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地理學

海軍地理學(naval geography)研究海軍建設和軍事行動與地理環境關係的學科。軍事地理學的組成部分,屬部門軍事地理學範疇。研究任務是,揭示海洋及其毗鄰陸地的地理環境對海軍軍事活動的影響與利用地理條件的規律,為海軍制定作戰方針,進行戰場準備,實施作戰活動,以及軍事地理保障等提供科學依據。 海軍地理學按研究內容,可分為綜合海軍地理、專題海軍地理和區域海軍地理3部分。綜合海軍地理,是海軍地理學基礎理論研究部分,主要研究科學的地位和作用、歷史發展、研究對象、主要內容及方法,揭示海洋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對海軍建設和軍事行動影響的一般規律。專題海軍地理,是海軍某一兵種或智慧型部門的特定活動與海洋地理環境關係的專題研究部分。有海軍潛艇地理、海軍航空兵地理、軍港地理、軍事海運地理、海軍醫學地理等。目的在於揭示海洋地理環境對海軍特定活動的影響規律。區域海軍地理,是對既定或預想作戰海區,或某一特定海區的地理研究。主要研究該區的地理形勢(位置、範圍、面積)和戰略地位;海區地理要素(海灣、海峽、水道、島嶼、半島、瀕海陸地地形、海岸帶和海底地貌等),水文要素(潮汐、海流、海浪,海水溫度、鹽度、密度、顏色、透明度、海冰等),海洋氣象要素(風、雲、氣溫、霧、降水和能見度等)的特點、變化規律及其與海軍活動的關係;海上交通線情況;港口容量和隱蔽條件;沿岸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狀況,戰略物資儲量和開發情況;軍事基地位置、性質、兵力、設施及防禦能力;該海區可供借鑑的歷史戰例等。 海軍地理學,是隨著海上軍事活動對地理條件的認識和利用而逐漸形成的。中國西漢時期的一些海戰,曾有派出斥候船隻,偵察敵情和海洋地理狀況的活動,1119年,宋代朱彧的《萍洲可談》,已有舟師識地理,夜觀星、晝觀日,陰雨觀指南針,嗅海底泥土便知所至的記載。美國海軍上尉M.F.莫里的《海洋自然地理學》(1855),系統地記述了與海軍活動有關的自然地理環境。1891年美國馬漢提出的控制海洋就可控制世界的觀點,成為海權戰略地理的重要思想。1932年中國陸軍大學出版的《海上兵要地理》,介紹有中國、日本和世界各國的軍港與軍用港狀況。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水面艦艇、潛艇、海軍航空兵、海軍岸防兵、海軍陸戰隊等兵種組成和軍事行動範圍的擴大,海軍地理研究從海洋上空、海水表面及海底擴及到全球。為保障海軍作戰,訓練和科學研究,一些國家還組建了配有現代儀器裝備的海洋氣象水文和地理勘測的軍事地理資料。為適應現在條件下的海軍作戰,海軍地理學的理論研究和套用研究,將有大的發展,並向客觀、定量、快速、完備的海洋水文氣象預報等軍事地理自動化保障系統發展。(中國軍事百科全書 軍事地理測繪氣象卷/章大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