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海軍的產生和發展源遠流長。它以戰船或艦艇為主線,從原始簡單的古代戰船,發展到多系統的現代艦艇,從個別分散的技術推演出密集綜合的技術,經歷了數千年的漫長過程。
木質槳帆戰船時代
古代埃及、腓尼基、中國、希臘是世界造船和航海的發源地。古代埃及的造船和航海歷史最為悠久,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最早的戰船於公元前1200多年出現於埃及、 腓尼基和希臘,主要用槳划行,有時輔以風帆。
英國、瑞士和其鄰近地區,均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獨木舟,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1萬年前遠古時期的獨木舟。公元前5世紀,地中海國家已建立海上艦隊,有雙層和三層槳戰船,首柱下端有船首沖角。古代史上著名的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前146)中,羅馬艦隊用這種戰船擊潰海上強國迦太基,建立了在地中海的海上霸權。
中國造船技術在歷史上一度處於領先地位,在7000年前已能製造獨木舟和船槳,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21)已建造用於水戰的大型戰船。中國在三國時期(220~280),有高三、四層的"樓船"以及"蒙沖"、"走舸"、"赤馬"等多種船型,並且已有風帆戰船。南北朝時期發明車船(亦稱車輪船、輪槳船),以腳踏木輪推進。公元11世紀,中國已將指南針用於舟師航海。唐、宋時期(618~1279)使用了水密隔艙、減搖舭骨,艦船建造工藝方面採用畫"船樣"設計施工、鐵釘聯接、桐油加麻絲捻縫技術、船渠修造、仿照船模造船、滑道下水等,木質艦船建造技術已達到比較成熟的階段。 明代(1368~1644)已有關於造船的專著《南船記》、《龍江船廠志》;關於航海技術的專著《指南正法》、《渡海方程》,以及涉及大量戰船武備的《武備志》等。在明末抗擊後金的鬥爭中,登萊巡撫袁可立已有成建制的海軍參與戰鬥,並取得了良好戰績。“(袁可立)設游兵兩營,飛檣往來策應於廣鹿諸島。制炮設墩,旌旗相望。而虜遂遠徙,烏鰂之帆不復逍遙海上矣。”(孔貞運《明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志銘》)
15世紀,中國艦船已成為世界上最大、適航性最好的船舶。鄭和(1371 或1375~1433或1435) 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七下西洋,已能綜合使用陸標導航、羅經指向、天文定位、計程、計時等技術, 留下了著名的《鄭和航海圖》。西方帆船艦隊的發展,帆裝和駛帆等技術的日趨完善,對15~16世紀新航路的開闢及殖民地的掠奪和開發起了推動作用。中國古代海軍兵器除刀、矛、弩、矢等冷兵器外,還有專門用於水戰的長鉤矛、長斧、鉤拒、拍竿等。在世界歷史上,中國最早出現火藥武器。明(單級和二級火箭雛形)等火藥武器;最遲在明洪武十年(1377)中國戰船開始裝備金屬管形火器──火銃;明代唐順之(荊川)所輯 《武編》(1549)記載有人工操縱的"水底雷"等。古代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不發達,海軍技術發展緩慢,使用木質槳帆戰船,一直延續幾千年。船上戰鬥人員,主要使用刀、矛、箭、戟、弩炮投擲器和早期的火器等進行交戰。
機器動力鋼鐵戰艦時代
18世紀,蒸汽機的發明,冶金、機械和燃料工業的發展 ,使得造船的材料、動力裝置、武器裝備和建造工藝發生了根本變革,為近代海軍技術奠定了物質基礎。軍艦開始採用蒸汽機主動力裝置。初期的蒸汽艦,以明輪推進,同時甲板上設定有可旋轉的平台和滑軌,使艦炮可以轉動和移動。與同級的風帆戰艦相比,其機動性能和艦炮威力都大為提高。
19世紀30年代,發明了螺旋槳推進器。此後,法、英、俄等國海軍都裝備蒸汽艦。60年代出現魚雷後,隨即出現裝備魚雷的小型艦艇。70年代,許多國家的海軍從帆船艦隊向蒸汽艦隊的過渡已基本完成,海軍的組織體制、指揮體制進一步完善,軍艦日益向增大排水量、提高機動性能、增強艦炮攻擊力和加強裝甲防護的方向發展,裝甲艦尤其是由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組成的主力艦,成為艦隊的骨幹力量。
