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寨社區

清泉寨為後所,為大寨千戶所。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撤沿海衛所,清泉寨所此時被裁撤。 清泉寨地處沿海,地勢較高,雖衛所已撤,但仍系邊防要塞。

簡介

清泉寨社區位於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黃海路街道辦事處駐地南,地處山丘,黃海之濱。北與山東工商學院接壤,南鄰埠嵐,東與煙臺大學毗鄰,西鄰鳳凰山。現有居民1300戶、3253人。

由來

清泉寨。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年),朝廷為御倭寇,在此建城立寨。時寨東海灘上,有一清泉,味極甘冽,四季之中,逢旱不枯,遇澇不溢。該泉在大海漲潮時全浸沒於潮水之中,而落潮後其水即可飲用,且甘冽與前無異。故建村時以此泉、寨,取名“清泉寨”。

古蹟歷史

清泉寨周長500米,高8.35米,方青磚砌成。1門(南門)1樓(城樓)6堡。6堡均突出城牆之外,呈圓弧狀,視野極其開闊。寨高踞於陡崖之上,東臨大海,西靠大山,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洪武十年(1377年),朝廷設寧海衛。清泉寨為後所,為大寨千戶所。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倭寇進犯寧海,被寧海衛指揮使陶鐸率兵擊退,又增設奇山守御千戶所。清泉寨改為百戶所,由奇山所管轄,行政仍隸屬寧海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撤沿海衛所,清泉寨所此時被裁撤。
清泉寨地處沿海,地勢較高,雖衛所已撤,但仍系邊防要塞。1951年後,此處先後駐有解放軍某部、煙臺海軍基地哨所、煙臺武警一中隊、邊防派出所等單位。
經考證,境內歷史上曾有兩次人口移入。元初移民,為元太宗窩闊台南征大理時的大批俘虜,分給有功部屬,帶回各自封地役使。《元史》中稱這些俘虜為“驅口”。明初張、陳二姓始祖移入時,是“軍戶”,即軍人及其家屬。明政府規定,防倭軍官世襲,士兵也父子相傳,就地落戶。《寧海州志》中就載有百戶軍官陳檠、陳必揚一家;《福山縣誌》中也載有千戶軍官張升、張顯一家,應是明初遷來的軍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