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淹城遺址是中國東周時期城址。在江蘇省武進縣湖塘鄉淹城村。20 世 紀 30年代初,陳志良、張風首先對淹城進行調查,1958年以來先後出土4艘木船和一批青銅器,1986~1989年南京博物院進行多次發掘。文獻記載及一些研究者均認為該城始於西周。經發掘證明,城始建於春秋末,戰國後廢棄,使用年代很短。這種形式的古城很罕見。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資料
淹城遺址位於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湖塘鎮淹城行政村。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淹城建於春秋晚期,是中國目前同時期古城遺址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從裡向外,它由子城、子城河,內城、內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組成。這種建築形制在中國的城池遺存中獨一無二。子城,呈方形,周長500米;內城呈方形,周長1500米;外城,呈不規則橢圓形,周長2500米。另外還有一道外城廓,周長3500米。
特點
淹城遺址東西長850米,南北寬750米,總面積65萬平方米。淹城面積的大小,適與《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的記載相吻合。淹城的城牆,系用開挖城河所出之土堆築而成。現高3-5米,牆基寬30-40米。三護城河平均深4米左右,寬30-50米,最寬處達60餘米。
珍貴文物
淹城遺址先後出土1000餘件珍貴文物,有些堪稱“國寶”。主要有獨木舟4條,青銅器20餘件,以及大量的原始青瓷器和幾何印紋陶器。尤其是獨木舟,經C14測定,距今已有2800餘年的歷史。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獨木舟,有“天下第一舟”的美稱。
淹城的三道城牆依地勢逶迤起伏,如巨龍蟠踞;三護城河清波蕩漾,游魚如織;城內綠樹成蔭,茂林修竹環圍。古人有云:“相望斯城之風景,莫不嘖嘖而嘆”、“淹溪古蹟,曲水環圍,蒼松郁秀,頗類空山無塵絕俗之境”淹城水護城,城依水,宛如一座深奧莫測的水城迷宮,有人稱其為“中國江南第一城,淹城奇觀甲天下”,甚至發出:“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春秋看淹城”的概嘆。
建築形式
淹城遺址
淹城遺址共有三道城牆,三道城河,層層相套。東西長約 850米,南北長約750米,總面積約63.75萬平方米。外城(俗稱外羅城)平面呈不規則的橢圓形,周長約3000米,城牆殘高約 9~13 米,寬約 25~50米。中城(俗稱內羅城)在外城北部,平面近方形,周長約1500米,城牆現高約 12~15米,寬約 20米。內城 (俗稱紫禁城,即王城)在中城北面,平面方形,周長約500米,城牆現高約 5米,寬約10米,城牆用濕土和乾土相間堆築而成,未經夯打。外城城河和中城城河寬約45~50米,內城城河已填為農田。每道城牆均有一座城門,內城城門正南,中城城門朝西南,外城城門朝西北。據勘察了解,現在外城城河和中城城河上土壩均為後人增築。當時人們出入全靠渡船往來。城內有 4個大土墩,在中城西面與外城之間,高10~13米之間,呈不規則形。城外四周一二公里範圍內,散立著大小不等的土墩約80個。其中以城東和城西較集中,這些土墩,經調查和清理,多數是無穴土墩墓。春秋時進出淹城沒有陸路,而是水道划船(獨木舟)進出。其走向為:在外城牆的北部偏西處進入,沿著腳墩、肚墩、頭墩的西側向南,直達外城牆的南部城腳,兩處沿頭墩的南北兩側東折進內城河,再沿著內城牆現今的出入口進入子城河。外城門和內城門均為水門,子城門位於子城牆南部正中位置,寬約2米。淹城被考古學家喻為“中國江南第一城”,它的建築形制,不僅反映了遠古時期人們的智慧和創造,而且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依據。
淹城性質
七種觀點懸而未決
淹城的最早歷史文字記載是東漢袁康的《越絕書·吳地傳》:“毗陵縣南城,故古淹君地也。東南大冢,淹君子女冢也,去縣十八里,吳所葬。”常武地區,在春秋時稱延陵,至漢改曰毗陵,春秋時期為吳王壽夢四子季札的封邑。北宋《太平寰宇記》云:“常州府春秋時為吳國內地。”《史記》云:“吳公子季札所據,是為延陵之邑,吳為越所滅復屬越,到戰國時越為楚所滅復屬楚,故《越絕書》謂之‘淹君城’”。清代的《讀史方輿紀要》云:“淹城,在(常州)府東南二十里,其城三重,壕塹深寬,周廣十五里。”除此之外,常武地區的一些地方志亦有零星的記載,如宋《鹹淳毗陵志》云:“淹城在陽湖延政鄉”等。
進行研究
淹城已經歷了2500餘個春秋,儘管東漢以來對其不斷有記述,但真正對淹城進行研究,只有近70年的歷史。1935年,衛聚賢、陳志良等考古學者首次對淹城進行了實地調查,確認淹城為一處古代居民的活動遺存,並發表了《淹城訪古記》一文,使藏於深閨的淹城重為世人所知,並引起了 學術界的重視。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在內城河出土了3條獨木舟和一批青銅器、幾何印紋陶器。這批文物的出土,首次展示了淹城遺址獨特的文化面貌和內涵,引起了社會和學術界的關注。這批重要文物的出土,顯示著淹城本身的地位非同一般。當時,隨著江南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文化面貌不斷得到揭示以及吳文化研究的深入,淹城成為研究的熱點,許多學者紛紛勘察淹城,發表了不少論著。1986年5月至1991年8月,江蘇省淹城遺址考古發掘隊對淹城進行了為時6年的考古發掘,解決了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積累了一批珍貴的考古資料,為全面研究淹城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7種觀點