20世紀初,柴油機-電動機雙推進系統潛艇研製成功,使潛艇具備一定的實戰能力,海軍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兵種--潛艇部隊。英國海軍裝備"無畏"級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以後,海軍發展進入"巨艦大炮主義"時代。英、美、法、日、意、德等海軍強國之間,展開以發展主力艦為中心的海軍軍備競賽。美國人A.T.馬漢提出的海權論理論,適應了這種海洋戰略的需要,為海軍大國所推崇。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各主要參戰國海軍共擁有主力艦150餘艘,裝備魚雷的小型艦艇成為具有可以擊毀大型戰艦的輕型海軍兵力。20~30年代,海軍有了第一批航空母艦和艦載航空兵,岸基航空兵也得到發展,海軍航空兵成為爭奪海洋制空權的主要兵種。至此,海軍已發展成為由多兵種組成的,能在廣闊海洋戰場上進行立體作戰和契約作戰的軍種。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由於造船焊接工藝的廣泛套用、分段建造技術和機械、設備的標準化,保證了戰時能快速、批量地建造艦艇。艦載機的研製和使用技術日趨成熟,在提高飛機投彈命中機率的基礎上,又解決了魚雷攻擊的技術,其攻擊效果超過重型艦炮。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艦載航空兵、航空母艦和潛艇,有了迅速發展。交戰雙方主要海軍國家擁有航空母艦總數,由戰前的近30艘,發展到140餘艘;潛艇由350艘發展到1500餘艘,它們成為海軍的主要突擊兵力。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逐漸失去主力艦的地位。在襲擊塔蘭托、襲擊珍珠港、中途島海戰、珊瑚海海戰、菲律賓海戰、大西洋之戰中艦載航空兵和潛艇顯示出強大的突擊威力;航空母艦編隊或航空母艦編隊群的機動作戰、潛艇戰和反潛艇戰成為海戰的重要形式,改變了傳統的海戰方式。
磁控管等電子元器件、微波技術、模擬計算機等關鍵技術的突破,出現了艦艇雷達、機電式指揮儀等新裝備,形成艦炮系統,使水面艦艇攻防能力大為提高。潛艇對水面艦艇和海上交通線的嚴重威脅,推動了聲納和魚雷、深水炸彈等反潛武器的發展。對海洋環境中目標所具有的磁性、水壓、光電、音響、溫度等特定物理場的研究,促進了潛艇、反潛艦艇、反水雷艦艇、水中武器和水中探測設備的需要,發展了各型勤務艦船和登入作戰艦艇,加強了海軍基地作戰指揮、海岸防禦、艦艇和飛機駐泊、勤務保障、裝備修理等體系的建設,所需的各種技術也逐步形成許多新的分支學科。海軍技術從吸收套用、派生、移植基礎技術,逐漸地自主發展成為專門技術。
現狀與發展趨勢
自人類進入了核時代,核飛彈、核魚雷、核水雷、核深水炸彈便相繼出現,潛艇、航空母艦和巡洋艦向核動力化發展;20世紀50~60年代,噴氣式超音速海軍飛機搭載航空母艦之後,垂直/短距起落飛機、直升機等又相繼裝艦,使大、中型艦艇普遍具有海空立體作戰能力;潛射彈道飛彈、中遠程巡航飛彈、反艦飛彈、反潛飛彈、艦空飛彈、自導魚雷、制導炮彈等一系列精確制導武器裝備海軍,進一步增強了現代海軍的攻防作戰、有限威懾和反威懾的能力;20世紀70年代以後,軍用衛星、數據鏈通信、相控陣雷達、水聲監視系統、超低頻對潛通信、電子信息技術和電子計算機的廣泛套用,使現代海軍武器裝備正逐步實現電子化、自動化、系統化,並向智慧型化方向發展,使海軍技術發展成為高度綜合的技術體系。
20世紀90年代,世界上擁有海軍的國家和地區有100多個,組織編制各不相同。
隨著國際貿易和航運的日益擴大,海洋開發的擴展,國際海洋鬥爭日趨激烈。瀕海國家都非常重視海軍的建設和發展,不斷運用科學技術的新成果,發展海軍的新武器 、新裝備 ,提高統一指揮水平和快速反應 、超視距作戰能力。海軍大國仍將注重核動力艦艇、艦載航空兵和具有核進攻能力的兵種及遠程海空預警部隊的發展,並重視協調各兵種、艦種及支援保障勤務部隊的均衡發展,以增強戰略襲擊能力和在海洋上機動作戰、奪取制海權的能力,提高瀕海地區攻防作戰能力和應急快速部署能力。其他瀕海國家,多數將注重加強海軍近海攻防作戰能力,少數國家將進一步發展海軍遠洋作戰能力。
海軍軍艦機場化
美國高級計畫研究局近日宣布新啟動“戰術利用偵察節點項目”,或稱之為“燕歐”項目,構想利用較小型的艦艇作為中空長航時固定翼無人機的機動發射與回收平台。按照計畫,下一代無人機將能夠在小型水面戰艦上起降,從而拓展美軍無人機的作戰範圍,使之能夠觸及更加遙遠的戰場。
“燕歐”項目難度大
美國高級計畫研究局近日宣布新啟動“戰術利用偵察節點項目”,或稱之為“燕歐”項目,構想利用較小型的艦艇作為中空長航時固定翼無人機的機動發射與回收平台。這種平台將用來運載非武裝間諜無人機和用於執行“打擊”任務的無人機。
“燕鷗”是對美國海軍對其一個重要無人機開發項目的補充。美國海軍希望配備有飛彈與先進間諜設備的無人機,能夠在全尺寸航母上起降,這是航空史上難度最大的動作之一。美國海軍目前正利用一架寬62.1英尺的蝠翼形X-47B無人機進行試驗,預計在今年5月首次在航母甲板上起飛X-47B無人機。
