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詞調

清平詞調

這三首詩是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作。一日,唐玄宗和楊妃在宮中觀牡丹花,因命李白寫新樂章,李白奉詔而作。在三首詩中,把木芍藥(牡丹)和楊妃互動在一起寫,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渾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澤。從篇章結構上說,第一首從空間來寫,把讀者引入蟾宮閬苑;第二首從時間來寫,把讀者引入楚襄王的陽台,漢成帝的宮廷;第三首歸到目前的現實,點明唐宮中的沉香亭北。詩筆不僅揮灑自如,而且相互鉤帶。“其一”中的春風,和“其三”中的春風,前後遙相呼應。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1],被後人譽為“詩仙”。漢族,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出生於碎葉城(唐代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境內),少時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市)青蓮鄉。他一生喜好雲遊四方,由於一生中在青蓮此地居住時間最久,在青蓮的生活也對他的人生觀、價值觀等有很深的影響,所以後人稱之為青蓮居士。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境內,享年61歲。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二十五歲時隻身出蜀,開始了廣泛漫遊生活,南到洞庭湘江,東至越州(會稽郡),寓居在安陸、應山。直到天寶元年(742),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兩年半,就賜金放還而去,然後由高天師如貴道士授錄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的道觀紫極宮。成為一個真正的道士,過著飄蕩四方的漫遊生活。

後世將李白和杜甫並稱“李杜”將李白稱為“詩仙”。他的詩歌總體風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作品內容

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紅艷露凝香,

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

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

沉香亭北倚欄桿。

注釋

⑴清平調:一種歌的曲調,“平調、清調、瑟調”皆周房中之遺聲。

⑵“雲想”句:見雲之燦爛想其衣之華艷,見花之艷麗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實際上是以雲喻衣,以花喻人。

⑶檻:欄桿;露華濃:牡丹花沾著晶瑩的露珠更顯得顏色艷麗。

⑷“若非……會向”:是關聯句,“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傳說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貴妃貌美驚人,懷疑她不是群玉山頭所見的飄飄仙子,就是瑤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⑸紅艷:紅艷艷的牡丹花滴著露珠,好像凝結著襲人的香氣。

⑹巫山雲雨:傳說中三峽巫山頂上神女與楚王歡會接受楚王寵愛的神話故事。

⑺飛燕:趙飛燕;倚新妝:形容女子艷服華妝的姣好姿態。

⑻名花:牡丹花。傾國:喻美色驚人,此指楊貴妃。典出漢李延年《佳人歌》:“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⑼解釋:消散。春風:指唐玄宗。

⑽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築。

翻譯

其一

見到雲就使人想到她的衣裳,見到花使人想到她的容貌,春風吹拂著欄桿,在露水滋潤下的花朵更為艷濃。如此美人若不是在神仙居住的群玉山見到,也只能在瑤池的月光下才能遇到了。

其二

(貴妃)您真像一支沾滿雨露、芳香濃郁的盛開的牡丹花啊!傳說中楚王與神女在巫山的歡會那只是傳說而已,哪能比得上您受到君王的真正的恩寵呢?就算可愛無比的趙飛燕,還得穿上華麗的衣裳化好妝才能比得上。

其三

牡丹與貴妃都如此美麗動人,使君王直笑著看,此時心中有再大的恨意,只要和貴妃一起來到這沉香亭畔的牡丹園,也會被消散得無影無蹤了。

作品賞析

其一

一起七字:“雲想衣裳花想容,”把楊妃的衣服,寫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擁著她那豐滿的玉容。“想”字有正反兩面的理解,可以說是見雲而想到衣裳,見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說把衣裳想像為雲,把容貌想像為花,這樣互動參差,七字之中就給人以花團錦簇之感。接下去“春風拂檻露華濃”,進一步以“露華濃”來點染花容,美麗的牡丹花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更加艷冶,這就使上句更為酣滿,同時也以風露暗喻君王的恩澤,使花容人面倍見精神。下面,詩人的想像忽又升騰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瑤台。“若非”、“會向”,詩人故作選擇,意實肯定:這樣超絕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見到。玉山、瑤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襯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聯想到白玉般的人兒,又象一朵溫馨的白牡丹花。與此同時,詩人又不露痕跡,把楊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極。

其二

起句“一枝紅艷露凝香”,不但寫色,而且寫香;不但寫天然的美,而且寫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華濃”更進一層。“雲雨巫山枉斷腸”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為神女而斷腸,其實夢中的神女,根本及不到當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來,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可算得絕代美人了,可是趙飛燕還得倚仗新妝,那裡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楊妃,不須脂粉,便是天然絕色。這一首以壓低神女和飛燕,來抬高楊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題之法。相傳趙飛燕體態輕盈,能站在宮人手托的水晶盤中歌舞,而楊妃則比較豐肥,固有“環肥燕瘦”之語(楊貴妃名玉環)。後人據此就編造事實,說楊妃極喜此三詩,時常吟喔,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脫靴,認為大辱,就向楊妃進讒,說李白以飛燕之瘦,譏楊妃之肥,以飛燕之私通赤鳳,譏楊妃之宮闈不檢。李白詩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瞞不過博學能文的玄宗,而且楊妃也不是毫無文化修養的人。據原詩來看,很明顯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強加曲解,其實是不可通的。

其三

從仙境古人返回到現實。起首二句“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傾國”美人,當然指楊妃,詩到此處才正麵點出,並用“兩相歡”把牡丹和“傾國”合為一提,“帶笑看”三字再來一統,使牡丹、楊妃、玄宗三位一體,融合在一起了。由於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釋春風無限恨”,春風兩字即君王之代詞,這一句,把牡丹美人動人的姿色寫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帶笑,當然無恨,煩惱都為之消釋了。末句點明玄宗楊妃賞花地點──“沉香亭北”。花在闌外,人倚闌乾,十分優雅風流。

全詩賞析

在三首詩中,把木芍藥(牡丹)和楊妃互動在一起寫,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渾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澤。從篇章結構上說,第一首從空間來寫,把讀者引入蟾宮閬苑;第二首從時間來寫,把讀者引入楚襄王的陽台,漢成帝的宮廷;第三首歸到目前的現實,點明唐宮中的沉香亭北。詩筆不僅揮灑自如,而且相互鉤帶。“其一”中的春風,和“其三”中的春風,前後遙相呼應。

這三首詩,語語濃艷,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將花與人渾融在一起寫,如“雲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寫花光,又似在寫人面。“一枝紅艷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融,言在此而意在彼。讀這三首詩,如覺春風滿紙,花光滿眼,人面迷離,不待什麼刻畫,而自然使人覺得這是牡丹,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別的。無怪這三首詩當時就深為唐玄宗所讚賞。

創作背景

這三首詩是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作。一日,唐玄宗和楊妃在宮中觀牡丹花,因命李白寫新樂章,李白奉詔而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