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恩堂

洪恩堂

洪恩堂位於化州市長岐鎮新塘、邊波、黃沙、沙隴等村之間的金狗坡嶺上,坐南向北,建於元甯宗癸巳年(1353年)。該堂是由上院李氏四世祖元朝官員李漢卿告老還鄉帶頭捐資所建。

洪恩堂位於化州市長岐鎮新塘、邊波、黃沙、沙隴等村之間的金狗坡嶺上,坐南向北,始建於元甯宗癸巳年(1353年)。該堂是由上院李氏四世雷州府司獄李漢卿(李仕雄)告老還鄉帶頭捐資所建。
洪恩堂始建於元甯宗癸巳年(1353年)

“洪大與天同覆幬,恩深隨地慶平康。”洪恩堂鎮坐金狗坡嶺,面朝萬頃碧野,泗水會合,三開間三進深,中間天井,廡廊貫通,磚木結構,高6米,建築面積250平方米。紅牆綠瓦,雕花托椽,雕樑畫棟,灰雕高脊,檐裙盤線。脊頂陶塑“二龍爭珠”、 “雙鳳朝陽”, 兩邊有天星、金星像,正面姜太公像,瓦麵點綴陶塑“鯉躍龍門、鰲魚朝供”。內牆彩繪“八仙過海”、 “八仙賀壽” 等瓷畫多幅,還鑲嵌有
始建碑記, 碑文描紅清晰
始建碑記一塊, 碑文描紅清晰。該堂建築精緻, 獨具匠思,外看恢宏大度,氣宇軒昂,巍峨壯觀;內看寬曠舒暢,各物精雕細刻,形象生動,內容豐富,特別是堂內上庵木刻龍鳳呈祥、松鶴延年吉祥圖案的屏門, 章法刀法皆工穩,工藝秀麗端莊,格調高古幽遠,不同流俗。“堂內桂千祥集慶” 木匾,出自書法名家手跡, 字型剛勁,獨具一格。堂內正殿中央供奉康公真君(俗稱恩帝、新塘大手臂) 即漢代保國有功之將帥——崔文瑞,受會主玉封“誠孚廣福康皇洪恩大帝”。 左是關聖帝, 右為車元帥,後為文昌、金輪、羅侯王,偏殿為先鋒三位元老。皆為木雕神像,威嚴肅穆,栩栩如生,其中康公真君像, 高1.8米, 腰圍3米, 重200多公斤,是粵西有名的大神像,已有六百餘年歷史。該堂保存有名貴的鐵力木、坤甸木雕花神轎6乘,轎桿2付;還存有明、清時期執示牌(迴避、肅靜、蘭桂、騰芳、鄉賢) 及金鼎銅鐘,長旛神器等,別具古致。平時善男信女,拜神祈福, 香火不斷。每逢農曆節慶,更是朝拜者人群洶湧,頌聲鼎沸,遠近聞名。
洪恩堂,經600餘載洗禮,歷盡滄桑,風雨剝蝕,幾經修葺,仍保存至今。明嘉靖八年(1529年)和清乾隆五年(1740年)兩次按原貌重修,最近雙於乙亥(1995)年重新修葺。至本次修葺,已歷兩百伍拾多年,年久失修、破爛不堪、且堂內木樑受白蟻蛀蝕、結構險危,下水道淤塞,屋頂瓦片損毀,幾於倒塌。承蒙會主及各界仁人志士捐助,首事董理,民眾踴躍,集資肆拾余萬元, 把殿宇重修,輝煌壯觀,史無前例。並添置廟外設施, 游新設宴, 梨園慶賀。民則安之, 神則樂之。
該堂既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與旅遊價值, 又是進行中華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場所!一九四三年二月,日寇占領廣州灣(今湛江市)和雷州半島,茂名、化縣、吳川處於抗日前線。李益泰到新塘村組織抗日武裝活動,隨後, 邊區工委領導陳炯東、李雅南、陳春英、李植森、李益林、李雨生、陳春英、李一嗚等常以洪恩堂和毗鄰的李氏祠堂為活動據點,在新塘、沙隴一帶開展革命活動,秘密聯絡集會,宣傳發動民眾,成立武術館、睇垌會、農民協會、地下游擊小組,組成南路抗日游擊中隊,轉戰於茂名、化縣、吳川一帶,為抗擊日寇、為建立新中國浴血奮戰,為黨和革命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貫徹“十六大” 精神,建設文化大省,文化強市、強鎮。 二00五年十二月,化州人民政府公布洪恩堂為革命據點遺址,繼承民族歷史文化,緬懷革命先烈功績,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後人,特立碑誌記,永志紀念。
公元2008戊子年孟冬上院李氏廿六世孫李永江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