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銅鈴舞

湘西土家族銅鈴舞,是土老師還願“解錢”時,舞動道具罡劍(銅鈴),邊唱神歌邊踩罡舞。解錢起源於宋初,著名民族學家、史學家潘光旦教授在研究土家族歷史時,認為土王廟裡供奉的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漢三位神像是土家族祖先,這些先民在唐末五代,從江西入五溪。

銅鈴舞,是土老師還願“解錢”時,舞動道具罡劍(銅鈴),邊唱神歌邊踩罡舞。解錢起源於宋初,著名民族學家、史學家潘光旦教授在研究土家族歷史時,認為土王廟裡供奉的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漢三位神像是土家族祖先,這些先民在唐末五代,從江西入五溪。傳說因為戰亂,土家族先民在逃難中後有追兵,前有大河,上了渡船,因沒有錢,他們就唱歌,艄公聽迷了,忘了收渡錢,他們平安地到湘鄂西安家落戶,為了對渡船艄公表示歉意和報恩,就每年四月初八日,要請土老師“解錢”,解錢時要唱“荷荷耶,耶荷荷”。苦溪一帶土民解錢時唱的是“荷荷依,了了神”。
土家解錢與客家“解錢”不同,客家是封包,土家是打坨。除了給祖先解錢外,還給新近亡人解錢,寫上亡人的名字,“解錢”時,在堂屋左角擺上神桌一張,面壁掛上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土王三位祖先畫像,桌上擺設長五寸、高三寸的銅馬、鐵馬、木馬。稱三位祖先為銅馬大郎、鐵馬二郎、木馬三郎(又稱范將三郎),並供上祭品,燃燒香燭,紙錢,桌邊放一張木凳,土老師頭戴五佛冠,身穿八幅羅裙,右手執司刀,左手執罡劍,走“紗靶子步”,即“三罡步”動作,罡劍碰擊作響,口念土經,哼唱神歌,首先將師太、師祖、師父等姓名一一念完,謂之請師,坐在木凳上顫動打卦,謂之跑馬,根據主東的願望,隨心所欲地哼上一大串,直到與主東願望相符為止。
解錢時,先念完歷代祖先名字,然後唱“花蛇拿來做腰帶,花虎拿來做馬騎,吃酒連糟,吃肉連毛”。土老師的“解錢”,跳神的舞姿粗獷、敏捷,特別是獨特的道具罡劍,長一尺,中間呈紡錘形,兩端呈喇叭狀,每端各有四個銅鈴的木質雕具做成,起舞時,丁當有聲,因名“銅鈴舞”或“八寶銅鈴”。
“解錢”因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解放後被禁止,因此銷聲匿跡。但土老師的神舞,20世紀60年代,湖北省文藝部門來我縣挖掘、整理,後又由宣恩縣文化館進一步蒐集發掘,改編成為道具新穎、唱腔優美、舞姿豪放的多人銅鈴舞(參見《宣恩文史資料•銅鈴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