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古寺圖

溪山古寺圖

我們這裡欣賞的《溪山古寺圖》(上圖為作品局部),就是畫僧擔當的一卷山水畫作。 《溪山古寺圖》為紙本墨筆,縱30.9厘米、橫280厘米,現藏於天津博物館,作者擔當。 觀賞之後當知畫史不謬,擔當和尚之名未能與“四僧”並駕齊驅是有道理的。

溪山古寺圖溪山古寺圖
釋氏書畫在中國由來已久,歷代皆有畫僧高手出現,所涉畫科也是人物、山水、花鳥俱全。鼎鼎大名的有五代的貫休、巨然,北宋的惠崇,南宋的法常,明末清初的弘仁、八大山人、髡殘、石濤。與清初“四僧”同時代的還有白丁、七處、擔當等。我們這裡欣賞的《溪山古寺圖》(上圖為作品局部),就是畫僧擔當的一卷山水畫作。
《溪山古寺圖》為紙本墨筆,縱30.9厘米、橫280厘米,現藏於天津博物館,作者擔當。此圖繪岡阜縱橫,江水流長。全卷在水系兩岸繪有山峰連綿起伏,林木疏朗而蔥蔥,古寺、村舍依山傍水而建,舟楫則野泊於荒坡草葦之間。在右起卷首圩路小徑之上,可見一主一仆正行走其間:主人曳杖回顧其仆,似有語相囑;其仆雙手捧物,正小心躬身前行。雖只寥寥幾筆的勾勒點染,但人物已形神皆顯,可謂生動之至。在主僕二人行進的前方,有兩間依山臨水的茅舍,不知此二人是歸舍的主僕,還是訪賢之俗客。卷之中部,由坡岸通向山後古寺的木橋上,有一肩擔經書之人慾訪古寺,正緩步過橋,行至橋的中部,回首似與岸上人話別,身姿情態極顯盎然之趣味。而此時靠近卷尾山石之下的灘涂邊,則有一船,船頭指向橋側,船上有一舟子立於船頭,亦躬身揖手與人相別——不知是在與橋上擔經之士相別,還是與岸上的友人作別。此人形象、動態亦極生動活潑,可見擔當畫功之深湛。
擔當(1593—1683),俗姓唐,名泰,字大來,雲南晉寧五龍山人。明亡剃髮為僧,隱雞足山,法名通荷,後更名普荷,號擔當。嘗師事董其昌,並訪陳繼儒,侍硯席,稱門下士。
擔當與“畫中九友”相交甚密,畫風頗受董其昌影響。其山水畫早年雖多法倪瓚,但筆致荒率縱放,而境趣則頗為恬淡,故格韻尚屬高妙,能自成一家;中年的他,筆墨突變升華,崇禎十五年(1642),石濤觀其畫,讚賞有加;晚年畫風不拘一格,恣縱超逸,以虛代實,意境含蓄,簡拙傳神。其亦工書法,雖學於董玄宰,但並非只宗一家,所作於流暢豪放中寓凝重沉著筆情。
賞讀至此可知,擔當雖學於董玄宰,卻又能不囿於玄宰之精雅,以及玄宰終身不涉人物繪畫之習慣;而且其雖為僧伽,卻能關注俗世情態,所繪圖景有一定的情節和故事性。此圖缺點則是世俗情趣過重,畫品難入大雅,然稱其為雅俗共賞也未嘗不可。縱觀此作之技法,其用筆以淡墨勾勒、渲染為主,間以濃墨點苔提醒,層次頗為分明。全卷筆簡而意遠、空寂而淡然。而其行筆則是中鋒、側鋒並用,有人稱之是率意恣縱,有人則論之為野狐禪。應該說,此作所展示的是擔當後期成熟的畫風。
擔當此作與清初“四僧”之作相較,無弘仁的雅潔出塵,無八大山人的遒勁空靈,無髡殘的蒼莽樸拙,無石濤的恣肆渾厚。總而言之,其畫之格局似小於“四僧”,用筆亦偏油滑、甜俗,所寫之景展現的也是亦莊亦諧之世俗風情。觀賞之後當知畫史不謬,擔當和尚之名未能與“四僧”並駕齊驅是有道理的。
該作卷尾,擔當以行草書自題:“自入春來有勝情,支筇到處白雲生。誰知高況離塵遠,豈止三山十二城。擔當。”款後鈐“善荷”“擔當”兩枚白文方印。另卷首下部鈐有“石畫書樓”朱文方印,卷尾下角還有羅振玉白文收藏印“松翁鑑藏”一方,由此亦可知此卷曾為羅振玉所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