“燕鷗”項目的一個具體要求是:尚未完成設計的“燕歐”無人機必須能夠攜帶重達600磅的感測器和武器系統,從起飛艦艇開始飛行600至900英里。這使“燕歐”無人機處於美國空軍的“捕食者”與“收割者”無人機處於同一級別——美國空軍的這兩種無人機都能夠持續攜帶攝像機、飛彈以及衛星通訊設備,飛行12個小時或更長的時間。
在美國高級計畫研究局的概念構想中,描繪了一架類似“捕食者”的無人機,從“伯克”級驅逐艦上起飛——這款艦艇是美國海軍的主力戰艦,較瀕海戰鬥艦重三倍,但飛行甲板相對較小。這無疑給“燕歐”無人機項目帶來諸多挑戰,其中包括開發可靠的發射與回收技術,使大型飛機得以從體積較小的艦艇上起飛;設計一款航程、續航能力、有效荷載均可比擬陸基無人機的艦載無人機;確保整個系統能夠以最小程度的艦艇改造,並確保無人機行動與維護人員需求最低;確保新型無人機可適應艦上有限的空間。美國高級計畫研究局計畫分三個階段推出“燕歐”無人機,耗時近40個月時間,推出全尺寸發射與回收驗證機。
全部軍艦變成無人機平台
“燕歐”將成為美國海軍無人機的重大飛躍。目前美國海軍能夠從驅逐艦和其他艦艇上起飛10英尺寬的“掃描鷹”無人機,能夠從瀕海戰鬥艦上起飛“火力偵察兵”無人直升機。除研發X-47B原型機以及其航母艦載衍生型無人機之外,美國還在研發陸基非武裝巡邏“廣域海上監視(BAMS)”無人機,該款無人機以美國空軍的“全球鷹”無人機為研發基礎,而“全球鷹”無人機的體積與波音737相近。從理論上講,“廣域海上監視”無人機能夠藉助美國多數水面戰艦起飛——美國海軍列裝有122艘水面戰艦——但這種無人機在航程、速度和載荷方面欠佳。因此,美國缺少一種中等重量無人機:一款占用甲板空間小,並可在多種水面艦艇上起降的速度快、航程遠的武裝無人機。
據美國高級計畫研究局稱,研發可靠發射與回收技術,是“燕歐”無人機項目面臨的一個重要技術障礙。瀕海戰鬥艦和驅逐艦沒有可供無人機從長跑道上起飛所需的甲板空間,因此它們依靠藉助飛機彈射器起飛的“掃描鷹”無人機和垂直起飛的無人直升機。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美國海軍4艘二戰時期的戰列艦配備有“先鋒”無人機——體積約為“掃描鷹”無人機的兩倍——這些無人機藉助捆綁式助推器發射升空。
“先鋒者”無人機藉助一道懸網著艦,“掃描鷹”無人機則藉助懸空線著艦,而“火力偵察兵”無人直升機則垂直著艦。與舊式無人機相比,高性能、固定翼無人機需要更強大的推動力,著艦難度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紀90年代,美國直升機製造商貝爾公司設計了一款小型“鷹眼”傾轉旋翼無人機——這款無人機類似同為該公司的V-22“魚鷹”式傾轉旋翼機——可像直升機一樣起飛和降落,但受益於其發動機短艙,這款無人機能夠像飛機一樣巡航飛行。不過,“鷹眼”無人機從未找到買家,最終被廢棄。“燕歐”無人機項目很可能會令“鷹眼”無人機項目復甦。
如果“燕歐”無人機獲得成功,美國高級計畫研究局將做好擴大美國海軍無人機的規模,很可能會把幾乎所有軍艦轉變成移動無人機基地。
美國海軍
美國海軍(英語:United States Navy,縮寫:USN或U.S. Navy)是美國武裝力量的一個重要軍種,負責管理所有與海上軍事行動有關的事務。
其職責為:“配備、訓練和武裝一支有能力贏得戰爭、阻止入侵和保證海域自由的海軍戰鬥部隊”。
美國海軍下設七個艦隊,約500,000現役和預備役軍人、279艘現役軍艦和4,000架飛機,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龐大、噸位最高、裝備最先進、總體實力遠超於其他國家的世界上最強的海軍。美國海軍由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兩個獨立的軍種組成,均歸屬於美國海軍部領導。海軍部則是美國國防部下屬三個軍種部門之一。海軍部設於五角大樓內, 又稱為“華盛頓海軍大院”,它由三個中央單位組成:海軍部長辦公室、海軍作戰部、海軍陸戰隊總部。另外,美國海岸警衛隊在戰時受海軍領導。
美國海軍(United States Navy,簡稱USN或U.S. Navy)是美利堅合眾國武裝力量的一個分支,負責管理所有與海軍有關的事務。”美國海軍目前有近500,000現役或預備役軍人、279艘現役軍艦和逾4,000架飛機。
