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景恆作品選集

溫景恆作品選集

你的天安門前, 你金色的稻穗上, 你的紅五角星,

基本信息

書名:《溫景恆作品選集》 溫景恆 著


出書機構:北京時代文匯文化傳播中心
網路支持:華人民間記憶網
頁數:122頁
開本:1/16

目 錄

第一輯 剪紙作品
第二輯 繪畫作品
第三輯 詩文作品
第四輯 板 報
後 記

書籍序言

一部由剪紙、繪畫和詩文彙編而成的《溫景恆作品選集》,歷經作者半年多的精選細編已付梓,即將同期待這部著作的朋友們見面了。
這個集子的編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由我鼓動作者勾起出版作品的願望而引發的,但沒料到作者又讓我為其作序。這其實是給我出了個難題,因為其一我不懂得怎樣寫序;其二就憑我的寫作能力和水平,特別是身份也不具備寫序的條件,說心裡話,還真的怕寫不好,擔心給作品減色呢!不過還是應以友誼為重,盛情難卻了。也好,那就占一點篇幅,說說心裡話吧!
我和溫景恆同志都是在建國初期,回響祖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召喚而參軍入伍的。相識十多年來,在相互交談中增加了彼此的了解,共同的信念與追求,相似的經歷與愛好,使我們將老戰友和新朋友的關係重和、相印了,因此,即使不會寫序也要寫所謂的“序”了。
人們常說文如其人,我想應當首先要說的溫景恆其人。溫景恆的人品令我十分敬佩,他參軍前,已經在北京師範大學美工系讀二年級,為回響祖國青年學生參加“軍幹校”的號召,毅然放棄學業,投筆從戎,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在空軍院校幹了一輩子,當了學員當教員,幹了這行乾那行,他沒有絲毫的計較,沒有抱怨待遇上的不公平,而是老老實實、兢兢業業,為黨、為國、為人民甘當孺子牛。
“退休,人生的新起點”。1986年,走過了35年的軍旅生涯之路的溫景恆,站在退休的關口上,悟出這個新認識,他從容應對,實現了人生的又一次轉折,由軍還民了。其實這不只是他高尚思想境界的體現,似乎也是他施展藝術抱負的起點。因這他決定“用過去學習過美術的專長,來為軍休家園裡的老同志服務”。從此,他筆耕不輟、刀剪不休,藝術追求無止境,伴隨筆墨度春秋,創作和發表了數百件好作品,有的還被評上獎項。《溫景恆作品選集》便是他在人生新的征程中辛勤勞動的結晶、豐收的碩果。
這個集子無論是剪紙、繪畫,還是詩文,從總體上看貫徹了一條鮮明的紅線,那就是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重大活動為創作主題,抒發老兵情懷,表達老兵心愿,具有強烈的思想性和具有特色的藝術性。可以說,它既是軍事文學的延伸,又是軍休文化的藝術新花。
溫景恆的剪紙作品形成特殊的藝術風格,他從母親那裡繼承下來的以民俗為主的剪紙手法,與刻刀相結合,表現當今時代的大題材,創作了大量具有深刻內涵的好作品,囊括了黨史上一座座里程碑的標識,展示了國家建設中一個個大圖景,粗看起來氣勢恢宏壯闊,細品起來回味無窮,引人思考,給人以美感、以享受。
繪畫是老溫的強項,應當說早年北師大的美工係為他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退休後重新操起畫筆,經過短期適應,依然運筆自如、得心應手,做到了構思精妙含蓄,著意想像連篇,工筆細膩,不拘一格,畫人物栩栩如生,描風景引人入勝,題材多種多樣,有工筆、有素描,但大量的還是漫畫,因為漫畫形式更能最快最好地反映出生活。
在此,筆者要說一句,因本人是藝術的門外漢,只是粗略談一些感想、感受,難以道出老溫剪紙、繪畫藝術的深奧之處。不過筆者也曾聽到過一些書畫家的評語,稱之:主題鮮明具有細膩、明朗的風格。
至於老溫的詩文作品,應當說是文精於詩。值得稱讚的是老溫長期擔任黨支部宣傳委員,以籌劃書寫板報為文化宣傳基地,為所在軍休所出版多達百期以上的板報,發表了大量活生生的作品,這本身就是個了不起的成績。在此基礎上,他把許多文章整理加工升華投向報刊、雜誌,得以發表,且大部分都附帶照片,編入本集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中許多文章頗有感染力,讓我們讀後受到激勵、啟迪,成為良好的精神文化食糧。
在本文結束之際,請允許我再重複一句,由於自己是藝術門外漢,文字水平有限,所寫序中難免有外行話或不當之處,歡迎指出。