關於淹城的性質,目前根據學術界研討的成果和歷代記載可歸納為7種觀點:1、奄族原居於淹城一帶,後遷徙於今日的山東曲阜。2 、周成王東征時,奄人徙於江南始建淹城。3、這裡曾有一個淹國,淹城為都城。4、吳囚越質子處。5、季札的封邑。6、吳國早期的都城。7、吳國的軍事城堡。
2500年前,淹城到底是什麼至今還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千古之謎。它除了給淹城本身增添更多的猜想外,同時也為淹城的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文化特色
獨特的形制
淹城遺址,是目前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春秋時期的地面城池遺址。它以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形制、珍貴的文物和古樸的環境,引起國內外有識之士的關注和重視,被考古專家和旅行家稱為“中國江南第一城”、“淹城形制天下奇”。淹城遺址及其出土文物,對研究中國的城市建築發展史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又是研究江南先秦史,特別是吳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春秋遺址具有重大歷史、科學價值,完全符合《世界遺產公約的實施規則》標準的第1條、2條、3條、4條、5條。修復和利用淹城遺址,對弘揚民族傳統文化,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對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均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世界性和多元化
當代文化的特點是趨向世界性和多元化,人們日益崇尚個性、民族性和地方性。因為文化的世界性產生於文化的多元化和民族性,而文化的個性化和地方性是文化多元化的表現。現代人的文化和精神的內心世界相對於所生活的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世界顯得十分孱弱。因此,需要我們從民族五千年的璀璨文明中汲取營養。
重要標誌
淹城遺址美景
淹城遺址保護利用的主要目的不在於物質性地復原某些古蹟,而在於使遺址、遺蹟所反映的某些文化和文明能夠在當代人群的情感中有所關注和認識。從上述意義看,淹城遺址是春秋時期吳文化的重要標誌。
歸屬感
淹城的歷史人文價值還體現在給人以情感上的歸屬感。時光的差異性和古今文化的對比性所產生的美是具有震撼性的。讓演繹著古老故事的歷史積澱步入現代人群的休閒生活,使人們在對過去的反思中更好地找尋未來的生存之路、精神之路和發展之路。
生態價值
從生態價值講,針對目前城市的發展,在淹城遺址公園恢復原有植物群落體系,是具有積極的生態意義的。
此外,對推動地方旅遊事業的發展,推動傳統文化研究的深入,從而導致社會對本地區文化產業的普遍認同,提高地區的知名度和使當地民眾由此產生較深厚的心理歸屬感和自豪感,加強地域凝聚力,具有深遠的意義。
里程碑意義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而燦爛的特色文化是難以估價的寶貴文化遺產。淹城遺址作為其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對它的保護開發,則是功在千秋、利國利民、造福子孫,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
土墩
破譯歷史的密碼
淹城遺址土堆
淹城四周1公里範圍內,原有大小土墩數百座,現僅剩70餘座。土墩高15~7米,直徑大多在25~30米之間, 亦有小到15米,大到45米左右的。在淹城外城的西部,南北向排列著三個高大的土墩,俗稱“頭墩”、“肚墩”、“腳墩”。“頭墩”和“腳墩”高近10米,占地約2畝。對城內外的這些土墩,以往說法不一,或認為是軍事設施,或認為是墓葬,亦有人認為是可能與高台建築有關。為了摸清這些土墩的性質,江蘇省淹城遺址考古發掘隊對城外的幹家墩和城內的頭墩進行了考古發掘。幹家墩堆積共分五層,第三層、四層和五層上分別清理出4座墓葬,共出土原始青瓷器和幾何印紋陶器40餘件;“頭墩”揭示出一東西長20米,南北寬6米的大型積炭墓,墓中棺槨葬具均已朽盡,唯朱紅漆皮依稀可辨。隨葬器物集中在墓室的西端,共出土原始青瓷器和幾何印紋陶器等近300件。這是同時期同類型墓葬中規模最大的一座,表明墓主的身份很高。通過考古發掘,證明淹城城內外的這些土墩為西周至春秋時期江蘇南部地區流行的土墩墓。城內為一墩一墓,可能為貴族墓葬;城外為一墩多墓,可能是平民的家族墓葬。淹城遺址的概貌可以用當地流傳的一首民謠來概括:“里羅城,外羅城,中間方形紫羅城;內高墩,外高墩,四周林立百餘墩,城中兀立玉女墩;內河壩,外河墩,通道唯有城西壩,獨木舟渡古無壩。”
重要組成部分
土墩墓的發掘,翻開了淹城這本史書厚重的一頁,土墩墓發掘結果表明江南地區當時已經進入了階級社會,出現貧富分化的現象,客觀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土墩墓是淹城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
博物館
獨木舟
