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度台試驗
流度試驗系測定混凝土在衝擊或連續振動作用下流動的能力,也能提供粒料析離傾向方面的資料。可使用的方法很多,但都沒有獲得ASTM的認可。直到1973年, ASTM C124(CNS中尚缺混凝土流度台試驗的有關規定,但CNS 1012 R 75列有水硬性水泥流動性台的規定)中敘述有流度台試驗(Flow- table test)的方法,該試驗法迄今仍在使用中,在該試驗中,我們利用一個底面直徑254mm(10 in.)、頂部直徑171mm(6.75 in.),高127mm(5 in.)的截頭圓錐體,鑄成混凝土試體,將模子移除,借一跳動台( Drop table),以15秒種15次,落下高度12.7mm(1/2 in.)的跳動方式,將混凝土振坍,然後量度其最終直徑,最終直徑較最初直徑的增加量以百分比表示之,即為流度。同樣地,具有相同流度的混凝土,在工地現場的工作性變化很大,而某些類似的試驗,在歐洲有些國家中仍在使用,例如利用流度試驗測定混凝土的稠性。
相關概念
流度
流度是某相的相對滲透率與其黏度的比值。
流度比
流度比是水相流動與油相流度的比值。
一種流體的流度定義為裝有這種流體的地層滲透率除以流體的黏度:
式中γ為流度(mD/cP);K為含有指定流體的油藏岩石有效滲透率(mD);μ為流體黏度(cP)。
當多個流體流經油藏時,相對滲透率必須和流體黏度一起使用。按照慣例,流度比定義為驅替流體的流度除以被驅替流體的流度。對於水驅,這個比例是水除以油。因此對於水驅來說,流度比M是:
式中K和K分別是油和水的相對滲透率,μ是油的黏度,μ是水的黏度。
1957年以前沒有統一的定義,一些工程師將流度比定義為油水流度比。在這種情況下,必須使用流度比的倒數。上述公式中的油流度指的是驅替前緣聚油帶位置的油流度。對於水的流度,相對滲透率位置的選擇有幾種可能性:驅替前緣、只有水流動的殘餘油區或中間的飽和度。 Craig建立了一個較好的關係式,它適用於水突破處水驅前緣後面的平均含水飽和度處的水流度已經確定的情況。因此對於流度比表達式,水的相對滲透率是在由 Welge圖形法確定的水突破處的平均含水飽和度上建立的。正如 Craig所言,水驅的流度比在突破之前保持不變,但是它將隨著油藏中水接觸到地方的含水飽和度和水相相對滲透率的增加而增加。除非另有說明,流度比取的是水突破之前的值,流度比在確定被水驅接觸的體積時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