《美國憲法》賦予美國國會“配備和保持海軍”的權利是美國海軍建立的基石。美國海軍的前身是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建立大陸海軍,於1790年解散。後由於美國船隻受到北非海盜的襲擊,因此,1794年,國會通過法案組建美國海軍並訂造了六艘軍艦:“憲法號”、“群星號”、“合眾國號”、“國會號”、“總統號”和“切薩皮克號”,由費城造船師約書亞-漢弗萊斯設計,1797年建成下水。美國海軍登上世界舞台是在20世紀,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歐洲戰場到太平洋戰場,從珍珠港事件到日本在密蘇里號戰艦上籤署投降書,美國海軍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隨後的冷戰中,美國海軍又成為美國對蘇聯進行核威懾和全球對抗的重要力量。
21世紀,美國海軍在全球例如東亞、南歐以及中東等地都有著相當規模的部署,並有能力將力量投射到全球沿海地區,參與和平維護和區域戰爭,在美國外交和防禦政策中扮演積極的角色。雖然冷戰之後艦隻和軍職人員有所減少,但美國海軍依然在技術發展方面投下巨資。美國海軍艦隻的噸位比排在其後的17國海軍艦隻噸位之和還要大。
美國海軍由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兩個獨立的軍種組成。海軍可分為艦艇部隊、艦隊航空兵、海上勤務部隊和岸基部隊4個兵種,一般按照行政管理和作戰指揮兩個系統進行編組和行動。
截止2013年,海軍編有兩洋艦隊,即大西洋艦隊和太平洋艦隊,11個航母戰鬥群,11個艦載機聯隊;主要裝備有84艘潛艇、143艘大型水面作戰艦艇(含航空母艦11艘、飛彈巡洋艦22艘、飛彈驅逐艦62艘、飛彈護衛艦49艘)、2900架飛機(作戰飛機1728架)、1500架直升飛機(含武裝直升飛機487架)。
美國美利堅合眾國武裝力量的一個分支,負責管理所有與海上軍事行動有關的事務。其職責為:“配備、訓練和武裝一支有能力贏得戰爭、阻止入侵和保證海域自由的海軍戰鬥部隊。”下設七個艦隊,約500,000名現役或預備役軍人、279艘現役軍艦和4,000架飛機。美國海軍由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兩個獨立的軍種組成,均歸屬於美國海軍部領導。海軍部則是美國國防部下屬三個軍種部門之一。海軍部設於五角大樓內, 又稱為“華盛頓海軍大院”,它由三個中央單位組成:海軍部長辦公室、海軍作戰部、海軍陸戰隊總部。另外,美國海岸警備隊在戰時受海軍領導。
海軍共有九大部門:大西洋艦隊、太平洋艦隊、中央指揮部、歐洲艦隊、 網路戰爭指揮部、海軍預備隊、特種作戰部、 研考部和補給司令部。
截止本世紀初,海軍編有兩洋艦隊,即大西洋艦隊和太平洋艦隊,10個航母戰鬥群,10個艦載機聯隊;主要裝備有84艘核潛艇、143艘大型水面作戰艦艇(含航空母艦10艘、飛彈巡洋艦22艘、飛彈驅逐艦63艘、飛彈護衛艦49艘)、2900架飛機(作戰飛機1728架)、1500架直升飛機(含武裝直升飛機487架)。
美國海軍有一所專門培養海軍軍官的海軍學院。美國海軍學院的前身為1845年由時任美國海軍部長喬治·班克羅夫特創建的海軍學校,1850年,海軍學校改為美國海軍學院。美國海軍學院占地338英畝。學員從最初的55人發展至今天的4400人。1933年,美國國會批准海軍學院對畢業生授予科學學士學位。課程也從當初的單一固定課程改為今日的23個專業課程。
中國海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是人民解放軍中以艦艇部隊和海軍航空兵為主體,擔負海上作戰任務
的軍種,是海上作戰的主力,是在人民解放軍陸軍的基礎上組建起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兵力由艦艇部隊、潛艇部隊、航空兵部隊、海軍陸戰隊、岸防兵部隊、後勤部隊等組成。
1949年3月24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熱烈慶祝“重慶”號巡洋艦官兵起義,指出中國人民必須建設自己強大的國防,除了陸軍,還必須建立自己的空軍和海軍。1949年4月4日,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參謀長張震奉中央軍委命令,到達江蘇省泰縣白馬廟鄉(今江蘇省泰州市高港區白馬鎮),建立渡江戰役指揮部,接受國民黨起義投誠艦艇,組建一支保衛沿海沿江的海軍部隊。1949年4月23日,華東軍區海軍領導機構在白馬廟鄉成立,張愛萍任司令員兼政委,人民海軍從此誕生。1989年3月,中央軍委批准確定1949年4月23日為人民海軍成立日。 1950年4月14日,海軍領導機關在北京成立,這是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和指揮的海軍部隊最高領導機關,肖勁光任司令員,劉道生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同年任命王宏坤為副司令員,羅舜初為參謀長,後相繼組建了東海艦隊、南海艦隊和北海艦隊。1953年2月,毛澤東主席視察海軍艦艇部隊,為5艘艦艇寫下了5張同樣的題詞:“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
