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介紹
廣東省湛江市雷州市流沙鎮:亞洲珍珠第一村。
交通指引
從廣州至湛江,車行一小時後到雷州市區,繼續南行一小時左右,經過龍門、北和、烏石轉入覃斗鎮到流沙,流沙緊臨北部灣。
流沙漂浮的家
3月的海風吹拂著南海北豐富風格非常乾脆才成分共同發財成功個部灣,陽光灼臉,記者乘著小舟離開湛江流沙碼頭,來到百米開外的海上珍珠貝養殖區,這裡就像一個“製造”珍珠的龐大工廠,一大片的網箱連成一體,宛如漂浮在海面上的村莊。邱生站在漂浮在海面的木排上,提起網籃里的馬氏珠母貝,在海水裡抖動,清洗附在貝殼上的海生物。而他的妻子在旁邊麻利地刮掉寄生螺。
邱生平時就住在海上漂浮的“家”——珍珠貝網箱養殖的木排上,距離流沙村碼頭不遠。流沙村有中國珍珠第一村之稱,因盛產珍珠和擅長珍珠加工而聞名全國。這裡是國內率先養殖珍珠貝的地方,珍珠出口海外50多個國家和地區。
邱生以養殖珍珠貝為生,他從孵化場買來未成年的馬氏珠母貝後,放養在網筐里養殖一年左右,然後再出售給“珠民”。這些珍珠貝被植入珍珠核,掛在海里的樁上,養殖兩年左右後,珍珠便長成了。
在流沙村採訪,正逢珠民開貝取珠。只見南珠姑娘把薄薄的小刀深入貝殼,輕輕一撬,貝殼頓時張開,貝肉下的兩顆珍珠輪廓頓現,只聽“噹噹”兩聲,兩顆銀白色、圓溜溜的珍珠滾落盤中。當地出產的珍珠有銀白、藍黑、米黃各色,色澤如月光一般淡雅,又如晚霞般多變。
在來流沙村前,沒料到珍珠是這般輕巧地“生產”出來的。還在半個世紀前,珍珠貝的養殖還被認為是“天方夜譚”。昔日的珠民要潛水入海尋貝,而產珍珠的貝非常稀少,真是一珠難求。
珍珠貝性嬌,既經受不了酷暑嚴寒,也懼怕狂風濁水,適宜生存在水溫穩定、風浪平靜、有適量淡水輸入的港灣。而北部灣一帶氣候適宜,正是珍珠貝生存的理想環境。古時北部灣一帶就以產珠馳名,然而天然珍珠極其稀少,千百年來,它的光輝閃爍在帝王的皇冠、貴婦的裝飾、佛像的寶座上。歷來被認為是大自然對人類特殊的賞賜,因而古時採珠多受朝廷管制。公元218年,晉武帝詔令派兵守衛盛產珍珠的廉州珠池,規定百姓不得入海採珠。以後歷代,廣西合浦珠池也受到重點管轄。
流沙村本來是北部灣畔一處不起眼的小漁村,然而如今,由於珍珠貝的成功養殖,我國北部灣一帶早已成為南珠中心。這裡的市場行情能影響世界珠寶價格。流沙村靠近海灣,背風向陽,空氣新鮮,天然餌料豐富,是雷州半島最早培育海水珍珠的地方。如今站在流沙港環抱的流沙村遠眺,海上成片的珍珠養殖場、孵化場映入眼帘。海面上,養殖珍珠的木樁、木排星羅棋布。葉葉扁舟,穿梭在木排間。
傳統樂團
一百多年前,湛江市雷州流沙東村自發成立了男子民族傳統樂隊,樂隊使用簡單的鑼鼓、嗩吶、二胡等樂器,演奏自創民俗樂譜,用喜慶、高昂的氛圍烘托喜事,渲染流沙當地公祖、媽祖出行的神聖,是神靈的護衛者。
最初樂團主要是流沙當地隨公祖、媽祖出行而出行,近幾年隨著樂團的知名度擴大,受其他地區邀請,亦會在湛江範圍內,出行至發出邀請的地區,輔助當地民俗文化活動,為當地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增添新的一抹風采。
40年前,該樂隊在民間音樂愛好者尹浩同志的帶領下發揚光大,他在全村人民的協力合作下,通過各方努力,憑藉自身深厚的音樂造詣,逐步組建正規樂團,將原先幾種簡單樂器擴展,選拔有可塑前景的普通農民,將他們培養成各種樂器手。
目前,湛江雷州市流沙東村民族傳統樂團分男子樂隊和女子樂隊,樂隊含薩斯風手、嗩吶手、鼓手、敲鑼手、橫笛、二胡……等等,樂器齊全,裝備別具一格。
樂團中每一位成員均有一顆守護神靈、熱愛音樂、崇尚美好的心,是生活最真誠的歌頌者,是最可愛的文化傳承者。
流水線介紹
雷州流沙村就像製造珍珠的一條流水線,從馬氏珠母貝由一顆小米粒孵化開始,直到取珠加工的各個環節,在流沙村都能見到。
在流沙村的孵化池中,人們做成一排排的吊片懸浮在海水中,像是人工漁礁,讓珍珠貝幼苗附在上面生長。大約50天后,珍珠貝幼苗又被送到大海在網箱裡養殖,一年後進行人工植核。