建國以來,淹城遺址先後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文物,有些堪稱“國寶”。這些文物,有 的造型優美,古樸典雅;有的紋飾繁麗,工藝精湛;有的器形奇特、十分罕見,令人嘆為觀止。其中有:獨木舟
在淹城內城河中,先後出土了4條獨木舟。其中長11米和4.2米的兩條獨木舟,分別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還有兩條收藏於武進淹城博物館,其中一條長7.45米的獨木舟,經碳14測定,距今約2800年的歷史,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獨木舟,有“天下第一舟”的美稱。淹城出土的獨木舟有梭形和平頭平尾形兩種,所用木材為楠木、櫧木和柏木。
青銅器
青銅器:
淹城先後出土了20多件青銅器,主要器形有尊、盤、匚也、簋、鉤、鼎、劍、箭鏃、鍤等。紋飾有蟠螭紋、雲雷紋、鉤連紋、連珠紋、鋸齒紋、魚鱗紋等。淹城出土的青銅器,製作方法一般為兩范、三范合鑄,製作工藝獨特,造型輕盈、靈秀、飄逸,具有鮮明的江南地方特色,此外還出土了大量的原始青瓷器和幾何印紋陶器。
這些珍貴的文物為我們提供了更好地認識春秋歷史的實物資料。獨木舟的出土不僅表明了當時的生產力有了極大的提高,人們有可能大規模地砍伐森林,開墾荒地,促進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而且為提供更多的剩餘產品創造了條件。青銅器的發現,反映了中國江南地區青銅時代生產發展的水平。
旅遊區
常州春秋淹城旅遊區是以淹城遺址為核心,中國傳統文化為特色,城市娛樂休閒為基礎的國家高等級旅遊景區,2010年8月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1年年接待遊客268萬人次。景區規劃總面積7.6平方公里,累計投入約30億元,包括遺址保護區、春秋樂園區、野生動物區、旅遊購物區、文化居住區、休閒度假區、商業遊憩區和佛教文化區八大重點區域,是集旅遊、觀光、科普、休閒、購物、餐飲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旅遊目的地。隨著知名度的不斷提升和景區服務配套的不斷完善,常州春秋淹城旅遊區已逐步成為長三角地區一顆璀璨耀眼的旅遊新星。
(一)春秋淹城旅遊區區位優勢
常州市位於江蘇省南部,美麗富饒的長江三角洲中心地帶,北攜長江,南銜太湖,與上海、省會南京等距相望,與蘇州、無錫聯袂成片,構成蘇錫常都市圈。現轄金壇、溧陽兩個縣級市和天寧、鐘樓、戚墅堰、新北、武進5個市轄區。常州是一座有著3200年左右文字記載的歷史文化古城。春秋末期(前547年),吳王壽夢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開始了長達2500多年有準確紀年和確切地名的歷史。境內名勝古蹟眾多,歷史文化名人薈萃,是一座飽含文化創意的現代旅遊新城。春秋淹城旅遊區位於常州南郊武進區中心城區,距常州市區8公里,貫通312國道和滬寧、寧杭、常寧、沿江(常蘇)、常澄、錫宜等高速公路,4E級民航常州奔牛機場、BRT快速公交等重要交通資源;與周邊十多個城市形成2小時車程自駕游都市圈。景區周邊配套齊全,有超五星級標準打造的淹城喜來登大酒店、準五星華美達森林公園酒店、常州武進假日酒店、金色南都國際大酒店、新苑賓館以及速8等中高檔酒店八家,新城上街商業步行街,淹城高爾夫練習場以及正在建設中的紅星美凱龍城市綜合體、中國環太湖藝術城、寶林禪寺旅遊區。這些將在未來與淹城旅遊區相映成輝,一併構建長三角現代綜合旅遊休閒目的地。
(二)春秋淹城旅遊區各景點介紹
春秋淹城旅遊區的文化原點,是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淹城遺址。
淹城遺址位於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中心城區湖塘鎮大壩行政村,占地一千畝,考古確認為春秋時期所築。淹城古稱“奄”國,建於春秋晚期,距今有2500餘年的歷史,學界較權威的說法為古奄國是由山東曲阜一支殷商後裔來此建立,後水源充分,地方縣誌改為“淹”。1988年淹城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蘇州世界遺產大會上淹城被譽為“冷兵器時代的城防標本,吳越爭霸的軍事堡壘”。2007年淹城被紅色旅遊網評為中國江南第一水城。
淹城是我國目前春秋晚期城池遺存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城遺址。從裡向外,它由子城、子城河,內城、內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組成。這種築城形制在中國的城市建築史上,可謂舉世無雙、絕無僅有。因為當時的城,大多為一城一河,少數是兩城一河或兩城兩河,而三城三河,在國內僅此一家。子城,呈方形,周長500米;內城,呈方形,周長1500米;外城,呈不規則橢圓形,周長2500米。另外,淹城外城河的外側還有一道外城廓,周長3500米。淹城東西長850米,南北寬750米,總面積約65萬平方米。淹城面積的大小,適與《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的記載相吻合。淹城的三道城牆,均系用開挖城河所出之土堆築而成。其方法是從平地起築,充分利用當地土質粘性大的恃點,不挖基槽,亦不經夯打,僅一層一層往上堆築,個別地方鋪一層乾土,鋪一層濕土,依次相間,以加固牆體。因不依版築,故牆體較寬。淹城的三道城牆均呈梯形,現高3—5米,牆基寬30—40米,三護城河平均深4米左右,寬30—50米,最寬處達60餘米。
春秋時進出淹城沒有陸路,只有水道。過去淹城三城之間均有一土壩相通,這三道土壩是當地村民為方便生產和生活,於20世紀50年代所築。現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在三道城河上架設木橋,方便遊客通行和消防需要。
