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源龜城

渾源龜城

渾源龜城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東北部,始建於五代後唐(公元923年至936年),明清兩朝曾進行過五次大修(明四清一),歷經遼、金、元、明、清五個朝代,距今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

簡介

渾源龜城最大的特點不是四邊城牆,而是建八邊城牆,只留東西兩門,由此來會意龜形。周長四里另二百二十步,(約2367米)城高一丈五尺(約5米),厚一丈,(約3.3米)護城河深七尺,(約2.3米)寬兩丈.(約6.7米)東西各有一門.東門曰望恆門,西門曰平川門.兩門均有瓮城圍繞。萬曆二十九年,又辟南門,曰引翠門。
書雲,一門為寨,二門為堡,三門為鎮,四門才為城。但渾源龜城是在原本的北城門處只建玄武廟,當地百姓稱為真武大帝廟,實為不能通行的北城門樓,為虛門。而城南也有相應的南城樓,只是明萬曆才闢為可通行的實門。故曰,渾源龜城原實為兩虛門,兩實門的四門城,只是忌玄武而不設北城門。因為玄武已為至北最北之意。不可能再有北了。
所以,渾源龜城在後來為了通行不便不得不再增城門時,也只能增南門不能增北門,到過渾源的人應該知道,該城坐在恆山北陰,南門一出城就是恆山。而北面卻是一馬平川。這種建制不太合乎情理,但卻合乎玄武城的形建制。也就是,到渾源龜城已是天下至北。
從而也應了龜城對面的北嶽恆山是山之北極之意在明朝大同鎮72城堡里,渾源龜城是建築格局最為獨特的一座堡壘。《山西通志》這樣記載渾源龜城:“地脈從東來,結為丘,形如龜。城肖其形,雉堞屈曲,宛若負書狀。”渾源龜城依龜形而建,頭西腳東,使龜飲城西柳河之水。街道格局曲折為蛇形,建築布局則遵從八卦玄武的方位,同時也體現了明清時的形制分布,及邊塞堡壘城市的規劃理念。城內原有鐘鼓樓、城隍廟。現存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永安寺,省保文物圓覺寺磚塔,省保文物孔廟。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50餘座,街道商鋪基本能體現蛇街的歷史原貌。

歷史

明朝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渾源州知州劉復禮將城池重修,原先的龜背殼形狀保持不變,裡面依舊用土夯築,外用磚砌城牆,新修復的城牆“高4丈(13.3米),牆基寬為3.5丈(11.6米),牆頂寬為2丈(6.7米);雉堞7尺(2.3米),垛口707個;敵台17座,樓櫓11座。
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此地爆發大規模的反清復明戰火,前來鎮壓的清軍用紅衣大炮轟開龜城東北角城牆,將西門樓焚毀,城陷後,攝政王多爾袞下令屠城,死者數萬,城牆多處塌損。屠城的發動者為: 滿清“皇父攝政王”多爾袞、“英親王”阿濟格、“敬謹親王”尼堪、“端重親王”博洛、“承澤親王”碩塞等。
恆山腳下的渾源龜城,經此浩劫,人口急劇減少,10多年後的清順治16年,人口統計全州只剩下154戶,3千多人了。官府把死人埋在州城外幾處義墳地里,至今當地仍有稱為摩天錐萬人墳的地方。為了混淆歷史,清王朝蓋了一座廟宇為被義軍殺死的知州榮爾奇塑造了一座像,並在像前用生鐵鑄了義軍首領方三的跪像,後來,有一個名叫張勇的武舉人,借酒醉為名,打摔了榮爾奇塑像,把方三生鐵跪像改鑄成一口大鐘,說來也怪,一般的鐘聲音宏亮,但這口鐘則聲音低沉,聲如哭音,這鐘聲仿佛是在向人們哭訴劊子手多爾袞的罪行,清朝攝政王多爾袞於39歲暴死,結束了其罪惡的一生。
後新任渾源知州郎永清再度維修城池,直到上世紀中前期的戰亂年代,城池仍然能夠發揮其巨大的軍事堡壘作用 ,至渾源解放時(公元1945年)城垣仍然基本完整,後逐年拆毀,現存部分舊城牆及最具渾源方言特點的一句“鱉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