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象圖形研究所的前身為 1955 年創建的“電視教研組”,曾為建立我國的電視廣播做出貢獻。 1979 年起重點發展計算機數字圖象圖形處理技術,改稱為“圖象信息教研組”。於 1999 年起改為“圖象圖形研究所”。研究所現有教師 17 人,其中教授 7 人(包括工程院士吳佑壽 1 人)、副教授 7 人、講師 3 人。圖象圖形研究所屬於電子工程系的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研究所致力於培養基礎理論堅實,科學學識廣博,具有高度科技創新能力的高層次專業人才。目前所內教師負責開設的本科生課程有 11 門、研究生課程 12 門。每年招收博士生約 8 名、碩士生約 15 名。所內設有博士後流動站,每年進站博士後約 2-3 名。
圖象圖形研究所以數字圖象圖形智慧型處理與傳輸為學科發展方向,針對 21 世紀高度信息化社會對信息的巨大需求發揮重要的作用。重點研究信息,特別是圖象視覺信息的高效獲取,處理,傳輸,與顯示技術,以及系統實現。圖象圖形研究所學科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在現有學科優勢的基礎上,向多元,多模式,智慧型化,網路化,以及系統集成的方向發展。目前形成 5 個主要研究方向:
數位電視和高速圖象通信 包括圖象壓縮、圖象編碼、數位電視、網路電視、高速無線 IP 圖象通信、衛星數據、高速傳輸與預處理,圖象加密、數字水印的研究等。
衛星遙感圖象和空間信息處理 包括大型三維目標測量、衛星遙感數據高精度定位、多源衛星遙感數據複合分析、大型三維城市信息獲取、綜合遙感數據平台的研究等。
智慧型圖文信息處理和圖象檢索 包括文字識別 OCR 、 文檔智慧型數位化、圖文版面分析、多文種文字識別、文本檢索、基於內容的圖象檢索、數字圖書館、視頻索引的研究等。
高精度物體三維重建和多媒體系統仿真 包括立體電視、三維物體測量、物體三維重建、醫學圖象處理、體數據可視化、計算機動畫、三維仿真系統、虛擬現實的研究等。
生物特徵識別和智慧型視覺監控 包括人臉識別、虹膜識別、筆跡鑑別、人像組合、生物特徵檢測、生物特徵認證、目標識別與跟蹤、場景監控、景像制導、車牌照識別,智慧型交通的研究等。
圖象圖形研究所承擔了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 863 高技術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教育部 211 和 985 工程項目、以及國際國內橫向合作項目等,內容包括視頻和圖象數據的壓縮編碼與傳輸、圖文資料的圖象分析與識別( OCR )、高速圖象處理系統研製(公安、醫學、監測、遠程教育等套用系統)、多星兼容衛星遙感影像資料高速接收與處理套用、視頻和圖象資料庫及其檢索、多媒體人機互動、近景目標三維測量等。圖象圖形研究所的前沿探索性研究有基於內容的視頻和圖象檢索、多維空間信息綜合獲取與處理、數位電視與高清晰度電視、無線多媒體技術與網際網路無線接入、 EOS 對地觀測衛星的 MODIS 多光譜影像資料接收與處理、人體生物特徵綜合分析與識別等。圖象圖形研究所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1 項( 1978 年,液晶大螢幕投影電視機),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3 項(圖象計算機,綜合集成漢字識別系統和高性能東方文字文檔智慧型全信息數位化系統)、三等獎 1 項( OCR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1 項(圖象工程上下冊)。由圖象圖形研究所與“網路與人機語音通信研究所”為實體組成的《信號與信息處理》二級學科,於 2001 年在國家教育部組織的全國重點二級學科評比中,在“通信與信息系統”一級學科和“信號與信息處理”二級學科中都被評為全國第一名。由圖象圖形研究所與本系其他 3 個研究所共同組成實體的《通信與信息系統》一級學科,於 2002 年在國家教育部所屬教育評估研究所組織的全國一級學科質量評比中,又被評為本學科全國第一名。智慧型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智慧型圖形圖象分室就掛靠於圖象圖形研究所,由丁曉青教授擔任分室主任。
圖象圖形研究所與國內外相關領域中的著名學術機構和研究單位建立了廣泛的學術聯繫,同時圖文識別技術( OCR 等)、視頻數據傳輸技術、圖象監控技術、醫學圖象處理技術、用於公安的人像組合與識別系統、遙感影像數據接收與處理等許多研究成果被國內外研究機構和企業採用。
研究所的歷任領導如下:
1955 年~ 1965 年:常 迵 、葛成輝
1970 年~ 1979 年:董在望、葛成輝、丁曉青
1980 年~ 1981 年:吳佑壽
1982 年~ 1989 年:朱雪龍、王漢生
1990 年~ 2004 年:林行剛、李鳳亭、朱正中、吳國威、章毓晉、廖慶敏等
現由王生進、張利分別擔任所長、副所長,馬惠敏任支部書記,蘇光大任實驗室主任。
教授/研究員
丁曉青林行剛蘇光大孫衛東譚耀麟吳佑壽章毓晉
李鳳亭王生進
副教授/副研究員/高工/高實
陳金樹劉長松馬洪兵張 利馬惠敏方 馳王貴錦
講師/助理研究員/工程師/實驗師/助教/助工
彭良瑞尚焱文迪陳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