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業湯

ation region ation

簡歷:
1959年9月-1964年8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化學系,地球化學專業畢業;
1964年9月-1968年9月: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稀有元素地球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導師:郭承基;
1967年-1975年:研究生,助理研究員,開展克山病、大骨節病等地方病的環境地球化學病因研究,以及北京官廳水系水環境地球化學研究;
1975年-1985年: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所環境地球化學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
1981年-1983年:德國洪堡學者,在海德堡大學、漢堡技術大學開展黃河、萊茵河水環境地球化學研究;
1986年-1998年: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所環境地球化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1991年-1998年: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所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1993年:中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批為博士研究生導師
研究方向:
1.全球環境變化的同位素標記;
2.全新世氣候和環境;
3.泥炭同位素代用氣候指標及泥炭地固碳動力學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1967-1980年,開展中共中央北方地方病辦公室,中國衛生部項目-克山病、大骨節病的地球化學環境研究
[2].1972-1975年,國家重點項目-北京官廳水系環境保護研究
[3]. 1981-1983年,德國-中國河流水環境中重金屬形態及影響研究
[4].1983-1985年,“六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全國環境背景值調查研究子項目-湖南湘江谷地岩石土壤元素背景值研究
[5].1986-1987年,國家環保局和深圳特區環保局項目-深圳特區開發的環境影響評價
[6].1987-1990年,“七五”國家攻關項目子項目-西南酸雨來源的硫同位素示蹤研究
[7].1991-1995年,國家攀登計畫85-27項目子項目-大氣微量氣體生物源的測定及源匯識別方法研究
[8].1991-1995年,中國科學院重點項目-岩溶山區污染物與地球化學關係
[9].1993-199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長江黃河水環境的硫同位素組成特徵研究
[10].1993-1995年,中國科學院重點項目-廣西岩溶山區扶貧開發戰略規劃
[11].1998-2000年,中國科學院重點項目-中國西南煤的環境地球化學研究
[12].1998-200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近1.3萬年以來陸氣系統的物質能量交換與全球變化
[13].2003-200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泥炭記錄的全新世東亞季風突然變化事件及對全球變化的回響
[14].2007-200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中國東部距今4200年突然氣候變化及其對古文明的影響
[15].2010-2012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全新世中國大陸泥炭地的固碳動態,變率,及可能影響
專家類別:
貴州省省管專家(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社會任職:
[1].國際地圈—生物圈計畫中國委員會(CNC-IGBP)委員(1989-至今) [2].國際科聯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中國委員會(CNC-SCOPE)委員(1988-1998年) [3]. 國際地球化學宇宙化學協會地球化學與健康疾病工作組委員(1985-1991年) [4]. 國際蘭色星球獎(The International Blue Planet Prize)候選人的推薦提名成員(1998年至今) [5].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副理事長(1998-2003年) [6].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環境地質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1981年至今) [7]. 中國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北方地方病專題委員會委員(1981-1987年) [8].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暨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理事(2004-2007年) [9].中國地質學會岩溶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1994-1997年) [10].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化學學科審評組成員(1996-1999年) [11].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環境與生命過程”領域科學指導與評估專家組成員(2002-2006年) [12].中國國家自然科學獎地球科學部初評成員(2005-2006年) [13].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候德封礦物岩石地球化學獎評選工作委員會委員(1995-至今) [14].全國重點高校申報重點學科評審組成員(2001年)
獲獎及榮譽:
[1].全國科學大會獎(官廳水系水源保護的研究, 1978年)
[2]. 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克山病的環境地質病因研究, 1978年)
[3].全國醫學大會獎(克山病的非生物病因研究, 1978年)
[4].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西南酸雨的來源、影響和控制對策, 1991年)
[5].貴州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全新世陸-氣系統的物質能量交換與全球變化, 2004年)
[6].貴州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作物抗氧化酶對酸雨、汞、鎘、鉛的回響及稀土對酸雨的防護,2000年)
[7].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三等獎(中國環境變化與同位素標記,1996年)
[8].中國科學院表彰在全國環境背景值調查研究中作出重要貢獻 (1986年)
[9].國務院審批予政府特殊津貼( 1992年)
[10].貴州省委省政府審批為貴州省省管專家(1998年)
[11].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頒予“從事環境保護工作15年”榮譽證書(1989年)
[12].貴州省環境科學學會授予“優秀環境科技工作者獎”(1990年)
[13].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授予“優秀科技工作者獎”(1999年)
[14].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第二屆創新文化建設先進個人(2005年)
[15].中國科學院優秀教師(1996,2002-2003, 2004-2005年度)
代表論著:
1. Y.T. Hong, B. Hong, Q.H. Lin, Yasuyuki Shibata, Y.X. Zhu , X.T. Leng, Y. Wang. Synchronous climate anomalies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and North Atlantic regions during the last 14000 years.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009, 28: 840-849.
