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地理水紋

淮南地理水紋,市境在構造單元上屬於中朝準地台淮河台坳淮南陷褶斷帶(即華北地台豫淮褶皺帶)東部的淮南復向斜。東界為郯廬斷裂,西臨周口坳陷,北接蚌埠隆起,南鄰合肥坳陷,南北為洞山斷裂和劉府斷裂夾持。區內構造以北西西向構造占主導地位,受後期強烈改造,但總體形態變化不大,複式向斜內次一級褶皺及斷裂發育。地質演化歷史可分為前震旦紀、震旦紀—三疊紀、侏羅紀—第四紀3個階段,前震旦紀,淮南地殼處於活動階段;震旦紀—三疊紀屬於劇烈運動時期,先後經歷了蚌埠、鳳陽、皖南、加里東、華西力、印支等運動。其間地殼幾度隆起沉降,形成了海陸互動相地層。特別是晚石炭紀和二疊紀時期海陸互動相的沉積環境,成為煤炭資源良好的生成條件,從而形成了境內大量的煤炭資源。侏羅紀—第四紀,經過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逐漸塑造出了今天的地貌特徵。

地質地貌

市境在構造單元上屬於中朝準地台淮河台坳淮南陷褶斷帶(即華北地台豫淮褶皺帶)東部的淮南復向斜。東界為郯廬斷裂,西臨周口坳陷,北接蚌埠隆起,南鄰合肥坳陷,南北為洞山斷裂和劉府斷裂夾持。區內構造以北西西向構造占主導地位,受後期強烈改造,但總體形態變化不大,複式向斜內次一級褶皺及斷裂發育。地質演化歷史可分為前震旦紀、震旦紀—三疊紀、侏羅紀—第四紀3個階段,前震旦紀,淮南地殼處於活動階段;震旦紀—三疊紀屬於劇烈運動時期,先後經歷了蚌埠、鳳陽、皖南、加里東、華西力、印支等運動。其間地殼幾度隆起沉降,形成了海陸互動相地層。特別是晚石炭紀和二疊紀時期海陸互動相的沉積環境,成為煤炭資源良好的生成條件,從而形成了境內大量的煤炭資源。侏羅紀—第四紀,經過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逐漸塑造出了今天的地貌特徵。

市境以淮河為界形成兩種不同的地貌類型,淮河以南為丘陵,屬於江淮丘陵的一部分;淮河以北為地勢平坦的淮北平原,淮河南岸由東至西隆起不連續的低山丘陵,環山為一斜坡地帶,寬約500米-1500米,坡度10°左右,海拔40米-75米;斜坡地帶以下交錯銜接洪沖積二級階地,寬500米-2500米,海拔30米-40米,坡度2°左右;舜耕山以北二級階地以下是淮河沖積一級階地,寬2500米-3000米,海拔25米以下,坡度平緩;一級階地以下是淮河高位漫灘,寬2000米-3000米,海拔17米-20米,漫灘以下是淮河濱河淺灘。舜耕山以南斜坡以下,東為高塘湖一、二級洪沖積階地,西為瓦埠湖一、二級洪沖積階地;中為丘陵崗地。淮河以北平原地區為河間淺窪平原,地勢呈西北東南向傾斜,海拔20米-24米,對高差4米-5米。

水文

市境位於淮河流域,最大的地表水為淮河。淮河由陸家溝口入市境鳳台縣,流至永幸河閘口分流為二,北道北上轉東環九里灣進入市境潘集區,南道(又名超河)東流至皮家路入市境八公山區,南北河道至鄧家崗匯流,由大通區洛河灣橫壩孜出境。境內流長87公里,其中市區流長51公里。市境支流有東淝河、窯河、西淝河、架河、泥黑河等。湖泊有瓦埠湖、高塘湖、石澗湖、焦崗湖、花家湖、城北湖等。人工河有茨淮新河。此外,還有蔡城塘、泉山、老龍眼、乳山、丁山、許橋等小型水庫以及採煤塌陷區積水而成的眾多湖泊、濕地,最大的為櫻桃園(謝二礦塌陷區,亦稱淮西湖)。全市水域面積400多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約16%。

市境地下水資源主要分布在第四系沉積層,面積約1650平方公里,探明可采儲量4.5億立方米,與地表年平均徑流量大致相等。2011年,全市平均降水量836.4毫米,較上年均值偏少0.2%,較多年均值偏少5.6%,屬偏枯年份。淮河入境水量76.9億立方米,較上年偏少70.3%,較多年均值偏少63.2%。淮河幹流鳳台(硤山口)站年最高水位18.74米,為有資料以來的第49位;淮河幹流淮南站年最高水位18.44米,為有資料以來的第51位。

全市水資源總量6.92億立方米,淮河幹流入境水量76.9億立方米。全市湖泊、窪地及小型水庫蓄水量約為6.222億立方米。

全市供水總量19.57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18.02億立方米,地下水供水量1.55億立方米。全市用水總量19.57億立方米,其中農田灌溉用水量6.19億立方米,占用水總量的31.6%;工業(總)用水量10.79億立方米,占用水總量的55.1%(火電用水量6.76億立方米,占用水總量的34.5%)。全市人均用水量543.4立方米,萬元GDP用水量279.6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121.7立方米,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419.6立方米,居民生活人均用水量79.3立方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