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元填彩畫徒工出身。歷任德化瓷廠工會主席,德化人民瓷廠廠長,中共德化人民瓷廠支部書記,德化瓷廠技術科科長、革委會副主任,縣二輕工業局副局長,德化第二瓷廠廠長,中共德化第二瓷廠委員會書記,縣陶瓷公司經理等。一生從瓷40個春秋,為德化瓷業獻出畢生心血與青春。
民國21年農曆12月12日,溫元填出生於一溫馨歸僑之家。但他的童年卻是在苦難中度過。7歲時其母死於鼠疫,9歲父又病逝,未兒祖母亡故、二姊幼殤,四五年間失去四位親人,留下姐弟4人相依為命。幼弱失恃,饑寒交迫。為活下去,小元填只得輟學,頂著風雨霜雪烈日去沿街叫賣燒餅,受盡凌辱鄙視,掙得些微收入維持最低生活。不久姊出嫁、弟入慈兒院,12歲的小元填到縣衛生院當雜工。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冬德化瓷業開始有所復甦,他隨姐夫張英滔到城關三角街林雲合瓷彩店當學徒,並拜張為師,開始其瓷業生涯。後又隨張從藝於元美瓷彩店、華益瓷莊,直至德化解放。
1950年,溫元填參加德化縣瓷業工會,繼續其瓷工生活。1952年2月被派任德化瓷廠(時稱利民瓷廠)工會幹事,1952年夏任工會主席。1956年春至1961年冬、1970年夏至1974年春,二度調離陶瓷行業,先後到縣政工部門與陽山煉鐵工地、陽山鐵廠礦工作,其餘歲月都是在與瓷泥、窯爐打交道,與陶瓷結下不解之緣。他從瓷土加工到成型、造型結構、窯爐設計、裝窯燒成、彩畫烤花等皆有所諳熟。尤其對窯爐結構、匣缽利用率、造型結構等尤有探究。這些實踐知識,是他長期從事陶瓷企業領導工作解決具體棘手問題、不斷開拓新局面、屢創新成績的殷實本錢。
溫元填童年失恃,長期苦難生活磨鍊出其刻苦耐勞、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與毅力。他善於帶領瓷工在逆境中迎著困難上。他從瓷工中來,始終總感到自己是瓷工中的一員,有著為自己、為廣大瓷工開創美好未來的憧憬與追求。平時工作總喜歡深入第一線,到車間班組向瓷工學習,了解瓷工的困難,探索生產中的問題,聽取合理化建議,改進領導作風與方法,促使企業生產的發展。
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國家經濟困難時期,德化人民瓷廠(時稱集聯瓷廠)因產銷不對徑,產品積壓,生產不景氣,經濟滑坡虧損,貸款發工資,企業處境窘迫,職工生活困難。1961年10月,溫元填奉命從陽山鐵廠調到該廠任廠長兼中共支部書記。他“臨危待命”,二話沒說,走馬上任未及喘氣,即深入職工中了解生產與領導工作的存在問題。眼看因滯銷堆積如山的產品後,隨即親自同購銷人員到廈門與外貿部門聯繫,分析研究陶瓷市場趨向。他根據當時國內市場弛滯情況,看準將目標瞄向國外市場,果斷作出調整產品結構、改變銷售渠道的決定。他重視人才,大膽發揮陶瓷工藝家、老師傅陳其章與青年技工顏錦傑等人的技術骨幹作用,開發創新設計國外市場需要的新產品,將原來專門生產碗杯匙碟等低梢內銷日用瓷,全部改為生產各種造型與不同規格的花瓶花插等中高檔外銷陳設藝術瓷。當時全省尚無任何陶瓷廠家生產這類產品,他看準行情,人膽果斷轉向。他深刻認識到產品質量是生產企業的生命。為保證質量、把生產搞上去,他依靠全體職工,加強管理,暗中推行一套“人人把關,關關卡緊,層層驗收,以一級品計件報酬”的生產技術管理與按勞分配措施。這又是當時其他廠家所不敢推行的“資產階級物質刺激”。