2. Y.T. Hong, B. Hong, Q.H. Lin, Yasuyuki Shibata, Masashi Hirota , Y.X. Zhu, X.T. Leng, Y. Wang, H. Wang, L. Yi. Inverse phase oscillations between the East Asian and Indian Ocean summer monsoons during the last 12000 years and paleo-El Niño.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5, 231 (3-4): 337-346.
3. Y.T. Hong, B. Hong, Q.H. Lin, Y.X. Zhu, Yasuyuki Shibata, Masashi Hirota, Masao Uchida, X.T. Leng, H.B. Jiang, H. Xu, H. Wang, L. Yi. Correlation between Indian Ocean summer monsoon and North Atlantic climate during the Holocene.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2003, 211:369-378.
4. Y.T. Hong, Z.G. Wang, H.B. Jiang, Q.H. Lin, B. Hong, Y.X. Zhu, Y. Wang, L.S. Xu, X.T. Leng, H.D. Li. A 6000-year record of changes in aridity and precipitation in northeastern China based on a δ13C time-series from peat cellulose.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1, 185, (1-2):111-119.
5. Y.T. Hong, H.B. Jiang, T.S. Li, L.P. Zhou, J. Beer, H.D. Li, X.T. Leng, B. Hong, X.G. Qin. Response of climate to solar forcing recorded in a 6000-year δ18O time-series of Chinese peat cellulose. The Holocene, 2000, 10 (1): 1-7.
6. Hong Yetang, Liu Dongsheng, Jiang Hongbo, Zhou Liping, Hong Bing, Zhu Yongxuan, Li Handing, Leng Xuetian, Qin Xiaoquang, Wang Yu, Lin Qinghua, Zeng Yiqiang. Evidence for solar forcing of climate variation from δ18O of peat cellulos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0, 43(2): 217-224.
7. Hong Yetang, Gu Ailiang, Wang Hongwei, Hong Bing. Sulfur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wo Asian great rivers and uplift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Proceedings of 30th Int’l. Geol. Congr., 19, pp. 165-172 (Ed) Xie Xuejin, 1997.
8. Hong Yetang, Zhang Hongbin, Zhu Yongxuan, Piao Hechun, Jiang Hongbo and Liu Deping. Characteristics of sulphur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meteoric water in China.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995, 5(3): 344-349.
9. Hong Yetang, Zhang Hongbin, Zhu Yongxuan. Sulfur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in China and sulfur isotopic fractionation during coal-burning process.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1993, 12(1): 51-59.
10. Y.T. Hong. Characteristics of acid rain in mainland China. In: ASAIHL in Combating Health Hazard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dited by A.J. Hedley, I.J. Hodgkiss, and N.W.M. Ko. Hong Kong, 1992 ,42-45.
11. Hong Ye-tang, Piao He-chun, Jiang Hong-bo. Geoenvironmental characters of Yellow (HUANGHE) River suspended load.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1991, 34(7): 859-870.
12. Y.T. Hong and U. Förstner. Chemical forms of some heavy metals in Huanghe river sediments (China) and comparison with data from Rhine river sediments (West Germany).Geochemistry, 1984, 3(1): 35-44.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