幾十年來,在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下,人民海軍不斷發展壯大。陸續組建了海軍水面艦艇部隊、海軍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岸防部隊和海軍陸戰隊五大兵種體系。
海軍水面艦艇兵力包括驅逐艦、護衛艦、飛彈艇、魚雷艇和各種勤務艦船等。海軍潛艇兵力包括常規動力潛艇、核潛艇等。海軍航空兵作為重點發展的兵力之一,至1955年底,基本形成了以岸基航空兵為主的海空作戰防禦體系。海軍岸防部隊是部署在沿海重要地段,參加沿岸防禦作戰的兵種。海軍陸戰隊是擔負登入作戰任務的兵種,成為海軍第五個兵種。此外,海軍還陸續組建了各種專業勤務部隊,包括觀察、偵察、通信、工程、航海保障、水文氣象、防險救生、防化、後勤供應和裝備修理等部隊,其任務是保障海軍各兵力順利進行戰鬥活動。
從1978年開始,人民海軍進入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科學地分析了國際、國內形勢及其發展趨勢,領導我軍建設完成了戰略性的轉變。鄧小平同志指出“建立一支強大的具有現代戰鬥能力的海軍”,進一步明確了人民海軍建設的根本要求。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對新形勢下的海軍建設與發展更予以高度重視,號召要“建設祖國的海上長城”。1995年10月,軍委主席江澤民等軍委領導集體視察海軍部隊、觀看海上演習並作重要指示,進一步為新時期的海軍建設指明了方向,使海軍的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首先,在武器裝備建設方面有了長足發展。以新型驅逐艦、新型潛艇、新型戰鬥機為代表的新一代主戰裝備,以及與其相配套的新型飛彈、魚雷、艦炮,電子戰裝備等武器系統陸續交付使用。人民海軍已擁有飛彈驅逐艦、飛彈護衛艦、飛彈護衛艇、飛彈快艇、獵潛艇、常規潛艇和核潛艇等主戰艦艇,質量不斷提高。
海軍航空兵現已裝備了轟炸機、巡邏機、電子干擾機、水上飛機、運輸機等勤務飛機。海防飛彈形成系列,不僅有岸對艦飛彈、艦對艦飛彈,還有艦對空飛彈、空對艦飛彈、空對空飛彈等。
其次,在後勤保障方面已初步形成現代化保障體系,已建成一批“軍港城”、“機場網”、“倉庫群”。完成了潛艇基地、水面艦艇基地和西沙群島、南沙群島、駐香港艦艇大隊後方基地等一批重點建設工程。海軍後勤部隊擁有的大型油水船、測量船、打撈救生船、運輸船、拖船、醫院船等多種勤務艦船的噸位比70年代增加了2倍。
再次,科研成果大量套用於裝備建設中。改革開放後,海軍積極利用國內的先進科技成果和有選擇地引進國外新技術,對現役裝備加以改進,提高研製裝備的起點,取得科研成果8000多項。這些科研成果被套用到裝備建設當中,實現了直升機上艦、電子戰上艦、新型艦炮上艦、戰術軟體上艦、深水炸彈反潛武器系統化、艦艦飛彈超視距、魚雷加裝智慧型頭、護衛艦全封閉等幾十項關鍵技術的突破,海軍裝備的戰鬥力水平成倍增長。
同時,人民海軍在支援國家經濟建設和支持國家海洋事業發展中亦起到重要作用。為了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海軍先後出動艦船20多萬艘次,完成了大量海上搶險救災、護漁護航、保障海洋科研、支援海上運輸和海洋工程建設、進行海洋測量和海洋大氣觀測、建設無線電導航系統和其他各種助航標誌等任務,為國家海上交通、海洋開發建設事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近20年來,人民海軍還參加搶險救災12000多次,援救人員6萬多人次,救助國內外遇險船隻7600多艘。
現有兵種和艦隊組成
海軍現役兵力共23.62萬人,占解放軍總人數的10%。其中包括海軍航空兵2.5萬人,海軍岸防部隊2.5萬人,海軍陸戰隊4萬人。共分為五大兵種: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航空兵、岸防兵和陸戰隊。水面艦艇部隊編有戰鬥艦艇部隊和勤務艦船部隊。擁有29艘驅逐艦,45艘護衛艦,26艘坦克登入艦,28艘中型登入艦,1艘船塢登入艦,54艘柴電潛艇,5艘核潛艇(外媒稱有2艘新型攻擊核潛艇即將服役),1艘彈道飛彈核潛艇(外媒稱有1艘新型彈道飛彈核潛艇即將服役),1艘航母(遼寧號,服役於北海艦隊,由中央軍委直接指揮),45艘近岸飛彈艇。海軍下轄三個艦隊,分別是北海艦隊、東海艦隊和南海艦隊。每支艦隊下轄水警區、艦艇支隊、艦艇大隊等。
