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後壩

大壩長265m,上游坡1∶1.6,下游坡1∶1.5,下游坡設有兩道馬道。 1993年8月27日,庫水位升高至3277.40m(超過了已沉陷的防浪牆)。 22時,潰壩口門底部高程達到3250m。

溝後壩

Gouhou Dam

概述

溝後壩位於中國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恰卜恰河上。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最大壩高71m。樞紐由攔河壩、導流泄洪洞組成。正常蓄水位3278m,防洪限制水位3276.72m,總庫容330萬m3。導流泄洪洞直徑3.8m,長390.7m,最大下泄流量209m3/s。工程於1985年開工,1989年10月建成。1993年8月27日發生垮壩失事。

其他
1.大壩設計和施工
大壩長265m,上游坡1∶1.6,下游坡1∶1.5,下游坡設有兩道馬道。面板厚30~60cm,面板縱縫間距:河床部位14m,兩岸7m,高程3255m處設一道水平縫,單層鋼筋設於面板中部,配筋率0.35%~0.5%。壩頂有5m高的混凝土防浪牆。
壩體自上而下分4個填築區,壓實密度依次遞降,最大限制粒徑由小到大,試驗壩料屬強透水材料,故未專設排水系統。築壩材料為天然砂礫石(由細粒花崗岩、石英砂岩、灰色中粒砂岩形成)。質地堅硬,未風化。
壩基範圍內的崩積坡積物全部清除,趾板及墊層區置於弱風化岩石上,大壩直接填築在砂礫石覆蓋層頂部,趾板寬3m和5m。下部基礎岩石全部進行固結、帷幕灌漿,斷層部位深挖回填混凝土,並加強灌漿。
各種接縫均設止水,河床縱縫一道止水銅片,兩岩縱縫縫頂增設丁基膠填料,水平縫兩道止水,周邊縫三道止水(頂部丁基膠填料,中部橡膠止水帶,底部止水銅片)。
20.失事過程與原因分析
1993年8月27日,庫水位升高至3277.40m(超過了已沉陷的防浪牆)。13時,值班人員見到庫水漏進防浪牆和面板頂部的裂縫以及水平縫。下游坡多處漏水,下游坡台階上能聽到壩內有噴氣聲和水跌落聲。20∶30,村民見到下游坡3260m和3240m馬道之間湧水像自來水。21時值班人員在值班室聽到悶雷般巨響,出門看到壩上噴水,土石翻滾,水霧中見到石塊相碰的火花。22時,潰壩口門底部高程達到3250m。潰壩總水量為268萬m3。最大流量3267m3/s。23∶40,潰壩洪水到達恰卜恰鎮,死亡300多人。
由於大量砂礫隨水流沖失,混凝土面板懸臂臨空、隨之折斷被水沖走,潰壩流量進一步擴大,這一過程像漫頂潰壩一樣。大壩潰決後潰口形狀為倒梯形,上口寬139m,下口寬61m,下口底高為3232.33m,有9塊寬14m的面板折斷。
潰壩的主要原因是面板頂端與防浪牆底板接縫橡膠止水片因質量低劣而破壞,嚴重漏水,使防浪牆底板與砂卵石間產生接觸沖刷以及壩體砂卵石產生管涌,導致防浪牆沉陷傾倒,庫水漫過防浪牆沖刷壩體。
其他原因有:
(1)疏於管理。大壩出現異常現象時,未能開閘放水,以減輕事故破壞。失事前早已發現大壩下游面(坡腳以上)有滲水,防浪牆沉陷嚴重,而未能採取有效的處理措施。
(2)壩體填築時分區不清,分層明顯,排水達不到自由排水。
事故教訓是:面板堆石壩的高擋牆不是防浪牆而是擋水牆,擋水牆與面板接縫不允許漏水。因此,設一道止水是不夠的;壩體採用砂礫石,其抗剪強度和變形模量與堆石接近,但應認識到砂礫石易發生管涌沖刷的不利方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