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20世紀80年代中期,燦爛的陽光普照神州大地。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百業俱興,到處都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中國舞蹈家協會適時召開了第四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會議期間,來自全國各地、各少數民族的代表齊聚一堂,醞釀建立全國少數民族舞蹈學會,會上各兄弟民族代表滿懷激情地暢談新中國誕生以來,本民族舞蹈事業突飛猛進的發展歷史,雖受到十年動亂的干擾,但都已自成體系,日趨成熟。唯有我們幾名滿族代表,心情沉重,難道我們是貧舞民族?不!不是。據史料記載,我們滿族本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由於歷史原因和本民族的特殊命運,至今人口近千萬、占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第二位的滿族,其民族舞蹈卻剛剛起步。滿族的故鄉遼寧省。滿族人口占全國滿族人口的一半,但也只有一部舞劇、幾個小型舞蹈作品,作為一個滿族舞蹈工作者,深感愧對自己的民族,同時也明確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重任。我們不怨天尤人、不自卑自棄,要憑著滿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為滿族舞蹈事業去奮鬥、去拼搏。
這時舞蹈史學家、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員王克芬先生將她從圖書館抄錄的《柳邊紀略》善本書中有關“滿族舞蹈”、“秧歌”兩則史料贈送給我,我十分感謝,十分欣喜,同時也十分慚愧。作為一個滿族後裔,對本民族的傳統舞蹈卻一無所知,接觸秧歌已有多年,這段記載秧歌的史料早已看到,但卻不知道這是記載滿族故鄉的事。面對今天的現實生活,滿族舞蹈在哪裡?滿族的秧歌在哪裡?後來又聽到吉林省發現滿族有本民族的“舞蹈之神”,那這舞蹈之神又在哪裡?這一連串的問號深深嵌入我的腦海,它們時而並列浮出。時而交替閃現。我難以擺脫,也不想擺脫。真是“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有時我想把自己全部時間、精力都投向滿族舞蹈,但繁重的創作任務壓在肩上,又不得脫身。於是先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讀古籍,翻文獻,查找歷史記載,時逢《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遼寧卷》編輯部邀我參加編輯工作,於是經領導同意,兼職“舞蹈集成”工作,趁機到滿族民眾中去搜尋保存在民眾生活中的傳統舞蹈。哪怕是隻言片語,蛛絲馬跡,總是可以集腋成裘的。有時我對腦海中浮現的“?”說:“?”啊“?”,總有一天要把你們扳直,讓你們成個“!”。
歲月如流,屈指,十年過去了,“?”沒扳成“!”只扳成個小小的“。”那就將這“。”前的點滴所得,匯集成冊奉獻給我們英雄的滿族,奉獻給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
記得一位科學家曾說過:“一個不求發展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同樣,一個不了解自己過去的民族,也是一個沒有前途的民族。”溫故而知新,讓歷史告訴未來,是編寫本書的目的,不知是否能達到?還望得到專家、同行、讀者的批評指正。
作品目錄
書山尋舞影
隋朝以前史料
宋、遼、金史料
元、明史料
清入關前史料
清代史料
薩滿祭祀舞蹈史料
其他史料
滿鄉覓舞蹤
“滿族秧歌”定名始末
“太平歌”考
“燈官”考證
《罕王十八棒》
重訪《遼西太平鼓》
滿族“太平鼓”和“二人轉”
寸蹺秧歌和木屐秧歌
新疆錫伯族的‘老家秧歌”
“薩滿”舞蹈
滿鄉觀祭祖
漢軍旗“跳虎神”
索羅桿下觀新舞
讓滿族舞蹈(瑪克沁)重返生活
閱讀札記
同歌共舞,情通而心一
曲折多戰鬥之容
“舉一袖於額,反一袖於背,盤旋作勢”和
“二人相對而舞”
護軍披甲俱置身街上,唱著“禱仰科”歌戲樂
遼東少婦插滿頭
流人功不可沒
掠奪式的吸收
裕容齡的藝術道路
附記
記傅英仁先生
記石光偉先生
編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