在全廠150多位職工積極、協同努力下,取得喜人的效果,一級品率從原來的30%左右提高到70%,新產品推出後,極受廈門外貿出口部門的歡迎、讚譽與支持,大批產品源源暢銷日本、東南亞、歐洲等地。這樣,不僅打開了銷路,又提高了產品檔次,成倍地提高經濟效益,徹底改變了企業的面貌。5個月後扭虧為盈,工人月工資實際收入比原來固定工資製成倍增長,人人暗自歡喜與感激。當時開發的那些產品,後來在國際市場上一直長期盛銷不衰。如陳其章創作設計的16吋長空花瓶、闊口系列花瓶,歷經30多年一直是搶手貨。在技術改革方面,他親自設計與指導窯爐改革,將當時的龍窯改建加長加闊加高(由原來21間添建至30間,平均每間加闊加高20公分),從而增加裝燒容量50%;加高煙囪,增加窯內風速風量,加大火力,提高爐溫,縮短燒成時間,使每條龍窯只多用12.5%燃料而增燒50%產品,降低能耗成本;改進窯頂結構,延長窯爐壽命;降低火口高度,縮小窯爐上下溫差,提高產品質量。等等措施,使該廠在“文革”動亂期間,仍保持良好的經濟效益,在縣主管部門未下撥經費情況下,添置了煉泥機、壓泥機,擴建了磚木結構生產車間1400多平方米。在同一時期,有的企業大量虧損,連職工肚子都顧不上,而該廠卻擴大了規模,增添了設備,豐滿了羽翼,改善了勞動條件。
1960年代末,溫元填成了“走資派”被奪權,長年累月批斗檢查。“造反派”在他身上撈不到什麼“稻草”,就“勒令”他輪流到各個車間“勞動改造”。他能上能下,認為這是卸去工作重擔專心再學習技術的大好機會,先後到各個車間與工人一樣當班,出色地完成“造反派”所分配的各種生產任務。其後使他深深體會到,當年1年8個月的特殊“勞動改造”,是他畢生有幸享受到一次難得的陶瓷專業技術的傘面培訓與世界觀改造熔爐的燒煅;既學了技術,更密切了與瓷工的思想感情聯繫,加強了民眾觀點,真是“技術、思想、意志”三豐收。
1970年春,人民瓷廠與新建瓷廠合併改稱紅旗瓷廠(後名德化第二瓷廠),職工1000餘人,溫元填任生產組組長,兼管勞工人事。他工作堅持原則,生產組織得有條有序,卻因此得罪了某些“造反派”,於同年5月被突然調到陽山籌辦鐵廠礦。但陶瓷行業不能沒有他,未幾義命他回到他1950年代“老根據地”——德化瓷廠當接管工作組(省屬移縣屬)。接管結束後仍回陽山。1974年4月,調任德化瓷廠技術科科長,1977年3月任革委會副主任兼技術科科長。
1970年代初,他在德化瓷廠接管工作組期間,有次一個烤花爐出了“故障”,生產“卡殼”,廠長束手無策,找到老溫頭上。他深入現場觀察,召開爐前會議,研究分析情況,尋找問題、原因,心中有數:“時屆盛夏,天氣炎熱,烤花工人怕高溫爐火炙燒,加燃料時不敢站近爐前用煤叉加煤,採取將煤球遠拋入爐,致煤球因強力衝撞砸碎堵塞通氣孔及煤球砸碎後燃料層透氣差,爐內缺氧不能充分燃燒所致”。為證實其判斷,他“全副武裝”親自當班,按操作規程通爐加煤,並一直守候在爐前;3點鐘後,爐火通紅熾旺,爐溫恢復正常;產品出爐,效果質量極佳。面對科學事實,烤花工人無言以對,口服心眼;廠里有關領導如釋重負,無比高興,倍加讚譽。1974年,德化瓷廠採用熱煤氣隧道窯燒成,因窯頭只設一對氧化爐,氧化程度差,窯車進窯慢,每24小時只燒成6窯車,且產品常出現斑點。他反覆琢磨後,於窯頭增設一對氧化爐,加速窯頭氧化,使每24小時增燒2窯車,不但提高產量33.3%,降低了能耗,又提高了一級品率。
1981年11月,溫元填調任縣輕工業局副局長。1982年5月,被派參加德化第二瓷廠的整頓工作,任工作組副組長。1983年9月,正式調任該廠廠長兼中共廠黨委副書記,1984年10月兼任書記。1988年10月又兼任縣陶瓷公司經理。1990年11月至1992年6月專職任縣陶瓷公司經理。1993年5月退休。