淹城城內及外圍一公里範圍內,原有大小土墩數百座,現僅剩70餘座,土墩高1.5—7米,直徑大多在25—30米之間。經考古發掘證實,這些土墩大多為春秋時期的土墩墓。城內是一墩一墓,均為貴族墓葬;城外是一墩多墓,均為平民的家族墓葬。這些土墩是淹城遺址重要的組成部分。
關於淹城,最早有文字記載是東漢袁康的 《越絕書·吳地傳》:“毗陵縣南城,故古淹君地也。東南大冢,淹君子女冢也,去縣十八里,吳所葬。”常州武進地區在春秋時稱延陵,至漢改曰毗陵,春秋晚期為吳王壽夢少子季札之食邑;其次是北宋的《太平寰宇記》,云:“常州府春秋時為吳國內地,〈史記〉云:吳公子季札所據,是為延陵之邑。吳為越所滅復屬越,到戰國時越為楚所滅復屬楚,故〈越絕書〉謂之淹君城”;再次是清代的《讀書方輿紀要》,云:“淹城,在(常州)府東南二十里,其城二重,濠塹深寬,周廣十五里。”除此以外,常州武進地區的一些地方志亦有關於淹城的記載,如宋《鹹淳毗陵志》云:“淹城,或雲毗陵城”,清 《武進陽湖縣誌》云:“淹城在陽湖延政鄉”等。
淹城已經歷了2500餘個春秋,儘管東漢以來對其不斷有記述,但真正對淹城進行研究,只有近70年的歷史。1935年來自中央大學的衛聚賢、陳志良等考古學者首次對淹城進行了實地調查,確認淹城為一處古代城池遺存,並發表了《奄城訪古記》一文,引起了學術界的重視;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淹城內城河出土了4條獨木舟和一批青銅器、幾何印紋陶器,這批成組文物的出土,首次展示了淹城獨特的文化面貌和文化內涵,進一步引起了學術界的普遍關注;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蘇南地區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期文化面貌不斷得到揭示以及吳文化研究的深入,淹城再次成為學術界探討的熱點,許多學者紛紛勘察淹城,並發表了不少篇著,特別是1986年5月至1991年8月,由南京博物院主持,對淹城遺址進行了為時6年的考古發掘,解決了淹城的形制、築城年代、築城方法和城內城外大量土墩的性質等一系列重大學術問題,為全面研究淹城的歷史及文化內涵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淹城文物介紹:
“天下第一舟”
淹城遺址先後出土了近2000件珍貴文物。這些文物,有的造型優美,古樸典雅;有的紋飾繁麗,工藝精湛;有的形制奇特,十分罕見,堪稱“國寶”。淹城遺址出土的文物主要有四類:
一、獨木舟:在淹城內城河,先後出土了4條獨木舟。其中長11米和長4.2米的兩條獨木舟,分別收藏於國家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還有兩條收藏於淹城博物館,其中一條長7.45米的獨木舟,經C14測定,距今已有2800餘年的歷史,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獨木舟,有“天下第一舟”的美稱。
二、青銅器:淹城先後出土了20多件青銅器,主要器形有尊、盤、匜、簋、鼎、鉤鑃、劍等。
三、原始青瓷器:淹城出土的原始青瓷器,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大多造型規整,施釉均勻,製作水平較高。主要器形有豆、碗、杯、鼎、盂、簋等。
四、幾何印紋陶器:幾何印紋陶器是淹城遺址所出文物中的主要器物,其中又以幾何印紋硬陶器為主。主要器形有瓮、罐、盆、瓿、缸、壇等。
多年前,在無數專家學者驚嘆於2500多年歷史的淹城遺址的時候,並沒有人意識到背後存在的文化和經濟價值,很長一段時間,淹城淹沒在了歷史的深處,有資源沒有產品。那時,春秋淹城只是一座默默無名的古城遺址,有著極為傳統、莊嚴而又靜止的氣氛。但事實上,認識上的誤區讓世人忽略了春秋文化和現代元素可以在這座城中的相映成輝。
春秋淹城該如何守護過往,面對未來?成為常州武進人最為關注的話題。2008年開始由常州市武進區政府組織,並會同全國知名專家,經過若干次的方案論證和修改完善,借“小淹城”之題,發“大春秋”之勢,終於確定了淹城遺址旅遊區以城內立足原生態保護,城外保護利用的思想,規劃總面積約6000畝的泛淹城旅遊文化區。在全面保護遺址原貌的前提下,一座“新淹城”已經誕生。
2010年的“五一”,經過為期兩年的緊張建設,作為常州春秋淹城旅遊區的核心旅遊產品,國內首個以春秋文化為主題的夢幻樂園——淹城春秋樂園橫空出世,樂園總投資12億元,取材於春秋時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以情景體驗的形式,設定春秋文化意境下的靜態觀賞型項目、互動演藝性項目和體驗遊樂式項目相結合。淹城春秋樂園分為八大功能區,分別是百家春秋、市井春秋、百靈水世界、兒童春秋、王侯春秋、征戰春秋、歷險春秋、古城春秋。開園以來,樂園良好的發展態勢讓文化界、考古界、旅遊界都看到了無可企及的創意與結合,而年接待量超過130萬人的驕人業績也再一次在市場中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全新演繹在現代社會的無限魅力。
