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套色玻璃蝕刻畫是中西文化結合的實用工藝品,採用進口玻璃材料進行蝕刻、磨刻或噴沙脫色的技術處理,以傳統題材為內容,有紅、黃、藍、綠、紫、金等顏色,加上不同的形狀設計,使窗戶典雅秀麗。後來因原材料缺乏等原因,此工藝品漸漸匿跡。
為什麼廣州建築會出現“滿洲窗”?廣州滿族文化是如何形成的?這要從駐粵滿洲八旗兵說起。清乾隆時期(大約1757-1768),朝廷派駐1500名八旗兵攜眷駐防廣州。他們帶來了彼時處於優勢地位的滿洲文化與習俗,逐漸發展成為廣州社會中富裕階層之一,他們沿用的滿洲窗也逐漸成為風尚的建築符號,形成“廣式滿洲窗”,成為廣州西關地區流行的地域性窗式之一。
簡介
滿州窗是由傳統的木框架鑲嵌套色玻璃蝕刻畫組成的窗子。套色玻璃蝕刻畫是中西文化結合的實用工藝品,採用進口玻璃材料進行蝕刻、磨刻或噴沙脫色的技術處理,以傳統題材為內容,有紅、黃、藍、綠、紫、金等顏色,加上不同的形狀設計,使窗戶典雅秀麗。後來因原材料缺乏等原因,此工藝品漸漸匿跡。
稱謂由來
滿洲窗的稱謂由來有兩個版本,都是針對鑲嵌的玻璃而言,一個版本是說在滿族人執政的清朝引入來自歐洲的彩色玻璃,第二個版本號是在偽滿洲國時期由日本轉口出自歐洲的彩色玻璃而形成。
歷史起源與演變
廣州市滿洲窗可以追溯到清代,當時廣州是中國自由的通商港口,彩色玻璃流傳進入此地。深受當時的富商、官員的青睞,他們把這些彩色玻璃用在自家的窗戶裝飾上,既能很好的採光又達到美觀大方的效果。後來,清代末年,彩色玻璃大量傳入廣州。
經過歲月的變遷,新材料的發明,滿洲窗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表現。現在在廣州西關的很多地方的裝飾都運用到了滿洲窗,並運用新的技術加上改良,也有少數采仍然採用傳統的生產加工工藝。
“滿洲窗”作為廣州特定歷史時期下的產物,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廣州乃至我國近代以來傳統建築文化與國外建築文化逐漸相互融合的一個過程。金碧輝煌、美輪美奐的“滿洲窗”具有非常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欣賞價值,是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在有比較多的木工藝廠打著製作“滿洲窗”的旗號,鋪天蓋地宣稱自己能夠製作滿洲窗。其實,滿洲窗最傳統的做法是以榫卯結構製作外框,並且配以套色玻璃進行蝕刻內膽的。現在很多市面上都是一些後著色的雕花內膽,木框是無榫卯結構的雙面電腦雕刻花格。傳統的滿洲窗在外框的設計上的穩而有序的,內膽位置非常少出現大於45cm,這樣才能保證結構的穩固。後著色的雕花內膽會出現在陽光照射下脫落,或者尖銳物體劃花的情況。傳統的套色玻璃蝕刻是不會被刮掉,而且還能做到漸變的效果,縱使多年仍歷久常新。希望大家能夠分辨清楚。
網上也開始出現能做漸變工藝的廠家,估計滿洲窗的工藝技術復興,也將到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