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陽包公祠

淮陽包公祠

淮陽包公祠俗稱“老包廟”,是陳州人民為感戴包公下陳州放糧,救了數萬生靈,解救飢苦的人民,特在此建祠塑像,以示紀念。

地理位置

包公 包公

位於淮陽城內的西北角,原是官府的糧倉之地。

歷史記載

包拯宋代名臣,抑惡揚善,剛正不阿,鍘四國舅,為民除害,他還向皇帝奏章,直言稟告陳州災情,給陳州人民辦了許多好事。《淮陽縣誌》記載有包拯寫的《請免陳州添折見錢疏》奏章。據記載明成化年間知州戴昕建祠。清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知府包敏、知縣張世濂重修。正殿門兩側有對聯:“理冤獄關節不通自是閻羅氣象,賑災黎慈悲無量依然菩薩心腸”,道出了人民民眾讚揚包公的心聲。現存遺址,縣政府已決定恢復重建。

放糧故事

北宋慶曆年間,陳州大災,春蠶遭害,二麥不熟,餓屍遍野,而國舅等貪官污吏趁機搜刮民財,魚肉鄉里。包公為救災民,懲治貪官,於京城汴京(今開封)下陳州。國舅聽西宮娘娘傳信,包公要來,嚴密封鎖陳州城門,不讓包公進城,包公無法入城,正巧碰到妓女林氏被國舅召幸,包公便替林氏趕驢,扮王八,冒充妓女老鴇混進陳州城。包公時年45歲,因此直到現在,陳州人還忌諱45歲,凡是45歲的人都稱到了“罵年”的年齡,或者說成46歲和44歲。包公進了陳州城,查清了國舅的罪惡,在金龍橋鍘了國舅。後來,金龍橋旁生長的結巴草根都是紅的,老百姓說那是國舅的血染的。包公鍘了國舅後,開倉放糧,救了陳州百姓,陳州人在放糧處建了“包公祠”,以紀念這位不畏權貴,清正廉明的“包青天”。這表達了歷朝歷代的百姓對清官的敬仰擁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