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果實。
性味
味酸、甘,性微溫。
歸經
入脾、胃經。
功效
溫中下氣,消食,止瀉,解酒。
主治
食積不消,脘腹痞脹,嘔吐酸水,水瀉,酒後納呆。
相關配伍
1、治傷暑,消化不良,關節疼痛,腓腸肌痙攣,榲桲4.5~9g。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2、治嘔吐酸水,榲桲9g,水煎服。(《中草藥大典》)
用法用量
內服:生食1-2枚;或熟食。
藥理作用
1、其果膠在0.03-0.046g/kg時,降低凝血時間。
2、增強呼吸作用。
3、其果膠(4%,溶於生理鹽水中)有毒性。
4、抗菌作用。
5、抗真菌作用。
6、收斂作用。
7、降血壓作用。
8、止痛作用。
9、緩瀉作用。
使用注意
1、不宜多食。
2、須淨去浮毛,不爾損人肺,啖多痞塞胃脘。
3、不宜與車螯同食,發疝氣。
現代套用
1、治療痢疾,兒童使用安全。
2、治療口腔潰瘍,牙齦炎和咽喉炎。
3、促進消化作用。
4、治療支氣管炎,輕瀉作用。
炮製
採集加工:果實成熟時採摘,縱剖為兩瓣,曬乾。
鑑別
藥材性狀:果實橢圓形,直徑約7cm,多縱切成兩瓣,外皮暗紅色或黃棕色,光滑不皺縮,果肉厚而粗糙,顯顆粒狀,中心部分凹陷,淡棕黃色,可見種子脫落的凹痕。質堅硬。氣微香,味微酸而澀。
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有時高達8m;小枝細弱,無刺,圓柱形,嫩枝密被絨毛,以後脫落,紫紅色,二年生枝條無毛,紫褐色,有稀疏皮孔;冬芽卵形,先端急尖,被絨毛,紫褐色。葉片卵形至長圓形,長5-10cm,寬3-5cm,先端急尖、凸尖或微凹,基部圓形或近心形,上面無毛或幼嫩時有疏生柔毛,深綠色,下面密被長柔毛,淺綠色,葉脈顯著;葉柄長8-15mm,被絨毛;托葉膜質,卵形,先端急尖,邊緣有腺齒,近於無毛,早落。花單生;花梗長約5mm或近於無柄,密被絨毛;苞片膜質,卵形,早落;花直徑4-5cm;萼筒鍾狀,外面密被絨毛;萼片卵形至寬披針形,長5-6mm,先端急尖,邊緣有腺齒,反折,比萼筒長,內外兩面均被絨毛;花瓣倒卵形,長約1.8cm,白色;雄蕊20,長不及花瓣之半;花柱5,離生,約與雄蕊等長,基部密被長絨毛。果實梨形,直徑3-5cm,密被短絨毛,黃色,有香味;萼片宿存反折;果梗短粗,長約5mm,被絨毛。花期4-5月,果期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土壤潮濕、肥沃的籬笆邊和灌木林中。
相關論述
1、《海藥本草》:“主水瀉,腸虛煩熱,散酒氣,並宜生食。”(引自《綱目》)
2、《日華子》:“除煩渴,治氣。”
3、《開寶本草》:“主溫中下氣,消食,除心間醋水,去臭。”
附註
榲桲果實常做成果醬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