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
浮山峽傳說
傳說明朝開國元勛劉伯溫,他輔佐朱元璋,扼殺四方風水,把浮山這條龍趕到淮河邊上,攔腰斬斷,成了現在這樣子。有人用浮山的民謠,借三國的故事續成一副對聯——“站浮山,看五河,五河五條河,淮澮漴潼沱;坐中軍,點五將,五將五虎將,關張趙馬黃。”堪稱絕對。又據《太平寰宇記》中記載,說這裡山下有穴,淮水泛濫時,山下的穴就升高,水落時,穴就降低,於是,山以水浮,名為浮山。民間傳說,有神仙居住在洞穴中,可以喝退山洪。蘇軾游浮山。曾寫了《浮山洞》詩一首:“人言洞府是鰲宮,升降隨波與海通。共坐船中那得見,乾坤浮水水浮空。”浮山洞有仙人居住的傳說當然不可信,那么浮山洞是否浮在水中,洪水為什麼沒有把它淹沒,只有讓水利專家去研究了。
說來遺憾,浮山幾乎是一座荒山。坡上有幾棵稀稀拉拉的小松樹,過去這裡有座廟,規模不大,而今已蕩然無存,山腰有碑,碑石被附近人家用來砌牆去了,馱碑的贔屓尚在,只是歷經劫難已面目不全了。山腳下,雨洗風磨,地殼的斷面清晰可見,自然的神力,把地壓得像油餅似的一層一層。有趣的是,它們有的側立、有的橫臥、有的波動,可惜這裡只有沙礫、石子、泥漿,沒有煤層,沒有礦產。
隔河相望,不遠處便是享譽遐邇的江蘇雙溝酒廠。當地人說,月白風輕的夜晚,能聞到從那邊飄過來酒的醇香呢。
歷史上的浮山峽
淮河在歷史上曾是宋金對峙的一條界線,浮山也就成了一個軍事制高點了。兩岸山峰對峙,如關鎖、如咽喉,卡住淮河,水面陡然變窄。從五河縣沿淮河東行,可見淮水從南倒灌,關乎人性命,自古把它視為“鐵鎖”,人們都祈求它能鎖住淮河湧來的滔滔洪水。在軍事家的眼中,水就是兵。早在北魏時期,人們就認識到,在淮河荊山硤和浮山峽口,攔淮築堰,以潼、沱兩河為泄流水道,這樣就可以一直淹到泗水西畔山東的巨野。當時,南朝梁武帝為了淹沒壽陽(今為壽縣)魏軍,強行在此作堰斷淮水,正當合龍之際,由於淮水陡漲,全部工程被激流沖毀。有人說,淮河裡有蛟龍,喜歡駕著風雨毀壞堤壩。蛟龍怕鐵,向水中投鐵器可以制服它。因此,梁武帝又下令搜掠沿淮地區的一切鐵器,無論是鐵鍋、鐵杴、犁鏵、鋤頭,只要搜到,一件不留。短短的幾天內,就搜掠鐵器上千萬斤,一下子投入到淮水中。由於水大流急,仍然無法制止水流。接著又派大批農民、士兵充當役夫,到處砍樹林、打水樁、做護欄、中間填上石塊,上面再加上泥土。這樣,為了築浮山堰,使沿淮廣大地區樹木幾乎被砍光,石料幾乎被采盡。盛夏季節,搬運的人們肩膀頭磨爛化膿流血,瘟疫流行,暴屍山野;隆冬時節,滴水成冰,饑寒交迫,役夫又大批死亡。從浮山堰開工到攔河大壩竣工,僅僅一年時間,就使20多萬人斷送了性命。
當浮山堰築成後,橫斷了淮水,淮河逆道而行,從鳳陽到壽縣方圓300里全被大水淹沒,魏軍果然退到了八公山上駐紮。但千里長淮絕非這條浮山堰所能擋住的。當年秋天,淮水猛漲,波濤洶湧澎湃,沖塌了浮山壩的堤岸,吼聲如雷,沖向沿淮村民,結果使淮河漂屍入海。浮山從這時起,就以極其慘痛沉重的名字載入了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