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酵素在美英國家被稱為酶,日本、法國、台灣省等國家和地區仍統稱酵素,中國大陸舊譯也為酵素,現在譯為酶;酵素是由胺基酸組成的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物質,它存在於所有活的動植物體內,從精子攜帶酵素遇到卵子後,酵素便指揮著人體內的每一個代謝過程,嬰兒一生下來就天生帶有酵素,母乳中也含有酵素。人生命活動中的消化、吸收、運動和生殖等新陳代謝都是在酵素催化下進行的。沒有酵素就沒有生命。酵素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發現。
酵素的特性
1、高效性:酵素的催化效率是無機催化劑的107倍~1013倍,一粒清脂酵素就能催化500克脂肪;
2、專一性:一種酵素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底物,如清脂酵素只能催化脂肪,服用清脂酵素只減脂肪不減水;
3、多樣性:酵素的種類很多,目前已經發現的大約有4000多種,每年都有新的酵素種類被發現,已經被開發利用的在120多種,清脂酵素就是其中之一。清脂酵素又稱清脂酶,學名leptin,俗稱‘瘦素’,是專一催化脂肪轉化為水和能量,二氧化碳的胺基酸。 ‘瘦素’(leptin)的發現者科爾曼更是成為2010年諾貝爾醫學生理獎的‘1號種子選手’。世界衛生組織也指出:通過補充瘦素(清脂酵素),有望讓人類徹底告別肥胖!
發展歷史
1773年,義大利科學家斯帕蘭扎尼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將肉塊放入小巧的金屬籠中,然後讓鷹吞下去。過一段時間他將小籠取出,發現肉塊消失了。於是,他推斷一定是有一種物質在起作用。
1857年法國科學家巴斯德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發酵液里的酵母是‘發酵’的關鍵。巴斯德發表的“關於乳酸發酵的記錄”是微生物學界公認的經典論文。
1897年,巴契納(E.Buchner)從酵母中分離出第一種酵素的粗製品(ferment),這是人類第一次提取出的‘酵素液’。
1897年,德國科學家愛德華・比希納,發現酵素具有高效的催化本能; 愛德華・比希納這一重大發現,而使他獲得了190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1926年,美國科學家薩姆鈉從刀豆種子中提取出一種蛋白質的物質。這是人類首次通過化學合成的方法提取出酵素。此後,約翰・霍華德・諾思羅普和溫德爾・梅雷迪思・斯坦利通過研究,最終確認酵素具有高度的專一性,即一種酵素只能催化一種底物;以上三位科學家因對酵素的深入研究而獲得了1946年度諾貝爾化學獎。1973年 美國科學家科爾曼教授發現,肥胖的老鼠缺乏一種能調節營養攝取和代謝的酶(酵素)因子,並指出,肥胖與該酶(酵素)因子有關。科爾曼也因他首次發現‘瘦素’(leptin)而成為2010年諾貝爾醫學生理獎的‘1號種子選手’。
1994年,美洛克菲勒大學國傑弗里・弗雷曼教授和中國復旦大學畢業的zhang(張一影)證實了科爾曼所發現的酶(酵素)因子,實驗表明肥胖者血液中該因子濃度明顯低於體重正常者,而且體重增加,該因子值愈低。並命名該因子為leptin,即瘦素。科爾曼教授和弗雷曼教授因為對‘瘦素’的發現和研究,共同獲得了2009年‘邵逸夫醫學獎’。
1995年,弗雷曼教授把申請到的leptin(瘦素)專利權以2000萬美金的轉讓費出售給了法國拜尼爾藥業公司。弗雷曼教授是為數不多的善於保護自己研究成果的科學家。
1996-1998年法國拜尼爾藥業公司在leptin專利基礎上,聯合法國國家科研中心、法國巴斯德研究院、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等科研人員對leptin(瘦素)與人體的有效值、安全值等進行了全面的實驗和測試。1999年,法國拜尼爾藥業公司終於從多種天然草本植物中純化提煉出可以被人體吸收利用的清脂酵素(lepton)。通過補充清脂酵素(leptin)來瘦身的方式開始在法國上流社會流行,並逐漸風靡歐美。
2008年,法國清脂酵素登入日本、韓國、台灣省、中國大陸等。吃素減肥席捲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