北海艦隊是中國海軍唯一擁有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艇的隊伍。司令部設于山東省青島市。下轄青島(轄威海、膠南水警區)、旅順基地(轄大連、營口水警區)、葫蘆島基地(轄秦皇島、天津水警區)。其中葫蘆島基地為核潛艇母港。
東海艦隊負責防衛中國東海水域的安全。司令部設在浙江寧波。下轄上海基地(轄連雲港、吳淞水警區)、舟山基地(轄定海、溫州水警區)、福建基地(轄寧德、廈門水警區)。
南海艦隊負責防衛南中國海水域,特別是南海諸島的安全。司令部設在廣東湛江。下轄湛江基地(轄湛江、北海水警區)、廣州基地(轄黃埔、汕頭水警區)、榆林基地(轄海口、西沙水警區)。
中國海軍發展戰略已從近海型海軍走向區域型海軍,海軍運用範圍要涵蓋近海以外一千海里或更遠距離,要求因應中國海戰戰場點多線長的特點,收縮點線,突出重點,在東部和南部海戰戰場形成相互呼應的戰場體系,在戰時要具備控制中國海域通往大洋水域重要海峽水道的能力。
到2008年,中國海軍將擁有7900噸「現代」級驅逐艦4艘,3670噸「旅大」級(051GⅢ)驅逐艦6艘,6600噸「旅海」級(051B)驅逐艦1艘,6600噸「旅海II」級(051c)驅逐艦2艘,4200噸「旅滬」級(052)驅逐艦2艘,6500噸「旅洋」級(052B)驅逐艦2艘,7000噸「旅洋II」級(052C)驅逐艦2艘,3100噸「江衛2」級(053H3)護衛艦12艘,4000噸江凱級(054)護衛艦2艘,4000噸江凱II級(054A)護衛艦4艘,共37艘較為先進的水面艦艇。 分為驅護艦編隊和護衛艦支隊。
驅護艦編隊是水面作戰的主要力量,配備1艘補給艦,能獨立進行近海作戰。其中北海艦隊驅逐艦編隊由2艘051GⅢ、2艘052型和4艘054型護衛艦共8艘艦艇組成;東海艦隊驅逐艦編隊由4艘「現代」級、2艘051GⅢ和2艘053H3型護衛艦共8艘艦艇組成;南海艦隊驅逐艦編隊由2艘052B型、2艘052C型、1艘051B型和2艘051GⅢ共7艘艦艇組成。
護衛艦支隊是全部由護衛艦組成的、主要執行護航、護漁、近海巡邏和戰時支援等任務的水面力量。北海艦隊護衛艦支隊由4艘053H3型組成;東海艦隊護衛艦支隊由6艘053H3型組成;南海艦隊護衛艦支隊由4艘053H3型組成。
051型為我國第一代驅逐艦,總體性能已非常落後,但隨著第二代指揮系統和新型武器的上艦,性能有了較大提高,特別是051GⅢ型,已基本達到第二代驅逐艦的水平。052型作為第二代驅逐艦,總體性能較好,雖服役不長,但也進行了大規模改裝。052C型驅逐艦將成為批量建造的主力驅逐艦,江南廠將在未來的幾年內建造7艘左右的052C。護衛艦的改進主要是對053H2(江衛Ⅰ)的改進。053H2作為第二代護衛艦的代表,性能本不太先進,而且已漸落後,因此應將4艘053H2按照053H3(江衛Ⅱ)的標準進行改進,提高總體作戰能力。改進後部署在東海艦隊。4000噸級054型護衛艦將成為海軍護衛艦中的中流砥柱,滬東廠將在2010年之前完成8艘(保守估計)。
隨著新一代主戰艦艇走向遠洋的需要,原有的幾艘遠洋補給艦越來越力不從心,以886艦為代表的新型補給艦將建造6艘以上,確保三大艦隊各有兩艘,一艘海上,一艘備航。加上福清級兩艘,南運級1艘,我國屆時將擁有20000噸以上的大型補給艦9-10艘,基本滿足海軍遠洋活動的需要。
水雷戰艦艇,我國海軍在這方面非常薄弱,老式的蘇制T54型掃雷艇還在使用,新的082型基地掃雷艇數量少,續航力有限。
潛艇部隊是中國海軍的支柱之一,中國海軍擁有西太平洋規模最大的一支潛艇部隊,但老式潛艇占主要部分,性能落後,已不能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
改進後的035 ES5F改型潛艇共6艘,分別部署於北海和南海艦隊。
039型潛艇作為新一代常規潛艇,到2005年將達到8艘,分別部署在三大艦隊。其中東海艦隊4艘,北海和南海艦隊各2艘。
由於我國自行建造的039型潛艇仍存在不足,因此從1994年開始從俄羅斯先後訂購12艘「基洛」級潛艇來滿足未來海軍作戰需要,其中877EKM型2艘,636型10艘,各艦隊4艘。
我國擁有091型攻擊核潛艇6艘,092型戰略核潛艇3艘(編號406甲、406乙、406丙),近海巡邏和戰時支援等任務的水面力量中國為了解決核潛艇的性能問題,一邊先後對091和092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技術改進,一邊開始研製中國的第二代核潛艇,即093和094。
海軍過去十年將艦隊現代化,並汰舊換新。
