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小文

洪小文

洪小文在1995年加入微軟,已在微軟公司工作了近20年,他在2004年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洪小文博士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負責研究院在網際網路搜尋、數據挖掘、語音技術,及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系統、無線與網路、平台器件以及媒體通信等領域的研究管理工作。洪小文同時還負責新成立的搜尋技術中心(STC)及MSN/Live在中國搜尋產品的開發。 2005年他創立並領導了微軟亞洲搜尋技術中心,該中心於2011年演進為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 2014年9月17日,微軟公司宣布任命洪小文為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即日起履新,接替原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張亞勤。 2015年10月27日,微軟宣布,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兼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晉升為微軟公司資深副總裁。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微軟任命洪小文為亞太研發集團主席 微軟任命洪小文為亞太研發集團主席

回到中國之前,洪小文擔任微軟公司自然互動服務部門的架構師,在架構和技術層面上對微軟語音伺服器、自然用戶界面平台和微軟支持平台等諸多獲獎產品的開發做出了的突出貢獻.

洪小文1995年加入微軟總部任高級研究員。此前,洪小文曾任蘋果公司的 Apple-ISS研究中心的技術總監,帶領其團隊研發出蘋果中文聽寫機產品並獲得多項工業界大獎。同時,他還擔負自然互動服務部門(NISD)的管理及統計學習技術的轉化套用,尤其在微軟公司SAPI和語音引擎技術方面有極其突出的成就。加入微軟公司之前,洪小文博士曾是蘋果公司的主要研究員之一,同時也擔任蘋果-ISS研究中心的技術總監。

作為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IEEE Fellow)和國際公認的語音識別方面的技術專家,洪小文在多種國際學術刊物及大會上發表過100多篇的學術論文。他與同事合著的《語音技術處理》(Spoken Language Processing) 一書被全世界多所大學採用為語音教科及參考書籍。另外,洪小文在不同的技術領域擁有著36項專利發明,他是CMU SPHINX System的聯合發明人之一,這一成果被包括微軟、蘋果在內的許多公司作為商用語音識別系統的基礎加以套用。

洪小文畢業於台灣大學,獲得電機工程學士學位,之後繼續深造於卡內基梅隆大學,並先後獲得計算機科學碩士及博士學位。洪博士是國際公認的語音識別方面的技術專家,並發表了90多篇的學術論文,同時,他還兼任IEEE(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語音轉換及音頻處理學術雜誌的編委。洪博士於1995年加入微軟總部任高級研究員,2000年調入語音產品組,任Speech Net項目架構師,在研發,技術轉移等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在微軟任職期間,他在語音,NLP,搜尋及幫助學習軟體等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具體參與項目包括Microsoft Speech Server, Windows, Office, Encarta, Assistant platform等等產品。

2007年10月30日,微軟亞洲研究院成立9年,第三任院長沈向洋上調西雅圖總部,作為副院長的洪小文升任為院長,成為該機構歷史上第四任院長。

相對於前任張亞勤、沈向洋和張宏江,洪小文的曝光率並不是很大,然而他在業界的學術地位和威望並不低。

作為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IEEEFellow)的他,早在1995年加入微軟以前,就已經是國際公認的語音識別技術專家了。而1998年微軟在北京組建亞洲研究院的時候,他也作為“元老”,參加了第一批研究員的面試。

洪小文在台灣長大,畢業於計算機專家的搖籃———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師承圖靈獎獲得者、大名鼎鼎的羅傑·瑞迪教授。由於志趣相投、觀點接近,他和李開複決定用“自己的方法”來做語音。“當時,羅傑不認同我們的研究思路。不過‘不認同’不等於‘不支持’。”但是,羅傑·瑞迪教授的“寬容”被事實證明是積極、明智且值得尊敬的。

兩位華裔學生所選擇的研究方向悖離了主流,其智慧成果卻轟動了國際學術界。他們將新的語音識別系統命名為“斯芬克斯”(謎與智慧的象徵)。直至今日,蘋果、微軟及其他公司與機構的語音技術研究仍以之為基礎。