文化為根、科技為翼、娛樂為先,充分運用現代科技元素,創新春秋文化的展示,對春秋文化、故事、人物進行“二次創作”,實現淹城遊客全年齡段、全天候的覆蓋,成為淹城春秋文化主題公園的特點。百家春秋集中展現儒、道、法、墨等“春秋十二大家”的思想精髓和文化成就。以千古文化為基調,通過多種表現手法詮釋了春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流派,展現了諸子百家的文化符號。“昭關漂流”“歌舞昇平”“九龍問鼎”,這些歷史典故,在融入春秋文化特色的現代設施面前,變得身臨其境。集動感運動車、災難仿真、特技表演於一身,使遊客身臨其境般感受古戰場廝殺的大型室內仿真乘騎項目“鐵血春秋”;實地拍攝與動漫技術相結合,180度環幕立體呈現4D動感電影《淹城傳奇》;反映“伍子胥過昭關”驚險與刺激情境的具有亞洲領先技術水平的峽谷漂流;我國首台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可升至近55米高空同時實現公轉自轉的空中觀覽飛行島“孫武點將台”;還有中國原創、國內首家,可容納百名遊客懸浮於18米的空中體驗春秋文化主題的空中飛行影院“夢回春秋”,國內第一台自主研發生產的、提升高度達20米的“飛舟激浪”、挑戰感觀極限的“霹靂風火輪(大擺錘)”、還有由過山車之母義大利贊培拉生產的全亞洲第一台臥式過山車“極速飛龍”……古老的春秋文化和現代的遊樂設施在此得到了完美融合。
樂園還不斷增加參與性、互動性、體驗性強的娛樂項目,特別是增加適合兒童的少兒類遊藝產品,以及適合中老年人的互動觀賞項目來滿足不同年齡層次的需求,讓淹城真正成為少年兒童的教育文化基地,家庭男女老少歡聚一堂的旅遊勝地。
兒童春秋
兒童樂園是2011年常州淹城春秋樂園延伸工程中的重要部分。園區除了擁有泡泡球戰場、小戰船、彈跳塔、空中腳踏車、歡樂小馬車等7個兒童遊樂項目外,在區域四周還特意設定了“貪吃狗”、“幸運繩”、“歡樂投氣球”等9個攤位遊戲來豐富其中的娛樂性和互動性。
“百靈水世界”
淹城“百靈水世界”依傍於富有傳奇的西施鑒橋下,在8000餘平方米的水域上分別建有:潑水廣場、兒童戲水區、成人戲水區、海嘯池(亦稱造浪池)。在這其中,德國原裝進口的風靡歐洲和美國的水上蹺蹺板、彈射包、冰山等十多個“阿維娃”互動項目,最為受到遊客的追捧;而水世界的超級海嘯池則會掀起高達0.8m以上的巨浪,讓遊客體驗到涼爽和刺激。同時,水世界現場還可以通過水上遊樂區周圍的超大型LED顯示屏,將現場所有遊客的真實互動,第一時間在上大屏上得以展示。為了讓遊客能在這裡得到徹底放鬆,在水世界周邊配套建有可以滿足3000人次沖涼的大型更衣棚,並連續12小時為遊客供應熱水,為前來的每一位遊客提供了輕鬆、愉悅的保障。
春秋王宮
作為展現春秋時期皇家宮殿藝術,再現春秋時期宮廷生活場景的春秋王宮,已於2011年5月正式撩開其神秘的面紗。春秋王宮占地面積為145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5791平方米,反映春秋時期的宮廷生活場景為主。整個王宮由“一殿二宮”(即:淹君殿、西施謎宮和編鐘樂宮)組成。在淹君殿里,展示了數百件春秋時期的出土文物(複製品),包括青銅劍、鼎、玉帶鉤等稀世罕見的春秋時期禮器、兵器,這些展品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遺產。西施謎宮是通過真人表演與幻影成像相結合打造的魔幻劇場,表演內容以西施與范蠡之間浪漫而悲壯的愛情故事為主線,通過虛實結合的幻影成像技術,讓遊客穿越時空,享受高科技帶來的愉悅。編鐘樂宮以展示春秋時期的青銅編鐘,宮廷越舞為主。在這裡復原了一套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的曾侯乙編鐘。曾侯乙編鐘是我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越舞”則是春秋時期各國王侯將相首推的宮廷舞蹈。來到編鐘樂宮,遊客可以一睹其雄渾壯麗的氣勢同時,聆聽來自春秋時期的恢宏樂章,一邊還可以觀看到揉合了“古代踢踏舞”、劍舞和優伶雜技的宮廷“越舞”,過上一回春秋宮廷的“樂王”癮。
如果說讓古老的淹城從沉睡中醒來,靠的是文化之根,那么基於此根令文化這棵大樹枝繁葉茂,則緣於不斷豐富的產品內涵。除了精心包裝過的遊樂項目,熱鬧的主題公園更少不了的是豐富多彩的演藝節目。
暑期夜公園之際,淹城春秋樂園面向海內外遊客推出了大型新視覺水影秀——煙雨春秋,並且每年都有新的突破和改變。震撼登場的大型戶外實景水影秀——《煙雨春秋》,是由北京2008奧運會開幕式視覺創意團隊創作,並由著名視覺創意藝術家,同時也是北京奧運會舞美首席設計韓立勛領銜,歷時2年傾力打造。融合最新的影像視頻與多媒體互動技術加多通道音頻技術的實景演出。整場演出分別以“煙、雨、春秋”三大部分組成,分別以:諸侯紛爭的戰爭,吳、越爭霸;水墨江南;春秋文化的百家爭鳴為主線,讓遊客在50分鐘的時間裡通過色彩、音樂、影像、人物、動作、燈光、特效與煙花,穿越時光隧道,接受戰爭的洗禮、經歷烈火的歷練,同時感受到生活的美麗。不斷提升的《煙雨春秋》在演職人員的陣容上,現場環境的氛圍上和水上、水下、空中等方面下足了功夫,首先是以水下深度為3米的LED螢幕與水上中央表演區的整體結合,讓水上表演舞台與水下螢幕畫面聯動;透過清澈的水面,觀眾將能看到色彩斑斕的影像流動,產生一種亦深亦遠的想像空間;再現當年孔子聚徒授業的景象,屆時,隨著劇情的展開,當年的3000“弟子”會自如地在水中升降活動,他們一個個手棒竹卷,聆聽恩師教導的各異神態在燈光的作用下顯得格外地栩栩如生;另外觀眾席上的威亞也是觀眾口碑的主要來源,當熊熊的火焰、猛烈的雨箭,還有一縷流星划過夜空之後,威亞飛人亦從觀眾頭頂似從天而降,呼嘯滑去,而多達3000多個音軌將同時分配到現場所有的聽音位置,春秋時期諸侯紛爭的殘酷場面與江南水墨畫卷將從視覺、聽覺等各方面得到立體化的展示。煙雨春秋這一演出,不僅為淹城旅遊區二日游做好了鋪墊,也填補了常州夜間大型演出市場的空白,豐富了市民們的文化生活。
