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解錢與客家“解錢”不同,客家是封包,土家是打坨。除了給祖先解錢外,還給新近亡人解錢,寫上亡人的名字,“解錢”時,在堂屋左角擺上神桌一張,面壁掛上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土王三位祖先畫像,桌上擺設長五寸、高三寸的銅馬、鐵馬、木馬。稱三位祖先為銅馬大郎、鐵馬二郎、木馬三郎(又稱范將三郎),並供上祭品,燃燒香燭,紙錢,桌邊放一張木凳,土老師頭戴五佛冠,身穿八幅羅裙,右手執司刀,左手執罡劍,走“紗靶子步”,即“三罡步”動作,罡劍碰擊作響,口念土經,哼唱神歌,首先將師太、師祖、師父等姓名一一念完,謂之請師,坐在木凳上顫動打卦,謂之跑馬,根據主東的願望,隨心所欲地哼上一大串,直到與主東願望相符為止。
解錢時,先念完歷代祖先名字,然後唱“花蛇拿來做腰帶,花虎拿來做馬騎,吃酒連糟,吃肉連毛”。土老師的“解錢”,跳神的舞姿粗獷、敏捷,特別是獨特的道具罡劍,長一尺,中間呈紡錘形,兩端呈喇叭狀,每端各有四個銅鈴的木質雕具做成,起舞時,丁當有聲,因名“銅鈴舞”或“八寶銅鈴”。
“解錢”因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解放後被禁止,因此銷聲匿跡。但土老師的神舞,20世紀60年代,湖北省文藝部門來我縣挖掘、整理,後又由宣恩縣文化館進一步蒐集發掘,改編成為道具新穎、唱腔優美、舞姿豪放的多人銅鈴舞(參見《宣恩文史資料•銅鈴舞》)。
相關詞條
-
土家族銅鈴舞
土家族銅鈴舞,是湘西土家族最具特色的娛樂性舞蹈。保持了土家族舞蹈的獨有風格。在舞蹈時,雙膝稍曲,順拐搖鈴,顫抖擺扭,粗獷有力。有的動作技巧很高,如“跳火...
簡介 《湘西土家族銅鈴舞》動作特點 表演形式 近年來土家族銅鈴舞傳承活動情況: -
湖南土家族
湖南土家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是十個最多人口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從事農業。織繡藝術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工藝。土家族的傳統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
湖南土家族 湖南土家族簡介 湖南土家族人口 湖南土家族日常食俗 湖南土家族歷史由來 -
土家族音樂
土家族主要聚居在中國湘西、鄂西兩個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少數散居在四川省的酉陽、秀山、石柱、黔江和湖北宜昌地區的五峰、長陽等縣。人口2832743人(198...
風格 基本分類 內容 土家族民歌的音樂特徵 器樂 -
土家族梯瑪神歌
土家族梯瑪神歌,是土家族梯瑪活動中一種用土家語演唱的古歌。主要分布在湘西酉水流域的龍山、永順、保靖、古丈四縣土家族聚居區,其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特色濃郁...
歷史淵源 流傳地區 表現形式 主要內容 相關器具 -
酉陽擺手舞
擺手舞是土家族最主要的標誌性文化形態。民間自古就有“北跳喪,南擺手”的說法。其是以擺手為基本特徵的祭祀性舞蹈,是土家人祭祀神靈、酬報先祖和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
簡介 基本特性 -
土家族舞蹈
舞蹈作為造型藝術是活的雕塑和動的繪畫,需要用元素造型手段揭示藝術形象、精神、意境、美感。土家族舞蹈元素的美學造型主要是三類:首先是展示不同情境和情思的寄...
擺手舞 跳喪舞 花鼓子 八寶銅鈴舞 社粑粑舞 -
土家族梯瑪歌
土家族梯瑪歌,是土家族長篇史詩,是以集詩、歌、樂、舞為一體的龐大藝術載體。
簡介 -
土家族博物館
土家族博物館是中華民族園56個民族博物館之一,按湖南湘西永順地區土家族傳統民居1:1復原,由本民族工匠按民族習俗和傳統建築工藝,在當地建成半成品,運至北...
土家族簡介 博物館建築 -
湘西民族博物館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館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自治州吉首市環城路張家沖。
管轄隸屬 館舍介紹 館藏作品 開放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