從1992年畢業,就職於蘋果公司的洪小文發現,微軟的理念較之具有更加廣闊的空間。更難能可貴的是,微軟也讓這匹“千里馬”在1995年至2005年完成了三個階段的角色嬗變,先在雷德蒙研究院從事語音技術的基礎研究;後在微軟的語音產品部門擔任Speech net的首席架構師;接著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協助沈向洋管理團隊。

“洪小文在基礎研究和產品開發方面的豐富經驗和高超的管理能力,使他成為領導亞洲研究院走向下一個十年的最佳人選。”對於現任全球資深副總裁、自己的老朋友沈向洋的評價,洪小文坦然接受。

說到“領導研究院的下一個十年”,洪小文說,他會依然秉承研究院的功能———賺後天的錢———而不懈創新。說得更清楚些,為催生下一代的下一代產品儲備技術力量。

在他所闡述的未來十年研究願景中,有一個叫做“研究2.0”的全新概念,讓記者倍感興奮。他說:“網際網路已經發展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交流平台,利用這個平台可以完成以前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他舉例,曾經有個研究外星人的天文愛好者想要計算一些數據,但工作量之大,可能窮其一生亦未能畢。於是他就在網上發了個帖子求助,結果有300多萬人回帖表示願意幫助其計算。這在網際網路誕生以前絕對是不可想像的。

洪小文說,“網際網路也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人際網路。網際網路的每台機器後面都有一個或幾個人,他們不分種族和國家,這就如同把一大群人的腦袋連在了一起;網際網路還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資料庫。網際網路將每台機器的資料都連線在一起,形成一個巨大的資料庫,這也是前所未有的。”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用不斷創新的網際網路技術,創造這樣一個無邊界時代。”洪小文說,“如果這樣的描述還不足夠豐富,那么,請關注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下一個十年。它給人類帶來的,將是革命性的影響。”

斯芬克斯的謎語

在選擇去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讀書前,洪小文一直是台北建國中學在上世紀80年代最好的學生之一。這所聲名赫赫的中學已有百年歷史,而且歷屆畢業生中不乏名人,像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名作家白先勇等等。

一切都順風順水,中學畢業後,洪小文順利考入台灣大學電機系,並於1985年獲得了電子工程學士學位。一直熱愛計算機科學的洪小文在大學畢業後決意到計算機科學最發達的國度繼續深造。因此他不僅選擇了卡內基梅隆,而且還選擇了圖靈獎獲得者、大名鼎鼎的羅傑·瑞迪教授。

由於志趣相投、觀點接近,他和一位同學很快就嘗試著用“自己的方法”來做語音。洪小文所說的“自己的方法”是有別於導師羅傑·瑞迪和大多數語音技術同行的“新思維”。

有別於傳統的“專家系統”,洪小文與同學共同開發的語音識別技術完全是基於“統計和機器學習”的思路,他們將新的語音識別系統命名為“斯芬克斯”(SPHINX)。直至今日,蘋果、微軟及其他公司與機構的語音技術研究仍以之為基礎——希臘神話里,斯芬克斯是帶翅膀的獅身人面女妖,容顏美麗。她用文藝女神繆斯傳授的謎語來刁難路人,最終輸給了俄狄浦斯。後世,斯芬克斯逐漸成為了“謎”與“智慧”的象徵。

蘋果的味道

1992年,在獲得了卡內基梅隆大學博士學位後,洪小文決定加盟蘋果電腦公司——有趣的是,期間,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另一位教授里克·雷斯特(現為微軟公司主管研發的高級副總裁)正在著手組建微軟研究院,並向洪小文伸出了橄欖枝,但他卻“有另一種想法”:“我不清楚微軟對語音技術的願景以及重視程度,對微軟這個公司的了解也比較少。所以,我錯過了在很早之前加入微軟研究院的契機。”

洪小文說,現今被一些自作多情的信息掮客吹捧為“IT業藝術家”的蘋果電腦公司在1992年宣布研發新一代個人電腦、進軍消費電子市場,並推出了Newton掌上電腦的原型機,發展勢頭似乎不錯。