兩年來,淹城春秋樂園堅持項目建設精品化,做到規划起點高、手筆大,建設標準高、投入大,推進效率高、力度大,運營水平高、成效大等“四高四大”;宣傳促銷立體化,做到媒體宣傳、市場推介、以旅拉旅、網路行銷、節慶活動“五位一體”;要素配套產業化,初步形成了包括旅遊工藝品、旅遊紀念品、旅遊食品、土特產和旅遊裝備品四大系列旅遊商品體系。樂園的這一系列舉措,在迅速提升景區品牌影響力的同時,也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著高層領導接踵而至,吸引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國務院原副總理李嵐清、全國政協副主席孫家正、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遲浩田、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張懷西、張思卿、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馬文輝等領導同志先後前來視察指導工作,而在業內,更有原美國迪斯尼樂園行政副總裁,EDG娛樂發展集團總裁藍利、華僑城股份公司董事、總裁集團、黨委常委劉平春等前來考察參觀。2011年1月27日,由中華環保聯合會、國家旅遊局授予常州春秋淹城旅遊區 “全國低碳旅遊實驗區”稱號。2011年8月25日,第三屆“暢遊中國·創意旅遊”長三角峰尚大典在淹城春秋樂園舉行,春秋樂園的《煙雨春秋》榮獲“創意旅遊品牌獎”。2010年11月26—28日“中國旅遊協會景區分會理事會議暨提升景區核心競爭力論壇”在景區隆重召開,來自國家旅遊局規劃司的司長吳文學及全國5A景區的領導紛紛來到景區參觀指導。2010年4月29日,淹城春秋樂園開園儀式上,江澤民同志前來淹城春秋樂園遊覽並題詞留念,他強調:淹城這地方太神秘了,不但中國人要來看,全世界的人都要看。由此看出,在淹城這片神秘的土地上,蘊藏了多么深奧豐富的民族文化底蘊,他全面概括了淹城對於春秋文化的研究價值和現實的社會意義。
一回走千年,春秋看淹城。經過多年的開發與建設,淹城知名度隨著春秋樂園的成功開園正逐年提高,其品牌效應日益凸顯,正在成為一張展示武進風采的亮麗名片。於2009年8月28日開街開業的淹城傳統商業街坊就是旅遊產業帶動配套服務的典範。淹城傳統商業街坊位於春秋淹城遺址的東部,占地235畝,仿漢唐式建築,總建築面積45000平米。傳統商業街坊歷時三年,投入資金10億,建成以博物館、收藏館、民間藝術館為主體,經營地方美食、小吃、紀念品、工藝品、古玩、地方特產為特色,集收藏、展示、餐飲、休閒於一體的綜合文化商業區。傳統商業街坊由中醫街、文化街、美食街三條特色古街組成,三條古街均臨港背河,有臨河水閣、水牆門、旱踏渡、長駁岸、石河橋、河埠廊坊等建築,恬靜整潔,風景如畫。目前,美食街集聚了經營戶19家、吸納就業人員400餘人,匯集了武進寨橋老鵝、焦店扣肉、湟里牛肉、尊龍醬鴨、橫山百頁、芙蓉鮮螺、常州蘿蔔乾、常州大麻糕等武進十大招牌菜、八大特色菜;武進是“孟河醫派”發源地,“淹城中醫街”依託武進陽湖醫派的深厚沉澱,開辦了各類特色門診、知名藥店、養生館等20家,匯聚了8位國家級名中醫、18位省級名中醫、30餘位高級中醫專家和32個療效確切的民間秘方;淹城文化街”以淹城博物館、武進名人館為核心,搭接古玩、民間工藝品、土特產、曲藝會館、茶館等文化休閒項目。文風蔚然的文化街共引進了25家工藝美術品商店,主要物產有常州梳篦、亂針繡、留青竹刻等,舉辦了各類書畫展、藏品展、大師作品交流等活動20多場次。淹城博物館坐落於淹城傳統商業街坊文化街內,為面東二層樓仿漢代建築,於2007年12月18日開業。現有“史河流韻”、“館藏書畫”和“春秋淹城”三個基本陳列廳和一個臨時展廳。“史河流韻”按史序陳列展示的400餘件文物精品,使觀眾直觀盡睹武進輝煌的成長史;館藏書畫廳介紹了武進傳統書畫藝術概況,觀眾於此可欣賞到明清及近現代40位書畫名家的精湛作品;春秋淹城廳由淹城出土文物、淹城大型圖照、淹城大型沙盤和春秋都城遺址、獨木舟製作、地投衍射等多媒體及春秋淹城短片組合而成。淹城傳統商業街坊按照規定3年內由政府補貼房租,正是在各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這裡已經成為品牌餐飲的集聚地、中醫大師的診療地、文化藝術的展示地,實現了旅遊產業的延伸。
淹城寶林禪寺宗教文化區位於春秋淹城遺址西約1公里處,始建於南朝梁武帝時(公元527年),557年北周孝閔帝重建,更名“法華寺”,宋崇寧兵毀,明重建,復名“寶林寺”。鼎盛時有殿宇千間,蔚為壯觀。至1949年,仍有殿宇百餘間。1958年被拆,僅存3間寺屋用作倉庫。1995年12月,寶林禪寺重新開放,重建了天王殿、大雄寶殿、羅漢殿、萬佛殿、講經堂、齋堂等總計9000平方米,新塑了莊嚴妙相,各具特色的佛像。新寶林文化園工程為唐代寺廟風格,融入現代設計元素,總占地面積為160畝,106667平方米。主要由寶林文化園一期工程、寶林文化園二期工程、寶林文化園觀音塔工程等組成,其中寶林文化園一期工程主要由圓通大殿、三門、鐘樓、鼓樓、普賢殿、文殊殿、方丈樓、大覺堂、參悟房、梁皇殿、知客堂、行願館、祈願池、講經堂、四合院、東西三門等組成,總占地面積為4669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20121.26平方米。寶林文化園二期工程主要是佛光大樓,總占地面積為20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13031平方米,寶林文化園觀音塔工程,分為地上11層,地下1層,總高度為91.9米,總建築面積為7136.67平方米。改造後的寶林禪寺,將成為武進區中心寺院——規模宏大、佛教文化底蘊濃厚的一流寺院。常住僧人70人左右,可容納居士、信眾萬人。寶林文化園是淹城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展示佛教文化、觀音文化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建成後對豐富淹城旅遊內容,提升旅遊品牌和充實文化內涵必將發揮重要作用。