本來天然珍珠生成純屬偶然,因為海里的小沙粒等意外竄入,受到刺激的貝類分泌出珍珠質,把“入侵”者包圍起來,經過長年累月的孕育,層層包裹便形成了珍珠。因而天然珍珠異常珍貴,人們一直琢磨著人力控制珍珠的生產過程:在珍珠貝柔軟的體內植入珍珠核,核有塑膠的、也有石子的,而當地人多用貝殼磨的圓粒,把它植入珍珠貝兩腹,左右各一,倘若植入的位置稍有偏差,不是貝死就是核出——珍珠貝排斥珍珠核又吐了出來。
當地人介紹,秋季植核珠不如春季植核珠,春季植核珠又不如夏季植核珠。夏季珠“光、重、圓、大”,是珠中上品。植核後再把珍珠貝放入海中,一顆珍珠就慢慢生長了。當然,人們一般把珍珠貝養殖兩年後才開貝取珠。
珍珠貝喜歡在浪靜水清、暖流習習而又餌料充足的淺海沙底上棲息。每年四五月,珍珠貝幼苗開始大量繁殖。為了培育良種,近年來湛江引進日本的種貝和當地貝交配,培育出雜交貝,個體比同齡本地母貝大得多,而且生長快,育出的珍珠粒大質優。
市場調查
據湛江市珍珠協會調查,雜交貝育珠後的成活率有四成,珍珠直徑達7mm—8.5mm,比本地養殖貝產的珠大1.5mm,最大的有10mm。而且,一萬隻育珠貝能收7.3千克珠寶,比本地貝多5倍。
在中國珍珠第一村,幾乎家家戶戶都從事和珍珠有關的工作:養殖珍珠貝、辦珍珠貝苗孵化場、從事珠寶首飾加工、珍珠貝殼加工。記者來到流沙最大的一家珍珠加工廠,看到兩排女工正在把珍珠串起來做成項鍊,這道工序之前,珍珠已經被鑽孔、用化學藥劑浸泡漂洗了半個月,然後光彩熠熠的珠寶被分類,按照大小、形狀、顏色分開,編串成各類首飾。
俗話說“七分珠子八分寶”,就是說七分重的稱為珍珠,而八分重的珍珠就成為珠中之寶。因為大不易得,珍珠身價可倍增。珍珠按大小分為厘珠 (2.0mm—5.0mm),水珠(5.0mm—5.5mm),中珠(5.5mm—6.5mm),大珠(6.5mm—7.5mm)特大珠(7.5mm— 8.5mm),超特大珠(>8.5mm)。由於大顆珍珠難遇,通常被白金烘托鑲嵌,顯得極其富麗堂皇,是飾品中的絕品。
南珠的價值
流沙村碼頭水深、水質又好,自40多年前開始人工養殖珍珠貝,後來幾乎家家戶戶都加入這行。如今珍珠貝的養殖技術早已在北部灣一帶推廣,有中國珍珠第一村之稱的流沙村又轉向了珍珠加工行業。湛江的珍珠產量占南珠的七成左右,而其中大部分經過流沙的加工。小小的流沙一帶,集中了80多家珍珠加工廠,中國南珠的九成在流沙集中加工後出口到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流沙是國際珍珠價格的晴雨表。
國際市場上歷來有“東珠(日本珠)不如西珠(西洋珠),西珠不如南珠(中國的雷廉珍珠)”之說。清人屈大均著的《廣東新語》載:“東珠豆青白色,其光潤不如西珠;西珠又不如南珠。” 歷史上以南珠最為出名。南珠盛產於北部灣一帶,分布於廣東、廣西沿海地區,由於北部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養育出來的南珠玉潤渾圓、細膩器重、瑰麗多彩。而在海南島也有漁民從事珍珠貝的養殖,但由於抵抗颱風能力差,規模並不大。
我國珍珠歷史
我國曾經是世界上最早人工養殖珍珠的國家,宋代就創造了這一技術,傳到了歐洲和日本,但是還在40多年前,海水養殖珍珠貝卻在國內發展不起來,而在日本的海灣,養殖場卻如滿天繁星四處開花。湛江珍珠協會秘書長龐田勝告訴記者,幾十年過去了,在馬氏珠母貝珍珠中,現在中國產量占世界三分之二,日本只占三分之一。
珍珠藥用價值
珍珠不但作為高級的裝飾品暢銷於世,而且它還是名貴的藥物。《本草綱目》中介紹:“珍珠粉塗面,令人潤澤好色”。唐武李炎在位時的宰相李德裕, “以珠玉為寶貝,雄黃,硃砂煎汁為羹,認為服羹可長生不老,每食一杯藥費錢三萬,煎幾次就把渣丟掉了。”到了晚清時代,慈禧也知道珍珠的保健養顏功效,每隔10天按固定時辰服一銀匙珍珠粉。據記載,珍珠還有鎮心、安神、化痰的功效。
從珍珠到貝肉,乃至珍珠貝的貝殼都能物盡其用。在流沙,有人專門收購貝殼,做成夏天用的涼蓆,清涼異常,貝殼內的珍珠粉也是化妝品的佳料,也有人把貝殼雕成藝術品出售。記者在流沙村見到的黃師傅,他用黑蝶貝雕刻出來的人物肖像圖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