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村[貴州省黔南州都勻市墨沖鎮清河村]

清河村[貴州省黔南州都勻市墨沖鎮清河村]

清河村位於貴州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南郊墨沖鎮,清河村位於墨沖鎮東南面,地處都勻與獨山交界處。 ,2005年行政村改革後由原政科村和打力村兩村合併而成,是省級一類貧困村,距鎮中心20公里,是離鎮政府駐地最遠的村。全村現有424戶1721人,其中布依族占全村人口的99.5%。全村人均耕地0.34畝,人均基本農田0.23畝。由於地處偏遠,山高水深,該村民眾生產生活條件較為惡劣,交通落後,信息閉塞,還處於肩挑馬馱的狀態,經濟發展路子不寬,農民增收渠道不暢。 近年來,在黔南州、都勻市黨建扶貧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經全鎮上下一致努力,清河村黨建工作基礎明顯增強,基礎設施建設有了較大改觀,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清河村位於墨沖鎮東南面,地處都勻與獨山交界處,2005年行政村改革後由原政科村和打力村兩村合併而成,是省級一類貧困村,距鎮中心20公里,是離鎮政府駐地最遠的村。全村現有424戶1721人,其中布依族占全村人口的99.5%。全村人均耕地0.34畝,人均基本農田0.23畝。由於地處偏遠,山高水深,該村民眾生產生活條件較為惡劣,交通落後,信息閉塞,還處於肩挑馬馱的狀態,經濟發展路子不寬,農民增收渠道不暢。

近年來,在黔南州、都勻市黨建扶貧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經全鎮上下一致努力,清河村黨建工作基礎明顯增強,基礎設施建設有了較大改觀,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一)歷史悠久

清河村歷史悠久。清河村的下店寨,在古代是川、黔、渝通往兩廣的必經之道,曾有很多客棧,當時人們一般步行到這裡住宿、吃飯,“下店”地名就得緣於此。全寨現有戶數46戶,人口216人,大部分農戶仍以農業為主,農業生產落後、結構單一。下店環境好,民風純樸,布依同胞熱情好客,城裡人一般都喜歡到這裡來遊玩。這裡有全鎮獨有的王振灘,有土生土長的角角魚,有原汁原味的野楊梅,有美味可口的野生食用菌,有傳統放養的正宗土雞、土鴨,可謂物產豐富。

清河村[貴州省黔南州都勻市墨沖鎮清河村] 清河村[貴州省黔南州都勻市墨沖鎮清河村]

打力大寨位於清河村西南,與獨山縣麻萬鎮丙里村接壤。整個寨子98戶人家組成一個大家庭,98%村民都是布依族,而且它有一個特點就是無雜姓,清一色的姓陸。打力是布依語,意為在陡岩、峭壁的意思。打力大寨同樣歷史悠久,據當地老人介紹,光緒至民國年間,獨山、沙寨的苗民經常來襲搶財物,當時只有20戶人家的打力寨民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只好逃到大寨坡背後的岩熔洞內躲藏,有一次苗民來襲時,發現大寨的村民躲在洞內,就到洞內來搶掠,村民們於是迫不得已奮起反抗,最後洞內死了許多人,現在那裡還有許多白骨。

悽美的歷史故事,給清河村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二)現狀見好

該村自然環境較好,美麗清澈的鳳席河蜿蜒在兩山之間的峽谷里,穿村而過,母親河賦予了清河村柔美和妖嬈,遙相呼應的兩岸青山,讓行走在河岸小路上的感覺好像置身於原始森林裡一樣,如走進了不為人知的世外桃源,該村素有“墨沖亞馬遜”之美譽。

近年來,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和新階段扶貧開發政策的實施,清河村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各級領導的關心,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2004年在都勻市交通局的支持下立項,修通了連線墨(沖)平(塘)公路的通村公路,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在脫貧致富道路上邁出了堅定步伐,經濟社會各方面都取得了較大成績。