江蘇淹城野生動物世界是以野生動物生態散養為特色,集動物野趣觀賞、休閒娛樂、科普教育和古文化展示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主題公園。項目首期占地2000畝,總投資5億元,於2007年10月1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至目前為止,還是江蘇省唯一一家超大規模的野生動物園。園內展出來自世界各地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共200多種近萬頭(只)。隨著經營品質的不斷提升,服務的不斷加強,園內特色的森林大馬戲、夢幻劇場和大象表演館等三大動物演藝節目已經成為長三角地區的特色演繹品牌。目前,園區正在計畫繼續增加動物品種和種群,結合動物原生態環境的特點設計和包裝動物場館,使動物展出環境更加生態、自然、和諧,以此吸引更多的家庭出遊。
開發保護
總體規劃
1985年文物部門對該遺址制訂了總體規劃,劃定了保護範圍,並成立了武進縣淹城管理委員會和武進縣淹城博物館。
長期以來,武進區人民政府一直十分重視淹城遺址的保護,不僅成立了武進區“淹城博物館”和“淹城管理委員會”等專門保護管理研究的機構,而且還按照中央提出的“保護為主,搶救第一”、“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方針和原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使淹城遺址得到了有效的保護。
在做好淹城遺址保護工作的同時,武進區政府在淹城的規劃利用上也做了許多工作,並將其納入武進區新城建設的總體規劃。近期武進區建委又按照區委區政府的要求,在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同意的《淹城遺址保護利用總體規劃》(1996~2010年)的基礎上,著手制訂更全面科學的淹城遺址保護利用總體規劃,進一步促進淹城遺址的保護走上良性的道路。
以“保護、考古、修復、利用”為規劃原則,科學地處理好文物保護與大規模經濟建設、文物保護與人民民眾的切身利益、文物管理體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三者之間的關係,合理謹慎地對淹城進行保護利用。做到城內城外雙向推進,城內立足保護,逐步恢復淹城遺址原貌;城外合理利用,並注意保持遺址固有的環境風貌和歷史文化傳統。
利用考古手段和成果
根據規劃原則,以吳越史跡為導線,充分利用考古手段和成果,逐步恢復淹城三城三河形制,展示春秋淹城古文化風貌。認真整治環境、合理綜合利用,使淹城遺址成為集科學、文化、旅遊於一體的“春秋古文化遊覽勝地”。
近期保護利用項目為恢復城池形制,復原古遺蹟景點。結合考古發掘,疏浚古河道,連通三城河,恢復淹城靠水道進出的原貌,利用疏浚古河道所出之土,修補三道城牆,恢復淹城三道城牆的原貌(子城牆已恢復),子城內的竹木井已經修復。
為了滿足當今社會人們崇尚個性,懷古寄情的精神需求,保護開發淹城遺址旅遊資源的項目正在實施。其原則是:文物區禁止一切永久性建築,力求忠實地反映遺址的歷史原真性;綜合服務區主要關注文化氛圍的體現,在區內設古街市肆、文化廣場、書院、茶樓、戲台等,使遺址公園成為弘揚歷史文化和不斷鑄就新的地域文化的重要基地。
淹城遺址公園效果圖
淹城遺址的保護開發項目,總投資8億元,占地4350畝,分兩期實施。一期工程由入口廣場及1000畝的森林公園綠化組成,森林公園2005年4月份開工,入口廣場5月份正式施工,目前已基本完工,累計完成投資27億元。其中入口廣場占地12萬平方米,包括廣場、城樓、闕樓、鐘樓、鼓樓、觀景台及淹君橋、龍踞橋、七巧橋等三座橋樑,是遊客的集散地。森林公園一期栽種全冠大樹8000多棵及下層植物綠化。二期工程包括入口三條古文化街及森林公園二期1500畝綠化,總投資53億元。古文化街由淹城酒樓、茶樓、戲台、博物館、商業用房等仿古建築組成。森林公園二期則環繞淹城城池,進行大規模、多品種、高規格綠化防護,形成春、夏、秋、冬四區十二景,並配套人工湖、濕地、野營燒烤、森林浴場、水幕電影、遠古文化通道等文化、休閒性項目。
遊覽線路擬規劃成水、陸、空三路,即建造仿古的獨木舟和遊船,通過淹城的三道護城河遊覽淹城;陸路,以毛面花崗岩石塊,在城內依地勢建一條仿古道路,可步行,可乘仿古馬車觀光;空中看淹城,擬用飛艇。
春秋淹城,是歷史峰巒中的一座著名景點,從不同的方位看,有不同的感悟,真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它又像一部博大精深的歷史典籍,需要我們用歷史的眼光去閱讀,其意義、感悟應該超越淹城本身。目前,淹城遺址已成功地進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目錄”,從長遠角度來看,淹城的目標應是具有國際影響的歷史文化遺產,與太湖流域的其他旅遊點共同構成國際文化旅遊景點中的一串璀璨的明珠。
為弘揚常州悠久的歷史文化,突現淹城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和春秋文化景觀,常州市政府規劃對淹城遺址及周邊地塊進行保護、改造,其中對淹城遺址核心區進行保護修復,以反映遺址的歷史原真性;另在遺址周邊規劃建設遺址森林公園。淹城遺址公園以其地域獨有的深厚文化底蘊吸引遊客紛至沓來,必將成為聞名遐邇的旅遊景區。
相關傳說
淹城的三道城牆,依勢而建,逶迤起伏,如三條巨龍蟠踞。三條護城河如三條彩鏈環繞其間;河內常年清波蕩漾,游魚如織;城內到處綠樹成蔭、茂林修竹。古人有云:“相望斯城之風景,莫不嘖嘖而嘆。”清康熙年間淹城重修古剎碑文云:“淹溪古蹟,曲水環圍,蒼松郁秀,頗類空山無塵絕俗之境。”清末《淹城記》云:“泌水之樂,東山之臥,衡門之棲,釣台之依,奚若斯城之天然成趣味,是以遊目騁懷,極我視聽之娛耶。”淹城水滋養著城,城依著水,城水相依相戀,儼然一東方威尼斯水城,美哉!壯哉!