溫元填原有文化雖不高,但勤奮好學,經長期工作中鍛鍊,具有相當的閱讀能力。他不滿足於已有的知識,常訂閱有《陶瓷》、《中國陶瓷》、《河北陶瓷》、《陶瓷研究》等多種全國性與地方有關陶瓷科技刊物,每出差外地又總要到當地新華書店搜尋購買有關陶瓷書籍資料。對這些資料,他常抓住空隙時間如饑似渴地學,並具體套用於實踐。1980年代中期,他從有關資料中獲得啟發,在德化第二瓷廠改革匣缽利用率,將原來每窯車平均容量裝燒大小盤類980塊,經改革後提高到平均裝燒1160塊,增加18.4%。杯類裝燒容量,原用大匣缽平均每匣缽裝燒32塊,空間利用率64%,改為矮小匣缽每匣缽裝燒7塊、空間利用達72.6%(經精密計算,每匣缽裝杯類以7塊利用率最高),提高近13%。且小匣缽壽命長,減少裂底落砂,不但增加容量降低能耗,降低缽損,又提高產品質量。其次,又參考有關資料結合具體情況親自設計並主持施工改建72米隧道窯,將原來窯爐結構不合理、燒成時窯頭太冷燒成慢,至高溫段又升溫過快,上下溫差大,產品嚴重起泡,影響質量;改建後合理提高窯頭預熱段爐溫,縮小上下溫差,消滅了產品起泡;並加快燒成速度,由原來每24小時最多燒成32拉車提高到35—37拉車,提高10—15%以上,降低了能耗又提高一級品率。又改建燒油烤花爐,將原來直線火路於爐中設多層擋牆,成為曲線火路,延長爐火在爐內流程,使熱能充分被吸收,降低油耗。以上三項技改措施,該廠一直長期沿用。
在長期企業領導工作中,他習慣於走出辦公室,堅持每日至少半天到車間、班組,了解情況,聽取意見。他幾乎沒有休假日,沒有下班時間表。每出差回來,儘管已近傍晚,總得先到廠里看一看才回家晚餐。星期六、日晚上常是在廠里過夜,連星期日白天也大部分時間在廠里度過。職工下班了,他常仍在廠里忙這忙那;別人吃過飯在休閒、看電視、串門、上街,他常還在廠里或半路上與人“敘聊”,了解與處理廠里的有關事宜。家裡午飯晚飯的餐桌上常是缺他一人,等他人家門時飯菜早涼了。家庭的瑣事他從來無暇顧及,大小事務由他的愛人顏淑珠擔當。他辦事不空喊“放炮”,不“吹牛”報喜,不奉迎取寵。這是他的最大“缺陷”與“致命傷”。因此有時常難於適應某些領導的“胃口”,甚至被認為是個“累贅”而遭到非議與批評。但事實勝雄辯,真理終顛撲不破。在改革開放的1980年代,步入天命之年的溫元填,仍以一身蠻勁,帶領德化第二瓷廠1000多職工,協力同心,敢於開拓,衝破框框,奮鬥10年,產量產值效益直線上升,生產出上千種中高檔產品。年產瓷2000多萬件,產品遠銷日本、東南亞、中東、歐美非澳100多個國家與地區,年出口創匯近240多萬美元,成為當時福建省陶瓷行業重點出口企業之一。所產稱德化瓷壇“三朵金花”之一的高白瓷,在國際瓷壇與市場上永葆盛譽。1987年至1990年,該廠連續4年被評為泉州市先進企業。而作為“領頭雁”的溫元填,同時多年被評為泉州市先進工作者,1987年榮獲省“五一”勞動獎章,1988年被評為福建省勞動模範。
溫元填一生受過縣市(地)省多次表彰獎勵,但他未將功歸於己有,不享受特殊。1988年、1989年縣裡兩次發給他個人獎金6000元,他全部交給廠里;1989年市發給他的獎金,他如數捐獻給縣第二實小(時稱城關國小)作添建校舍經費;廠里分發獎金,他與職工平等,從未多分一元錢。儘管過去家庭困難,從來未向領導伸過手。1960年代任人民瓷廠廠長時,有次因病住院治療,廠里派人送去補助款,他病癒出院後馬上退給廠財務科。1963年評調工資時,廠里兩位將要退休的瓷工張賢順與周元開只有一個級額,互相推讓,老溫深受感動與同情,無私地將縣裡獎給自己的一級讓給他們,使他倆在退休前各得調升一級。因此,22級、57元的月工資,溫元填一直領了28年。他以身作則,忘我工作,克己待人,廉潔奉公,贏得廣大瓷工的敬佩與擁戴!
