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橋村管轄範圍
漆橋村管轄範圍有以下主要組(隊):漆橋,新屋,何家,汪家,下邊,山西太屋,石灰潭,江家窩,張華,白馬樓,崇山陳家,竹林下,胡觀水。
漆橋村魚米之村,村後群山圍繞,村前以稻田,魚塘為主,大型魚塘有:新寶湖,半月塘,十五畝
漆橋村每個角落都有她自己的故事典故,民間的傳說。
漆橋村的印子粑
這裡的印子粑,具有千餘年的歷史,遠近聞名。
印子粑,每年製作兩次。一次在春節前,一次在二月花朝後。臘月二十四開始過小年,家家戶戶洗米出舂碓,用篩籮篩粉,用粑印做印子粑。粑分兩種,一種是高粱粑,紅色,代表日子越過越紅火;一種是白粑,蒸熟後在粑中點紅,代表豐收、喜慶和聖潔。過春節時,當地人便蒸粑、煮粑待客,或送親友作禮品。印子粑也有綠色的,表示期望來年風調雨順,禾苗蔥壯。陽新人最隆重的是第二次製作印子粑,時間是農曆2月18日到3月3日。印子粑的製作特別講究,要一白二清三酥。以秈米為主,兌進適量的糯米,用碓舂成粉,加入清甜的山泉水揉和,用粑印印成粑,放入蒸籠蒸熟。如果堆粑山,則要趁熱堆,冷卻後不易堆成。
粑印用木製,每個粑印有1-3個空模,形狀一般只有小茶杯口大。粑印里刻有反向的如馬、牛、羊、雞、龍、犬以及鳥雀、花、草等各種動植物圖案,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堆成的粑山,晶瑩透亮,造型美觀,堪稱優秀的民間藝術品。
住在山外的親友能得到陽新親朋好友饋贈的印子粑,都要高興地評論和讚美一陣子。回家鄉過春節或碰上花朝後做印子粑,除大飽口福外,有的還要帶點回去給親人嘗嘗,共享鄉情。
印子粑深受人們喜愛和稱讚,不僅因其形狀如銀元,印有福祿壽喜等各種圖案,而且因其粘而不膩,香而柔軟,既可蒸食,又可烤食,還可和葷湯煮食。更重要的還是它有著千年的歷史和傳說。
漆橋村的糍粑
漆橋村的人情風俗流傳悠久,家家戶戶逢年過節都會打上糍粑。家裡人口多就會多打點,佳節送禮,女兒上娘家,都會帶上自己親手做的糍粑,孝敬自己的娘親,感恩養育之恩。
每年冬至前一個月家家戶戶便開始泡好糯米,準備乾柴,準備做糍粑。必須趕在冬至這一天之前做成。據說冬至這一天將做好的糍粑用水漂起來,可一直保留到第二年春天而不會變質。製作時將上好的糯米洗淨,用清水浸泡24小時,然後濾幹上飯蒸大火蒸熟,後放入木桶內用木棍反覆杵打和攪拌成泥狀,然後做成直徑30厘米、厚約4-5厘米的圓餅,放涼變硬後放清水中浸泡儲存。食時可切條蒸食、炸食、烤食、煮食、炒食、煨食均可,其味細膩香甜。做糍粑講究糯米的質量、水質以及製作的季節。
漆橋村白馬樓來歷
在很多很多年以前,原先白馬樓並不叫白馬樓,而是白姓家族居住在那裡。白氏人丁興旺,安居樂業。擁有自己的放馬場,家家戶戶谷滿糧倉。在家族門口立上高大的牌坊,白氏樓坊。而到了後來的一天,家族式的杯具發生,整個在那裡的白氏家族一夜人全部相繼去死。。。。。。。。從那以後,後人就從立樓坊的地方叫白馬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