獨木舟
然而2500年前,這裡究竟發生了什麼遠古的滄桑,除了為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留下了研究、探索的隧道外,還在民間口耳相傳留下了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
淹君殿和金井、玉井的傳說
據傳,紫羅城(即淹城的子城)的城牆有20多米高,氣勢十分恢宏。紫羅城中有一個高大的呈方形的建築——淹君殿,是淹君朝事和生活的地方。紫羅城中有一口金井,傳說金井中有金門檻,每當天空出現“七巧雲”的時候,井中便鼓樂聲聲,井口金光閃閃。
紫羅城中還有兩口玉井,又名玉龜井。據說淹君有一對白玉龜,是淹君的護國之寶。為了保護白玉龜,淹君特地在後花園中挖了兩口井放養。白玉龜每天生一蛋,蛋如白玉。玉龜天天生蛋,玉蛋不斷地在井底堆積,越積越多,以致井內光亮耀眼。現在井內四周的鵝卵石,傳說就是當年玉龜蛋的“化石”。
龍泉的傳說
龍泉,又稱龍潭,位於外城河的東北隅。這裡水面寬闊,河水清澈,深不可測。據說在河底有一深潭,村民曾用十幾米長的竹篙探底,毫無見底的跡象,所以誰也不知道這裡有多深。1934年,江南大旱,百條河道乾涸,千里田地龜裂,唯獨這龍泉之水清澈如常,四鄰八鄉的百姓就是靠這龍泉之水度過了當年大旱的難關。
傳說這是因為“玉龜造河,龍女嬉水”的緣故,因而民間流傳著一首歌謠:“龍泉之水東海來,萬年不枯香甜美。滋潤兩岸萬物土,全靠龍女白玉龜。”
甘露城頭的傳說
淹城美景
在龍潭口的對岸,為淹城的外城廓。過去這裡長滿了茂密的甘露,古人稱其為“甘露城頭”。甘露葉闊又長,每天早晨在甘露葉片上積聚了許多露水,它像一顆顆銀白色的珍珠,晶瑩發光,淹君的女兒百靈公主最喜歡吃甘露葉上的露水。人們傳說,百靈公主因為吃了甘露葉片上的露珠,所以越長越美麗,成了春秋的絕色佳麗。
頭墩、肚墩、腳墩的傳說
在淹城外城的西側,南北向排列著三個高大的土墩,當地人稱其為頭墩、肚墩和腳墩。關於這三個土墩,也有非常動人的傳說故事。
傳說淹君有一個女兒,名叫百靈公主,長得如花似玉,十分美麗,是淹君的掌上明珠。百靈公主心地善良,知書達理,喜歡種桑養蠶,紡紗織布,且能歌善舞,酷愛琴棋書畫,是一個才貌雙全的勤勞姑娘。
在淹城的東北部,距淹城約4華里處還有一個留城,是留王的都城。野心勃勃的留王之子,騙取了淹君的信任,被淹君招為東床駙馬。有一天,駙馬乘淹君外出之機,盜用百靈公主的名義,騙得了後花園的鑰匙,偷去了淹君的護國之寶——白玉龜。淹君回城後,得知白玉龜被盜,大發雷霆,不分青紅皂白,就把百靈公主處死,並碎屍三段,分葬頭、肚、腳三處。
淹城美景
事後,淹君弄清了事實的真相,悲痛萬分,後悔莫及。翌年春天淹君親臨百靈公主墓地,培土植樹,以示懺悔和懷念。現在的頭墩,肚墩和腳墩,即為百靈公主頭、肚、腳三個分葬地。
搖鈴鐘聲的傳說
據傳,現內城入口處南側的城牆上,過去有一個叫做“搖鈴鐘聲”的地方。據說,每當發現敵情,淹君便在此敲鐘鳴警,號令全城進入戰備狀態。
跑馬崗的傳說
在內城的東南部,靠內城牆的里側有一條百米的高大崗埠。傳說這裡曾是淹君跑馬習武的地方。可惜現在跑馬崗已毀,跑馬崗的土填在了子城河中。
火攻淹城的傳說
在淹城的東北隅,有座留城。留王的兒子覬覦淹城已久,他知道憑武力強攻不會取勝,便改變辦法,騙取淹君信任,被招為東床駙馬。他給淹君出了個歪點子,在外城牆上遍種狗蒺藜。淹君見狗蒺藜長滿銳刺,密密匝匝,連狗也鑽不進,認為是個加強城防的好主意,便下令照辦。留王的兒子見一計得逞,又出一計:在內城牆上遍種扁豆,扁豆花開麗紫粉紅,紅霞一片。盛夏,淹君站在紫禁城頭觀賞,非常高興。但一到冬天,狗蒺藜和扁豆藤都枯萎了,留王之子認為時機已到,便發兵攻城,用帶火的箭射向狗蒺藜和扁豆藤,把整個淹城燃成一片火海,乘機攻入城內,淹君戰死。
實用信息
門票
淹城遺址公園門票20元/人(1.2-1.5米兒童、60-69周歲老人優惠價10元)
開放時間
9:00-17:00
交通信息
乘61、68、75-1、14、80、B1、B16、B19路到淹城公交中心站下車即到常州春秋淹城旅遊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