他的格言是:工作遇到困難越大,意志要越堅強;工作順利時,要越謹慎、越謙虛。
自1988年起,溫元填連續二屆被選為德化縣陶瓷同業公會會長。他於1992年底退休;但退而未休,仍孜孜不倦繼續為德化陶瓷事業的繁榮發展作奉獻!
溫無填一家多人從瓷。妻顏淑珠,三班泗濱人,1936年生於陶瓷之家,從小隨母陳雪(城關丁墘人,1884—1970年)於村里瓷彩部學彩畫,1953年進德化瓷廠彩畫車間,後曾長期擔任生產作業組組長,業瓷一生,1982年退休。長女溫清芬,1963年生,幼承母教,1979年進德化瓷廠彩畫車間,又師從老藝人陳春勝,善新彩花鳥與人物彩飾。長子溫興民,1964年生,自幼愛好工藝美術,在學期間每逢節假日常隨父母到瓷廠,耳聞目染,接受陶瓷藝術的薰陶,後又業餘向雕塑師陳其泰、陳德卿父子學藝。他頗有天賦藝術素質,虛心勤學,進步很快,小小年紀即大膽創作;15歲時,所塑披坐觀音瓷塑,參加縣青少年工藝美術作品展獲一等獎。1982年被招工進德化瓷廠,不久被選送廈門工藝美術學校深造一年,受業於雕塑大師王則堅。其觀音、達摩、彌勒、羅漢、仕女、獅、象、虎、馬、牛、狗及多種禽鳥,各種通花花瓶、花插、燈球,不同姿式的耶蘇、聖母、天使、聖誕老人各20餘種,西洋人物掛盤,籃球、足球運動員小玩等作品先後投放市場。其鐵拐李瓷塑等多件作品,1993年10月參加首屆中國德化國際陶瓷節展出受好評,並被收藏於德化縣陶瓷博物館。
相關詞條
-
囟填陷
病證名。指囟門脹滿或隆起如堆。
概述 生活調理 -
溫補腎陽
溫補腎陽也叫溫補命門,治療學術語。系一種治療方法。即溫補腎陽。用壯陽補火的藥物,恢復腎臟陽氣的方法。命門火不足,常伴有脾陽虛的症狀,症見五更泄瀉、不思飲...
簡介 溫補腎陽藥膳方 適合溫補腎陽的人群 -
固元地黃膏
固元地黃膏,是中成藥,具有補氣養血,益精填髓,溫腎助陽的功效,能改善男性生理機能,適用於治療男性腎陽虛所引發陽痿、早泄等症。
產品簡介 中醫理論 中藥成份 治療功效 -
溫岐
溫歧(生卒年待考,一說801—866),字飛卿,後改名溫庭筠。晚唐著名詩人、詞人。
人物簡介 生平事跡 文學成就 -
元青花瓷
元青花瓷開闢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大相逕庭,實在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時也使景德...
介紹 簡介 釉層 青料 造型 -
劉元亮[蘭州大學教授]
劉元亮,男,1967出生,湖北省大冶市殷祖鎮人,農民,加盟鄉鎮企業——湖北殷祖古建園林工程有限公司。業餘酷愛文學寫作,著有長篇小說《感動命運之歌》,中篇...
清代劉元亮 當代劉元亮 武術家劉元亮 -
仇元
仇元(1909-1981),江蘇省南京市人。1932年畢業於金陵大學農科植物病理系,中國近現代植物病理學家,農業教育家。一生中主要從事麥病和棉花病害研究...
個人簡介 生平簡介 個人簡歷 學術成就 主要論著 -
劉元亮
劉元亮,男,1967出生,湖北省大冶市殷祖鎮人,農民,加盟鄉鎮企業——湖北殷祖古建園林工程有限公司。業餘酷愛文學寫作,著有長篇小說《感動命運之歌》,中篇...
清代劉元亮 當代劉元亮 武術家劉元亮 -
朱元璋滅元之戰
朱元璋滅元之戰 ,中國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至二十八年,朱元璋派軍北上,進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的戰爭。
簡介 作戰經過 評 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