海軍航空兵裝備有800架戰鬥機。編有9個師。還有海上巡邏和反潛作戰用的飛機17架,各型直升機103架。主要有:直-9C輕型艦載反潛直升機,卡-28艦載反潛直升機(俄羅斯卡-27的出口型號)。海軍航空兵將裝備3個飛豹師(共120架殲轟7),每個師40架殲轟7。另外,至2005年底,海軍總共購回48架蘇30MKK2戰鬥機。
民國海軍
民國初年
在清末海軍的基礎上,先由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繼由北洋軍閥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和統率的海軍。1911年(清宣統三年)武昌起義後,清政府海軍巡洋、長江艦隊所屬艦船紛紛起義,加入革命行列,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中華民國海軍。其發展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
1912~1928年的海軍
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設海軍部,黃鐘瑛任海軍部總長,湯薌銘任海軍部次長兼北伐海軍總司令。4月,臨時政府遷北京,增設海軍總司令處。改任劉冠雄為海軍總長,黃鐘瑛為海軍總司令。至次年7月編成第1、第2艦隊和練習艦隊,共有艦艇40餘艘,總排水量約4萬噸。對清末主要海軍學堂進行部分調整:將江南水師學堂改為南京海軍軍官學校;福州船政學堂分為製造學校和馬尾海軍學校;煙臺海軍學堂、廣東水師學堂分別改為煙臺海軍學校、廣東海軍學校;改水師練營為海軍練營。1912~1913年,先後將江南船塢、大沽船塢、福州船政局收歸海軍部管轄。1914年12月,海軍部改海軍警衛隊為陸戰隊(營)。1915年,海軍部將接收之吳淞商船學校與南京海軍軍官學校合併,改名為吳淞海軍軍官學校。1917年7月,海軍總長程璧光、第1艦隊司令林葆懌率“海圻”等7艘艦船,由吳淞南下廣州,與先期到達廣州的“海琛”巡洋艦連同原駐粵2艘艦艇和後來抵粵的練習艦隊之“肇和”巡洋艦共11艘艦艇參加護法。從此,海軍分裂為北洋政府海軍和廣州革命政府海軍,以後又出現東北海軍。
北洋政府海軍1917年7月,北洋政府(1912~1927)內閣改組,任劉冠雄為海軍總長,饒懷文為海軍總司令。將留北洋的艦艇重新編組為第1、第2艦隊和練習艦隊,主要活動於長江中、下游和福建海面。12月改海軍總司令處為海軍總司令公署。1918年1月,在福州船政局內組建海軍飛機工程處,後改名海軍飛機製造處;4月,改藝術學校為海軍飛潛學校。1919年製成第一架水上飛機(至1937年共製成各種飛機20餘架)。1919年7月,海軍部在哈爾濱設吉黑江防籌備處。次年5月,該處改為吉黑江防公署,並以“江亨”等8艘艦艇組成吉黑江防艦隊。1922年4月,吉黑江防艦隊改歸奉天省節制。第一次直奉戰爭中,海軍助直反奉。1923年6月,海軍陸戰隊在福建擴編為暫編海軍陸戰隊第1混成旅。1924年3月,由粵北上之“海圻”等艦艇編為渤海艦隊。同年,廈門船塢移歸海軍部管轄。1927年3月,海軍總司令楊樹莊率第1、第2艦隊和練習艦隊宣布脫離北洋政府,加入國民革命軍。不久,渤海艦隊為奉軍吞併。至此,北洋政府海軍瓦解。
廣州革命政府海軍1917年9月,中華民國軍政府在廣州成立,程璧光任海軍總長,林葆懌任海軍總司令。將南下各艦編為護法艦隊,原廣東艦艇編為江防艦隊,由江防司令部管轄。1918年7月,總裁制軍政府成立,林葆懌任政務總裁、海軍部長兼海軍總司令。1920年11月,孫中山重組軍政府,任湯廷光為海軍部長。任林永漠為艦隊司令兼署理海軍總司令。1921年5月,中華民國政府在廣州成立,仍任湯為海軍部長。1922年4月,海軍閩、魯兩派矛盾激化,部分艦艇策劃北歸,非常大總統孫中山遂下令收回在粵海軍軍艦,任溫樹德為海軍總司令、陳策為江防司令。6月,陳炯明叛變,海軍被陳控制。1923年3月,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在廣州成立,任陳策為海防司令、楊廷培為江防司令、溫樹德為艦隊司令。12月,溫被北洋政府收買,率“海圻”等6艦由汕頭駛往青島。1924年5月,大本營將留粵的“飛鷹”等艦編為練習艦隊,潘文治任司令,歸粵軍總司令節制。1925年7月,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軍事委員會設海軍局。1927年3月,北洋政府海軍總司令楊樹莊率部參加國民革命,被任為國民革命軍海軍總司令。隨即指揮所部配合北伐軍攻占淞滬、南京,後又在吳淞至山東沿海與渤海艦隊多次作戰。9月,成立魚雷游擊隊。至此,國民政府海軍轄4個艦隊,共有艦艇44艘,總排水量3萬餘噸。1928年2月,海軍陸戰隊成立第2混成旅,並正式組建陸戰隊司令部。旋又將2個混成旅縮編為2個獨立旅。12月,軍政部設海軍署。
