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村[福建省仙遊縣大濟鎮溪口村]

溪口村[福建省仙遊縣大濟鎮溪口村]

溪口村隸屬於福建省仙遊縣大濟鎮,位於木蘭溪上游,東與文殊村相依,西與古瀨村相連,南與溪車村相鄰,北與度尾鎮河邊村相望。

基本簡介

該村下轄有水南、內坑、墓厝 、蘭田、蕉厝、下去、上兄、後峰、梅樓、下宵、竹墘、東石、古瀨府13個自然30個村小。全村有耕地面積2000畝,有林地5200畝。2010年全村總人口1627戶,6392人,其中男3313人,女3079人,在外工作人員(包括離退休)305人,在校大中專學生98人。

歷史沿革

全村共八姓,莊姓是宋政和五年(1155年)由泉州莊村巷遷來。王姓是明崇禎六年(1633年)由龍華建華遷來。陳姓是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由鳳山郊溪遷來。林姓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從龍坂高坂遷來。吳姓是清鹹豐三年(1853年)由晉江羅溪遷來。徐姓是由仙遊南門宋開禧元年(1205年)遷來。代姓是民國36年(1945年)由北山遷來。許姓是民國37年(1948年)由度尾遷來。

據傳明正德皇帝下江南,經過的這地方稱都口,故稱為溪口,清代屬萬善里,民國稱松溪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第六區(大濟)稱松溪鄉。1955年8月屬第七區(度尾)管轄,當年八月辦起七個初級農業社。1956年12月歸回第六區(大濟)管轄,1957年春辦起三個高級社,即是明溪社、新進社、明星社,1957年春松溪、北山、錢園三個鄉合為一個溪口鄉。1958年8月成立大濟人民公社,下稱為松溪營、北山營、輝煌營。1959年春劃分為溪口大隊,古瀨大隊。當年底下宵點歸屬大濟公社農場管轄。1960年2月溪口大隊、古瀨大隊合為一個溪口大隊。1961年2月分為三個大隊即溪口、下宵、古瀨大隊。1962年2月溪口大隊下宵大隊合為一個大隊稱溪口大隊。1984年稱溪口村屬大濟鄉。

經濟建設

溪口村地處木蘭溪上游,地廣人多地形分散。氣候溫和,水利灌溉較好自古以來種植以水稻、甘蔗、小麥、花生、大豆、地瓜、土菸和瓜果茶等,俗稱一年三季收。歷代以來農民面對黃土背靠天的辛勤勞動,常缺衣缺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農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來,年年取得糧蔗雙豐收。全村有林面積2725畝,木材總蓄積量7906立方米,其中松木林384畝,蓄木量1536立方米,其中闊葉林1274畝,蓄木量6370立方米。經濟林529畝,其中文旦柚350畝、龍眼150畝。1978年在石梯耗資15萬元,在石梯興建水電站一座,年發電量40萬千瓦。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極大地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溪口村以發展農業為主體,開發山地為主導,大力發展多種經營,開山造林,擴大種植茶果面積。並鼓勵農民發展蘑菇、巴西菇等食用菌生產增加農民經濟收入。下宵點村民傳統以米粉加工名聞全縣,下雲村民小組王明良於1987年創辦福建省仙遊縣悅美工藝廠,年產值518萬元,招集當地員工有232人到該廠製造竹編、漆木工藝,產品銷往日本和全國各地。全村有1200多人,長期在廣東、廈門、上海等各地經商或打工。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持續不斷發展,民眾生活逐步提高。村民家家有電燈、彩電電視機,年青人有手機,大部份村民已安裝電話,添置新式家具等。20世紀90年代起,村民們的住房條件不斷改善,先後進行舊厝改造,新房興建有626座,建築面積達68860平方米。大部份為混凝土和磚木結構、講究實用,明亮通風,衛生追求寬敞舒適,且配套有廚房、浴室和衛生間等。2002年起,溪口村村道四條主道鋪設水泥路,長達4950米,還有柏油路2500米,總造價174萬元。

2003-2009年,全村又開闢村道8條,全長10.6公里,並鋪設水泥砼路面,耗資259.5萬元。使各自然村,村村通公路,並安裝路燈夜間照明。辦好教育事業,百年大計,教育為本,20世紀70年代,新建溪口國小兩座二層數學樓,一座二層教師宿舍樓,配套有辦公廳、廚房、廁所等建築面積2550平方米,總造價200多萬1990年建溪口國小分校一座二層教學樓,建築面積800平方米總造價33多萬元。2007-2009年,投資78萬多元,新建溪口國小教學樓一幢,占地面積235平方米,建築面積705平方米。2010年投資170萬元又建溪口國小教學綜合樓一幢,占地面積250平方米,建築面積750平方米,投資40萬元,建造溪口國小淨化廁所1幢和國小操場鋪設水泥砼場面。

村內古瀨府點有一座葉氏宗祠。南宋時葉政簡官居“尚書左僕射”,宋乾道公元1164年間來,寧宗皇帝欽賜“朝天進貢石獅”一對(朝鮮)瑞美官原是葉府將軍守護殿,葉氏子孫早已遷往異地居住,莊姓改為現瑞美宮。三禪寺原是葉政簡“林田蕉地”穩居書亭,嗣後由安徽三位聖僧宿興開山故稱三禪寺(三個和尚的姓名在龍華寺都有說明)。

橫垮木蘭溪原建一座木橋(民國4年建),民國27年被洪水沖毀,當年改建為水泥橋,長25米,寬3米,7個橋墩,稱為金馬橋。2010年,投資30多萬元,加固溪口大橋。

2005年,村里多方籌資17萬元,修復被洪水沖毀的水南大橋。2008年底,籌資17萬元建成溪口東石通往北山的橋樑一座。2009年2月,投資30多萬元創辦溪口村“愛心”養老院,投資20多萬元建一座溪口水南骨灰堂。2010年,投資5萬元,修復松樹壩,投資6萬元修復荷葉壩下游溪岸加固工程。投資80多萬元,進行自來水建設,解決全村民眾飲水問題。投資60多萬元建溪口後峰公墓。全村98%以上獲得新型農村醫療保險。

溪口街初步形成於清晚期,後不斷擴展,全長達210米,店面135坎,20世紀90年代新建街道一條120米。原有一座院建於1981年,於2003年11月將戲院拆樣,改建為新街。還投資50萬元,新建村部一座建築面積750平方米。

溪口村在村黨總支、村委會的帶領下,各方面都取得較大成績。21世紀初起,先後被評為市級文明村、縣級平安村、縣級先進基層黨支部、縣級先進平安協會、縣級先進民兵營等。

名勝古蹟

溪口村歷史悠久,村內有莊氏宗祠一座面積550平方米(明1458年造)坐落在內坑自然村。還有葉氏宗祠、龍環宮、天水宮、鳳嶺宮、尚章宮、瑞美宮、儞去祠、倡明祠、西山祠、佛公亭、梓林亭等古蹟。  

地理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