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追溯
將軍罐這種瓷器器型並不古老,據有關專著介紹,它創燒於明代嘉靖—萬曆時期(見馮先銘主編《中國古陶瓷圖典》、耿寶昌《明清瓷器鑑定》),有清一代各朝皆有燒造,直到民國時期仍流行於市。但究其用途和名稱,前後卻有天壤之別。明末的將軍罐器型較為矮、拙,到了清代順治時期基本定型,造型為直口、短頸、豐肩、鼓腹。腹下部漸收,多為平底無釉,通體渾圓,器型高大。康熙時期,是將軍罐廣為流行的時期,這時的造型,將渾圓的罐體展肩提腹,拉長頸部,收緊圈足,使得將軍罐的造型顯得挺拔向上、氣魄宏偉。將軍罐造型受人喜愛,不論是官窯還是民窯都大量燒造,特別是民窯的製造,從內容到形式都是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題材為主,有戲曲人物、神話故事,這些題材紋飾比較繁縟,在小器物上很難展示,而高大的將軍罐,則可以將這些題材全面地展示出來,深受廣大百姓的認同。
明嘉、萬初創時期,此種罐形屬佛教寺院為裝殮僧尼圓寂火化後所遺骨灰訂燒的專用骨灰罐,到明末時因其器型高大挺拔、豐碩俊美,器物外壁又可以用青花、五彩等多種手法進行裝飾,遂被製成擺置觀賞的陳設器。清後期至民國,將軍罐更大量生產,其粉彩、單色釉及青花雙喜字罐甚至為婚禮嫁妝所必備。因其罐蓋呈半球狀凸起,蓋頂球珠高聳,極像古代將軍所戴頭盔,故取名將軍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