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管這訊息真假。即便港交所表態了卻做不成,也可以說這是其努力的方向。甚至可以更積極希望,豈止恆指ETF推出?港交所在上交所上市也是大吉大利的。但要說推出恆指ETF利好內地投資者,比如方便內地投資人資產最佳化配置的範圍,分散投資風險,這就有點讓人生疑。因為怎么看恆指ETF,都像是只利好港股的預期。
任何一個ETF產品要在交易所場內交易,都得符合三個條件。第一,有個被投資者認可的指數產品;這沒問題,恆指肯定算。
第二,由券商、機構客戶或有實力的個人申購指數產品中的成分股,創建ETF單位。這就要打個問號了。因為能購買港交所成分股創建ETF單位,並且人民幣和港幣可自由兌換的,無論是合格單位、還是ETF單位數量都有限。因為申請到QDII額度的券商、機構(實力個人,中國內地暫時不存在),統共就那么幾個。但去年這些吃到頭啖湯的人,集體表現太差。要是證監會不批新的,估計老QDII哥幾個沒心事做這個產品。即便做了,數量也有限。因為QDII本來額度就少,又都在半睡眠狀態之中,就憑這些存量股票,資產配置成恆指ETF?
第三,由合適的目標投資者在二級市場隨時購買或出售ETF。這不需要多懷疑,只要恆指ETF這種新產品在上交所掛牌,愛嘗新的內地投資人不缺熱情。中國是令人垂涎的大市場,這是常識。但有了這第二條前面橫著,大市場的概念就要大打折扣了。
香港報紙說不少分析師認為,這雖然不是港股直通車,但對於兩地股市來說,也算是搭上了手,所以他們管這叫港股“半通車”。如果只是媒體採訪時大家說笑,還有點幽默。要真說這是半通車,那恐怕實在無法自圓其說。
無論是ETF,還是港股的直接買賣,核心問題不是產品,而是人民幣自由兌換。如果人民幣自由兌換了,設立恆指ETF算什麼?就是把全世界的指數都搞出ETF來上交所交易也沒問題。現在人民幣沒有自由兌換,而且自由兌換的時間表也沒有,談設立任何非A股的ETF都只有理論意義。
更何況,目前滬深市場和香港市場的股票,僅就內地公司的股價相比,已沒有太多差距,做恆指ETF,即使純從賣空角度分散風險意義也不大。何況QDII的指標在那裡限制著,不可能做出多大量。這不與早幾年熱過一陣後悄無聲息的新華富時中國A50指數ETF一樣嗎?當時的市商花旗銀行總共才有2.5億美元的QFII額度。這個被吹得神乎其神的A股ETF,根本就是一盤餐前開胃的小菜,所謂最佳化資產配置範圍,分散投資風險,無非自吹自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