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深點食蟎瓢蟲
分布區域:國內分布廣,亞洲,歐洲,北美(偶然引入)。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蘋果、柑桔、梨、桑
寄主:紅蜘蛛、葉蟎
形態特徵
雌蟲
體長2—2.60毫米.寬1.10一1.50毫米。卵圓形,中部最寬。體黑色,口器、觸角黃褐色,有時唇基亦為黃褐色。步足腿節基部黑褐色,末端或端部褐黃色;脛節及跗節褐黃色。後基線呈寬弧形,完整,後緣達腹部1/2。頭、頭胸背板、鞘翅及腹面具刻點,全身密生白毛。腹部能見6節:以第一節最長。第六腹板後緣弧形外突。雄蟲:第六腹板凹入。生殖器陽基細長,其側葉及側葉末端的毛突全長接近於中葉的長度,中葉細長而末端尖銳。從側面看,自基部開始,漸次向內彎而端部稍外彎,彎管細長,自1/2處開始細絲狀。
卵
長橢圓形。長約0.45毫米.寬約0.21毫米左右。初產時為淡黃白色。後變為黃色,孵化前變黑色。
幼蟲
共4齡,各齡期主要特徵;一齡:初孵黃白色。體長1.61毫米,寬0.47毫米。頭長0.18毫米,寬0.25毫米。胸部背中線兩側各有1深色斑點;腹部第1一8節各有毛疣6個,其上生1根剛毛。二齡:體長2.29毫米;寬0.72毫米。頭長0.29毫米;寬0.34毫米。三齡:體長2.60毫米;寬0.81毫米。頭長0.30毫米;寬0.37毫米。四齡:體長3毫米;寬0.95毫米。頭長0.31毫米;寬0.43毫米。蛹:離蛹,卵圓形。長3.48毫米;寬1毫米。剛化蛹時為桔黃色,幾小時後變黑,化蛹時間愈長顏色愈暗。體密生長剛毛,腹部第一節背面有2個較大毛疣,第2—6節背面各有4個毛疣,各毛疣上有4-5根剛毛。
生物學特性
歷期與壽命
深點食蟎瓢蟲在24一28℃,相對濕度78%的條件下,完成一個世代需20一26天。其中卵期3—4天,一齡幼蟲期2天,二齡幼蟲期2—3天,三齡幼蟲期2天,四齡幼蟲期2天,全幼蟲期8—9天;蛹期6—8天;成蟲壽命32一52天。越冬代成蟲壽命長達220天左右。劉忠平觀察(1983),深點食蟎瓢蟲的幼蟲在20一25℃溫區內可蛻皮4次共有5個齡期。在25℃以上,大部四個齡期,也有三個齡期的個體。在三種恆溫條件下各個發育階段的歷期見表64。沈妙青等(1991)根據實驗的數據進行數理統計,得出在28℃時世代平均歷期為37.90天。
發育起點溫度和有效積溫
根據劉忠平的測定(1983),深點食蟎瓢蟲各個不同發育階段的發育起點溫度和有效積溫分別是:卵期15.46℃和58.06日度;幼蟲期10.14℃和138.59日度;蛹期7.85℃和65.69日度;成蟲期6.70℃和719.30日度;全世代11.06℃和829.21日度。
年生活史
深點食蟎瓢蟲在遼寧省復縣於9月下旬開始越冬,翌年5月下旬,當溫度上升到12℃以上時開始活動,6月中、下旬結束越冬,全年發生4一5代。在河南省鎮平縣,10月中、下旬當氣溫下降到5℃時,成蟲在樹皮裂縫、牆縫、土塊縫隙和枯枝落葉下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開始活動,在梨、蘋果、雜草上繁殖一代,後遷至春玉米田繁殖2—3代,7月遷入棉田.在棉田內繁殖2代。9月份以後遷至越冬場所進行越冬,在該地區估計全年發生5—6代。根據劉忠平觀察(1983),深點食蟎瓢蟲在湖南省長沙市以第四、五代成蟲於11月下旬越冬,翌年3月下旬開始活動,4—5月形成第一代;第二代發生在5—6月。此代的種群數量較大。高溫乾旱的7—8月對第三代種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該瓢蟲無明顯的越夏現象。第四代發生在9月,此時氣溫適宜,其種群數量又有增多,形成全年的第二個高峰。10月出現第五代,於11月下旬以第四、五代成蟲呈休眠狀態進行越冬。在越冬期間如果天氣晴好,成蟲仍進行取食活動。在貴陽一年發生6代,以第3—6代成蟲越冬(沈妙青等,1991)。
繁殖
深點食蟎瓢蟲的雌蟲和雄蟲均有多次交配習性。產卵前期一般3—5天,產卵期在22天左右,產卵量100粒左右;越冬代成蟲產卵期可達90一160天,產卵量在500—700粒。卵散產在棉葉蟎周圍或棉葉蟎網上。幼蟲孵化後-就在原處經15分鐘左右時間後就開始取食。沈妙青等報導(1991),雌蟲產卵量多少與食物、溫度等因素有關。25℃是產卵的最適溫度,產卵期最長可達191天,產卵量平均210.50粒,多者可達338粒。在28℃時內稟增長能力最大(r=0.0951),相應的周限增長速率A=1.101,淨增殖率為36.79。
捕食
深點食蟎瓢蟲的成蟲和幼蟲均可捕食各個發育階段的棉葉蟎。一齡幼蟲以捕食葉蟎的卵為主;二、三、四齡幼蟲和成蟲以捕食棉葉蟎的若蟎和成蟎為主。當棉葉蟎發生量大時,瓢蟲的成蟲往往不把葉蟎食盡就又尋找其它蟎類取食。一頭成蟲日平均捕食成蟎15頭和卵及幼蟎21頭(粒),各齡幼蟲日平均捕食25頭(粒),四齡幼蟲日食量最高可達30頭以上。
國內分布
分布於湖北、浙江、四川、福建、河北、山東、黑龍江、遼寧、新疆、北京、河南、貴州、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