作品欣賞

剪紙



國徽禮讚
你神聖,傲懸於祖國藍天。
你莊嚴,鼎立於祖國大地。
你在戰火中孕育,
你在拼搏中奮起。
啊!我敬慕的國徽,
向你敬禮,向你致意。
你的天安門前,
流淌過鮮紅的熱血。
你金色的稻穗上,
結過血與火的籽粒,
你的紅五角星,
凝結著民族的意志,
你鋼硬的齒輪上,
滾軋著前進的步履。
回首望,
黑暗中舉起的長矛鐵戟,
閃著反抗的光芒,
驅散了漫漫長夜,
逐走了鬼怪魑魅,
終於看到你同五星紅旗,
在同一個日子裡升起。
你天安門前放飛的白鴿,
飛向五洲,飛向天際。
傳遞一個壯麗的聲音,
新中國在東方成立,
億萬人民向著你歡笑,
一個新的長征從此開始。
從那天起,
你點燃著四季的顏色,
釋放著無窮的熱力,
你導航神州號金帆,
碾出一個嶄新的輪回軌跡,
你揮灑滾滾的甘霖,
滋潤了國家的忠誠、堅毅。
看眼前,
你六十年的曲折跋涉,
沒有停歇,沒有疲憊,
你六十載的風雨歷程,
總是充滿信心向著勝利,
你熠熠生輝,從不放棄,
賦予人們憧憬和希冀。
啊!我敬慕的國徽,
向你敬禮,向你致意。
同窗老友五十年後喜相逢
1949年,北平解放後,我和沈德元、常壽兩位同學,一起考入北京師範大學美術工藝系。學校條件較好,可以住宿,我們剛好分配在一間宿舍內,同住、同吃、同學習、同娛樂,又由於興趣相同,和另外兩位同學,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大家起名叫“小國小習小組”。組內平時稱呼,都是在姓氏前加個小字,如:“小沈”、“小常”。我在組內年紀最小,大家就叫我“小弟”。我們在課餘時間,經常在—起切磋繪畫技藝,或是到操場一塊玩集體遊戲,或是一起逛琉璃廠。那時,思想很單純,無憂無慮。
在上課時,我們都能集中精力聽講,在學習繪畫上,我和小沈、小孫畫得較好。平時學校搞些活動,我們都能積極參加。比如布置會場,為參加競選學生會幹部的同學畫彩色像等,尤其是在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中,我們美工系在學校圖書館門外,豎起一塊大宣傳牌,根據當時形勢需要,大家出主意,想辦法,共同完成大幅宣傳畫。通常都由小沈、小孫為主力,在貼出前,系主任衛天霖先生總會先審查,然後提出修改意見,同學們按照意見修改後,才拿到宣傳牌上貼好。由於宣傳內容經常更新,形式活潑,深受老師、同學的喜愛,並受到學校表揚。在這場運動中,經過黨、團組織的動員,我們3人回響黨提出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都積極報名參軍。1951年7月經過組織批准,我和“小沈”參加了空軍,“小常”參加了陸軍。在美工系師生開完歡送我們參軍的大會後,我們3人一起在學校的大鐘下合影留念。
參軍後,我們三人失去聯繫。1957年,“小沈”到南京我所在的工作單位空軍政治學校學習時,我們才相見,感到非常高興,可惜這年遇到“整風運動”,很快“小沈”就結業,回到原單位後,又失去了聯繫。“小常”則一直無音信。直到1975年,我從上海調回北京以後,應邀去參加北師大美工系原系主任衛天霖藝術基金會成立時,三位老戰友才又一次重逢,由於是開會,會後又參觀衛老的油畫遺作展,時間倉促,沒來得及詳談,大家又分手了。
2000年12月20日,在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成立80周年慶祝會時,三位老戰友第二次在北京的母校相見,也是1951年參軍相隔50年後,最難得、最激動的相逢時刻。大家坐在一起,談起各自走過的不平坦的路程,不勝感慨。原來“小常”參軍後,一直在戰車一師機關擔任文化幹事,1954年,北京市為加強文化教育工作,從部隊要了一大批文化幹部到地方工作。“小常”從此在北京各單位教授語文,直到在二龍路中學語文老師崗位上退休,工作一直很順利。而“小沈”自從離開南京空軍政治學校後,經歷了河北、北京幾個農場的不同崗位的工作,最後在化工八廠工會崗位上退休。“小弟”則比較“幸運”,一直在空軍院校工作,直到1986年退休。
50年後能在母校相見,大家都非常高興。互相談起參軍後這幾十年不平坦的經歷,以及當年的校園生活,尤其在熱火朝天的“抗美援朝”運動中的情況,心情很不平靜。“小沈”原來身體特棒,單、雙槓、吊環、滾輪樣樣都行,可如今因為腿關節痛病,行走不便,己拿起自己製作的精美拐棍,真是年紀不饒人。一位攝影家抓住我們三位老同學、老戰友正在親密談話的瞬間,拍攝了一幅很好的彩色照片,作為我們很有意義的紀念。大家分手時,互相叮囑,多多保重身體,今後儘量多見面,敘談老同學、老戰友的親密情誼。
現在,我把這50年前後的兩幅照片,十分珍惜地永遠收藏在一起,經常拿出來回憶這難忘的一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