東北海軍第次直奉戰爭中奉軍敗北後,張作霖於1922年8月在東三省保全總司令部設航警處,管轄吉黑江防艦隊,籌建海防艦隊。1923年1月,在葫蘆島創辦航警學校。1924年東北海防艦隊成立,轄“鎮海”等4艘艦艇,以營口為基地;設江海防總指揮部於奉天(今瀋陽),沈鴻烈兼總指揮。1926年1月,東北江海防總指揮部改組為東北海軍司令部,沈鴻烈任司令。1926年11月起東北海軍司令部陸續接管渤海艦隊。1927年6月,改稱東北海軍總司令部,張作霖兼海軍總司令,沈鴻烈任副司令兼代總司令,將江防、海防、渤海三艦隊合併為東北聯合艦隊。張作霖旋組織安國軍政府,任張宗昌為海軍總司令,將東北聯合艦隊改編為第1、第2艦隊和吉黑江防艦隊。1928年7月,張學良任東北保全總司令兼海軍總司令,將安國軍各艦隊改稱東北海防第1、第2艦隊和江防艦隊,轄“海圻”等26艘艦艇,總排水量近2萬噸。
國民黨海軍
1929~1949年的海軍
1929年4月,國民政府將軍政部海軍署擴充為海軍部,楊樹莊任部長,陳紹寬任政務次長代理部務。直轄第1、第2艦隊、練習艦隊、魚雷游擊隊和測量隊、巡防隊、航空隊,共有艦艇50艘左右,總排水量近3.5萬噸。東北海防第1、第2艦隊編為第3艦隊(未實行,至1933年7月5日方正式納入海軍編制序列,改稱第3艦隊),仍隸屬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部。北伐時留粵的艦艇編為第4艦隊,歸廣東省政府管轄。7月,發生中東路事件,東北江防艦隊被蘇聯黑龍江艦隊擊毀艦艇5艘,自沉艦艇2艘,江防艦隊基本覆沒。海軍部繼1927年在上海設立海軍航空處後,1923年6月又籌設廈門海軍航空處。1933年兩處合併於廈門稱海軍航空處,負責海軍航空飛行訓練,監督、指揮所屬航空隊、航空工廠及航空教育機構。同期,海軍部著力於整頓:調整組織,統一編制;頒布各種條令、條例,完善法規;裁汰、建造、改裝艦艇(1912~1937年,共建造排水量2600噸級平海巡洋艦以下各型艦艇51艘,改裝12艘);加強海軍學校,除馬尾、青島、黃埔3個主要海軍學校外,又於1932年在江蘇鎮江開辦電雷學校。至1937年海軍共有各型艦艇120餘艘,總排水量約6.8萬噸。
“七七”盧溝橋抗戰爆發後,海軍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無力在海上拒敵。為阻敵溯江西進,先後在上海、江陰、馬當等地港口和水道構成多道阻塞線(見江陰阻塞作戰),並在珠江、閩江和青島、劉公島等港口、水道沉船堵塞,以遲滯日艦進攻。1938年1月,裁撤海軍部,成立海軍總司令部,隸屬軍事委員會,陳紹寬任總司令,保留第1、第2艦隊番號;建立海軍炮隊、海軍特務隊和海軍雷隊。武漢、廣州、宜昌淪陷後,沿海港口及長江中、下游均被日軍侵占,海軍所剩10餘艘小型艦艇後撤川江。至此,海軍已無力作戰。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於1945年9月成立軍政部海軍處,12月改組為海軍署,籌備重建海軍。1946年5月,海軍署擴編為海軍總司令部,參謀總長陳誠兼總司令,桂永清任副總司令代總司令。在此期間,先後收繳侵華日軍各型艦艇船舶1400艘,從日本本土分得降艦34艘;接受戰時盟友美國援助艦艇131艘,英國贈送艦艇11艘,經過甄選,保留大小艦艇420餘艘,總排水量約19萬噸,編入戰鬥序列275艘,官兵4萬人,組建成海防第1艦隊和第2艦隊、江防艦隊、運輸艦隊及10個炮艇隊。並將全國沿海地區劃分為4個海區,於榆林、左營、上海、青島分別建立基地司令部,後改為海軍軍區。恢復海軍陸戰隊建制,重建陸戰隊司令部,將3個陸戰團擴編為2個陸戰師。同期,在美國海軍顧問團的協助下,於青島設立中央海軍訓練團,著重加強接艦訓練,後與上海海軍軍官學校合併為青島海軍軍官學校,將軍官訓練集中於該校;士兵訓練集中於海軍軍士學校;艦艇、軍械製造及電工訓練集中於海軍機械學校。1946年,海軍派艦艇收復東沙、西沙、中沙、南沙等南海諸島。解放戰爭期間,海防艦隊劃區封鎖龍口、煙臺、威海、營口、渤海灣等沿海地帶,控制廟島列島、長山群島、榮成灣、萊州灣;破壞膠東解放區與遼東解放區間的海上交通,支援陸軍進攻沿海各解放區的人民解放軍。江防艦隊則控制長江,妄圖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江南下。在此期間,“重慶”號巡洋艦等90餘艘艦艇、3000餘官兵起義,加入人民解放軍。其餘艦艇於沿海港口、島嶼解放之際,先後逃往台灣。
1912~1949年,民國海軍從分裂到統一,從消亡到重建,歷經興衰曲折複雜的過程。廣大海軍官兵雖然滿懷振興海防之志,但各種政治勢力竭力控制海軍作為互相爭戰的工具,其發展基本處於停滯狀態,在保衛海防和反侵略戰爭中,始終未能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