落後的貧困村——清河村開展脫貧致富奔小康,基層組織建設是關鍵。民眾要致富,關鍵在支部,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的全部戰鬥力的體現。該鎮將加強村兩委班子作為重點工作抓好。早在2005年行政村改革之際,鎮黨委就開始著手新班子的考察,將有知識、有文化、有能力且願意為民眾服務的同志選入新村籌委會工作,了解村籌委班子動態。同時要求廣大黨員同志積極工作,熱心開展服務,爭取民眾和同志們的信任。還結合民主評議黨員工作,把黨員幹部推優作為該村黨組織候選人推薦的條件之一。注重從村級黨員後備幹部及培訓班畢業的黨員學員中選撥幹部,注重從農村致富帶頭人、退伍軍人、外出創業回鄉的能人黨員中選撥村黨組織幹部,全方位、多渠道選拔,確保將“政治思想素質好、發展意識強、服務能力高、民眾滿意”的黨員同志選入村黨支部班子中來,切實發揮村黨組織的領頭雁作用。同時,村黨支部深入開展“領導班子好,黨員幹部隊伍好、工作機制好、小康建設業績好、農民民眾反映好”的“五好”活動,進一步夯實村基層組織建設。現任村支書羅貞良、村委會主任陸永勝就非常受民眾的擁護,而且工作也得到鎮黨委、政府的肯定。

要脫貧致富,經濟發展是前提。交通瓶頸破除後,如何利用現有特色資源,走科學快速的發展道路,是黨支部一班人考慮得最多的問題。美麗的清河在流淌,淙淙的水流聲似乎在發出召喚,資源就在眼前啊,村黨支部結合鎮黨委、政府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布局,在黨員中帶頭髮展養鴨、養鵝,現全村共有養鴨、養鵝專業戶4戶,規模400餘只,每年能帶來收入7萬餘元,能實現人均增收40元。

2006年,國家開始實施“東桑西移”重大產業戰略部署,陸永亮等積極回響鎮黨委、政府的號召,全村發展種桑養蠶8戶,共50畝,現已進入盛產期,預計2007年能帶來收入5萬餘元。為加快推進種桑養蠶發展步伐,鎮政府組織民眾到廣西考察當地的桑蠶產業發展情況,學習先進飼養技術。

墨沖鎮政府還有組織地將該村剩餘勞動力輸送到廣東、浙江等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每年能寄回打工收入160萬餘元。隨著經濟的發展,物資流動性越來越大,部分村民買來貨車、麵包車跑起了運輸。駱應武就是其中的一個,據他自己說,每年開麵包車跑運輸能掙回6000元,在清河村中已算“高收入者”了。

清河村由於偏遠、貧窮、落後,村民大多保守,安於現狀,缺乏開拓進取精神。如何改變民眾思想意識,挖掘民眾謀富內部潛力,是鎮黨委和村兩委花費精力較多的問題。鎮黨委、政府通過多方渠道,從精神文明建設著手,不斷加強該村與外界的聯繫和交流,讓民眾了解外面的精彩世界,不斷增長見識。

今年7月,經該鎮黨委、政府牽線搭橋,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的24名師生,利用暑假到清河村開展為期20天的社會實踐活動,無償為當地的小學生們進行授課,從地理、語言等知識到生活常識,內容豐富,深受小朋友們的喜歡,通過教學,加強了小學生們對外界的了解,逐步養成了講究衛生的好習慣。

村黨支部結合各村寨特點,結合實際打造各具特色的亮點村寨,全村齊頭並進。清河村最漂亮的寨子就是墳頭寨,墳頭寨位於鳳鑫村和清河村交界處,人口144人,耕地面積47畝,是一個典型的布依山寨,全寨總戶數是36戶。95%的人家建起了磚混的洋房,整個寨子主道已實現硬化,衛生整潔,是清河村的亮點村寨。所有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三個原因:一是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撥水泥幫助解決街道路面硬化;二是村支兩委的引導、支持,讓農戶認識到建設家鄉、建設新農村的重要意義,調動了民眾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三是民眾團結、辛勤勞動,有建設美好家園的願望。

在村黨支部的帶動下,該村黨員積極思發展、謀出路,湧現出一批致富帶頭人。村主任陸永勝種桑5畝養蠶,預計收入6000元;村民陸永亮發展種桑養蠶8畝,收入達4000元;村民駱榮周養鵝100隻、養雞120隻,年收入達9000餘元;村民駱芳德發展養豬,2007年已出欄兩批16頭,收入7000餘元。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今天,清河村的村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他們不忘過去的落後,發奮圖強,辛勤勞動,用勤勞的雙手建設美好家園。道路交通方面,打力橋建起來了,進寨的主要街道已經實現路面硬化,打力國小建起了嶄新的教學樓等;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退耕還茶、養鴨養鵝、種桑養蠶等項目將使這裡的村民收入進一步提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