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歌劇賞析
顯然,柏遼茲的《浮士德的劫罰》並不是完整的歌德作品的改編版。他或許根本不曾看到《浮士德》悲劇的第二部分。他的作品停留在關於酒色當前,人無法逃脫欲望捆綁的層面,而對歌德劇作中後來的那些人性的提升毫無知曉。在柏遼茲的筆下,浮士德是一個離開書齋嘗試自己從未體驗過的人生欲望的學者,但已經隱約感受到浮士德那種人性提升的可能。在這一點上,他顯然要比古諾成功得多。摩菲斯特是柏遼茲作品中最最出色的一個人物。對於這個浮士德的反面,歌德造就了推動人性進展的矛盾對立面。《浮士德》中的辯證法也就是專指這個魔鬼和他的人型之間的關係。浮士德所有的人性提升都是在與魔鬼的抗爭中完成的。不過,柏遼茲的魔鬼顯然更加厲害。他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了魔鬼自己的表白:“我是一體之一體,這一體當初原是一切,後來由黑暗的一體生出光明。”在柏遼茲的作品中人們不禁懷疑從自殺邊緣救回浮士德的復活節合唱、飛馬揚鞭時看見的在十字架下祈禱的孩童,甚至瑪格麗特本人似乎都是魔鬼造就的假象。摩菲斯特如此智慧(跳蚤之歌)、如此有力(浮士德的安眠)、如此美麗(鬼火小步舞曲)、如此幽默(摩菲斯特小夜曲)。難怪說,柏遼茲是個鬼才,他居然還能用地獄的語言來歡慶摩菲斯特的勝利。
瑪格麗特是歌德最偉大的創造。浮士德傳說中從來沒有這個女性角色,完全是歌德的需要才被安排進入這個故事。瑪格麗特可以說是女性中的女性,歌德原作留給了這個女子最多的同情和寄語。無論是《圖勒王》還是瓦普爾吉斯之夜或是獄中場景,瑪格麗特永遠是執著愛情的象徵、是心靈敏感的象徵、是高尚純潔的象徵。即便她身負重罪,但她對愛情的真誠打動著所有的讀者。最後,在天堂的結尾中,瑪格麗特化身為天使,甚至是更高尚的女性,一個聖母式的形象。“永恆女性自如常,接引我們向上。”
柏遼茲給了這個女性兩首美妙的音樂,但相比歌德的作品,瑪格麗特顯得蒼白無力,更多是一種柔弱和善良。事實上,他也沒有刻意去雕琢這個人物,只把她作為故事情節的一部分拜訪在了音樂中。
柏遼茲的作品第一號便是浮士德中的八個場景,包括如今著名的《圖勒王》、《浪漫曲》、《摩菲斯特小夜曲》、《浮士德之夢》等等。隨後,在他的旅行演出生涯中逐步將故事補充完整,最後形成了並不太連貫的《浮士德的劫罰》。柏遼茲稱之為音樂會歌劇,後來更改成傳奇戲劇,說明他希望這部作品也能成為他一系列混合體裁的一部分。如同<羅密歐與朱麗葉>和<哈羅爾德在義大利>等等一樣。
作品中,柏遼茲充分展現了他過人的樂隊創作技能,無論是《拉科齊進行曲》還是《鬼火小步舞曲》,更是在快馬墜入地獄的段落中創作了令人毛髮倒豎的恐怖場景。此外,過人的合唱創作技巧也讓作品增色。合唱在作品中的作用甚至超過為主人公安排的詠嘆調性質的段落。
無論柏遼茲的《浮士德》距離歌德的原作有多遠,他的音樂寫作技巧足以使《浮士德的劫罰》在音樂史上留下不滅的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