舊州河山河堰與黃沙水天分堰
(六)漾家河八堰
(七)溢水三堰
(八)黨水三堰
(九)漢中盆地邊緣的較小堰渠
四 結語與討論
五門堰:“寧管五門堰,不坐城固縣”
五門堰灌溉系統之形成與發展
五門堰灌區的管理體制
(一)明代的堰長制
(二)清代前中期的堰首一堰長一渠頭制
(三)清末的田賦局一堰局制
《水冊》的意義:五門堰灌區的用水分配和水利糾紛
(一)上、下壩的矛盾與糾紛
(二)西高渠與四里灌區的矛盾糾紛
四 結語
楊填堰:“一渠澆灌兩縣田畝”
一 楊填堰灌溉系統之形成與發展
二 楊填堰灌區的管理體制及其變化
(一)“城三洋七”的來歷及其意義
(二)楊填堰灌區的管理機構:七分堰公局與三分堰公局
(三)七分堰灌區的“編夫”與“按戶出丁”的淵源和實質
三 楊填堰的水利糾紛與官府之介入
(一)康熙中期城、洋二邑修渠負擔之爭
(二)同治間三、七分堰分攤堰渠工費之爭
(三)光緒二十四年西營村村民置飛槽引水而引發的糾紛
四 楊公廟、楊公祠與智果寺
(一)城固水北村楊公廟(楊侯廟)與洋縣池南村楊公祠
(二)智果寺
五 結語與討論
金洋堰:“祠臨高渚報先賢”
金洋堰灌溉系統及其管理體制之形成與變動
堰廟的演變及其意義
三結語
傳統中國農田水利領域的“國家”與“社會”
一 “水利周期”與“王朝周期
二 國家對水利事務的干預及水利事業的“民間化”
三 “官法”還是“民約”?
四 漢中地區的堰渠水利灌區是否可視作“水利共同體”?
主要徵引文獻
附錄 漢中水利碑刻輯存
整理說明
一 五門堰水利碑刻
二 楊填堰水利碑刻
三 金洋堰水利碑刻
四 城固縣水利碑刻(五門、楊填堰除外)
五 南鄭縣水利碑刻
六 勉縣水利碑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