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溫故》是一種陸續出版的歷史文化讀物。以今天的視角來追懷與審視過去,並為當下的生存與未來的發展提供一種參照,所謂“溫故而知新”。內容大體包括以下三方面:對人類以往生存狀態的追懷;對歷史的審視與反思;對歷史文化遺蹟與遺留文本的重溫。期待已久,2012年《溫故》總頁碼擴為256碼,本輯特別奉獻白先勇《白崇禧將軍台灣歲月》,48碼精印老照片,論及白崇禧與蔣介石的關係,分合之間,往往影響國家的安危。
本輯人物、往事專欄,“九三叟”秦寶雄《往事雜憶:從父親秦汾和丁文江先生說起》,蘇小和《財會知識分子顧準》,亮軒《最後的張白帆:兼述六十年前的陳素卿舊案》,周素子《西域探夫記》,吳大年《勞動大學遇險記》,張硯山《我住過的四合院》……
特稿《我的父親劉文典》不一樣的“狂人劉文典”,冰雲《陳獨秀與托洛茨基》兩個大起大落的歷史人物。
作者介紹
白先勇、亮軒、劉平章、張耀傑、沈芸、蘇小和等。作品目錄
[特稿]專欄劉平章《我的父親劉文典》
……不能不提一下沈從文的事情了。沈從文在昆明的那段時間,住在丁字坡旁邊,也就是以前的唐公館對門,而我們家住在龍翔街。住在丁字坡的人跑警報,往往是跑以前的英國花園或現在的圓通山後面。我們跑虹山,他們兩人是不會遇到一起的,而且我們沒跑幾次就搬到了官渡。不知道是誰編出來的這個故事。而且沈從文評教授的時候父親已經離開聯大到了雲大,所以並不存在這個問題。
冰雲《陳獨秀與托洛茨基:兩個大起大落的歷史人物》
……托洛茨基是世界各國托派組織的精神導師,而陳獨秀是中國托派中最知名的領袖,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托洛茨基對陳獨秀的思想及後半生命運產生了極深刻的影響,從某種角度來看,是托洛茨基改變了陳獨秀的人生歷程。
[人物] 專欄
張耀傑《胡適與辜鴻銘的精神碰撞》
……胡適與前輩文化人辜鴻銘之間,一度處於激烈碰撞的敵對狀態。辜鴻銘離開北京大學英文門一級教授的職位,也主要是出於英文門的教授會主任胡適的提議。但是,離開北大之後的辜鴻銘,與胡適之間依然保持著相互尊重、彬彬有禮的“君子”之交。
孫卓《裴文坦的故事與事故》
……胡美篳路藍縷在中國湖南開創現代醫學教育之基業,曲折悲壯,繼其後獻身於中國醫學事業的外籍人士更不乏其人,為此殞身藍天的裴文坦就頗值得一書。
蘇小和《財會知識分子顧準》
……歷史,對顧準真是恩惠有加,似乎自始至終就是想把顧準培養成中國最傑出的財會知識分子。當王志莘、潘序倫、孫冶方、駱耕漠、吳敬璉這些卓越的名字,集體出現在顧準的世界裡,他成為中國最傑出的財會知識分子,幾乎就是一種必然。
沈芸《兩代人的“戰爭”與和平——回憶李子云阿姨》
……王蒙有過一說,夏衍是高度被政治化的,卻保留了自我的私人空間,沒有被徹底地政治化掉。我想他的這一準確的感覺在一定程度上來自於李子云。爺爺的“四合院”大門一關,門裡門外是兩個世界。
[影像] 專欄
白先勇《白崇禧將軍台灣歲月》
……1949 年最後一天,12 月 31 日,父親由海南島海口飛到台灣。那正是大陸失守、天崩地裂的一刻,疑危震撼,謠諑四起,許多人勸阻父親入台,認為台灣政治環境對父親不利,恐有危險。當時父親可以選擇滯留香港、 遠走美國甚至中東回教國家, 但他毅然到台灣。用他的話說,這是——向歷史交待。
[往事] 專欄
張振文《一百年前孫袁會》
……1912 年夏,孫中山應袁世凱之邀進京共商國是。在北京,孫中山逗留了二十五天 (8月24日至9月17日) , 前十三天幾乎每日與袁世凱面談,最高記錄從下午 4 點聊至次日凌晨 2 點,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阿班《鈴木的使托》
……近衛文麿是甘願被日軍中的好戰派當工具使的。但因為性格關係,他對此也常有疑慮,患得患失。他至少有兩次暗中行事,希望做出妥協,終止在華戰爭。其中一次,他讓我充當他的密使,向蔣介石面陳他的想法。
孟衛東《新四軍與泰州二李》
……新四軍進入蘇北。緊挨著葉飛部隊的是蘇北國民黨軍第二大勢力,泰州兩李的人馬。所謂兩李就是李明揚和李長江,他們的職務是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和副總指揮,統領著一支號稱三萬,實則兩萬多人的雜牌軍。
[記憶] 專欄
楊嘉實《1938 年 :湘黔滇之旅》
……兩百八十五名學生組成湘黔滇旅行團,從長沙步行到昆明。旅行團行程共約三千五百華里,歷時兩個多月。
秦寶雄《往事雜憶——從父親秦汾和丁文江先生說起》
……人生的情感,充滿了喜怒哀樂,人生的滋味,有甜酸苦辣。活了九十三年,這些我都嘗到了。
亮軒《最後的張白帆——兼述六十年前的陳素卿舊案》
……陳素卿案的現場情境到底如何,再高明的警探也無法重建,因為陳素卿無法起死回生。
周素子《西域探夫記》
……我們不僅僥倖存活,而且後來合家團聚。但在那段歲月中,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者卻大有人在。
吳大年《勞動大學遇險記》
……就在我們出逃的那個晚上,家裡還發生了一件怪事,那隻漂亮的大公雞忽然挺身叫了起來,令人詫異不已。
張硯山《我住過的四合院》
……四合院,留給了我們太多的回憶。再見了,前英子胡同 11 號。再見了,我住過的四合院。
陳仁德《張麼姐》
……她年少時無父無母孤苦伶仃流落街頭, 我們家收養了她,我爺爺還特地給她取名“巧雲”。
鄭必珍《四季》
……我家就在桂花廟子旁。廟子的看門人喜歡養花種樹,門前房邊有幾棵桂花樹而得名桂花廟子。
李紹明《村中人物》
……這回該正正經經列數我那小村的才人了。心裡的第一號才人,是本家兄弟紹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