然而,洪小文很快發覺,蘋果產品固然優秀,其市場表現卻相對平庸;而且,對創新的極端追求讓公司走入了一條“迎合小眾”、孤芳自賞的歧途。正因如此,“那個階段很多人對公司的前景不太樂觀”。但他還是接受了蘋果的任命,來到新加坡組建了一個25人研究院,專門針對中國乃至亞洲用戶對語音及手寫技術展開探索。

成果令人興奮。洪小文領導的研發小組成功開發出了新一代中文語音輸入系統,並在1995年亞洲Comdex/ACW上榮獲了“最佳軟體獎”和“全場最佳獎”。《聯合早報》對此評論道:“該系統在北京與公眾見面時引起極大轟動……有120人參加了北京的啟動儀式,出席者都是北京各主要報紙的高級編輯,以及從事電腦研究的科學家。最初他們對系統保持懷疑態度,當他們看見系統將當天的人民日報任何段落快速地輸入電腦時,他們開始對系統產生興趣……”

值得一提的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的Comdex大會決不像今天這般“衰敗”。“信息技術麥加”,輿論界甚至以這樣的譬喻來強調其重要性。也就是說,洪小文及其團隊所獲獎項的分量相當重。

在微軟創“紀錄”

1993年,一位名叫黃學東的語音技術專家加入了微軟公司的研發陣營。此人原是湖南長沙人,在清華大學修完碩士學業後,轉赴英國愛丁堡大學攻讀,並獲得了博士學位。眼見蘋果在語音識別技術領域聲勢迫人,負責微軟語音研究的黃學東便想到了“挖人”——洪小文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他擬定的“賢士榜”上的重點人物。

首次接到微軟的加盟邀請時,洪小文幾乎是不假思索地拒絕了,因為那時他正負責蘋果電腦公司的幾個重要計畫。當然,客觀情況是,蘋果已開始走下坡路;與之相反,微軟自全球IT市場上後來居上,並在作業系統與辦公軟體等產品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洪小文認為,他在蘋果“做得很好”,沒必要更換平台。黃學東卻極其執著,他告訴洪小文,給他的工作“永遠有效”,並且每隔一段時間,便會主動聯絡。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更何況是這么一位認同其理念、激賞其價值的“伯樂”。

終於,在黃學東屢顧茅廬之後,洪小文動心了。

1995年至2005年,在微軟公司,洪小文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角色嬗變,先在雷德蒙研究院從事語音技術的基礎研究(研究者);後在微軟的語音產品部門擔任Speech NET的首席架構師(產品開發者);現今,他回到北京,在海淀區知春路希格瑪大廈五層的一間辦公室里繼續搞研究、向周圍的年輕人傳授經驗(導師)、制定戰略並管理研發團隊(管理者),並於2007年10月出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

“我面試了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第一批研究員。”洪小文得意地說。自1998年11月5日微軟亞洲研究院創立至今,洪小文每年都會回中國一趟,“為研究院做點什麼”。2004年,洪小文更是舉家從西雅圖遷到北京,而他的太太和女兒此前還從未到過中國大陸。

定居北京前,洪小文已是微軟所有語音技術研發的總架構師。他對微軟SAPI(Speech API)和Speech Engine技術的發展作出了眾所公認的卓越貢獻,並多次獲得類別不同的榮譽和獎勵。他還是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IEEE Fellow)和國際公認的語音識別專家,現任《美國計算機協會通訊》(Communication of the ACM) 的編委,並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及大會上發表了百餘篇學術論文。他參與合著的《語音技術處理》(Spoken Language Processing) 一書被全世界多所大學採用為語音教學課本。另外,他在多項技術領域擁有36項專利發明。

洪小文既負責過基礎研究,又管理過產品開發,同時,他還在多個研發領域有所涉獵。當他在微軟總部領導Speech NET、自然互動服務產品部門(NISD)的產品開發時,他的實際研究領域還涵蓋了自然語言處理、網際網路搜尋和數據採集等。在微軟亞洲研究院,洪小文目前所負責的也正是上述領域的研發工作。他認為自己多年來形成的“雙重視角”或許可以幫助國內的年輕學者把握到正確的方向。

“研究院著重於解‘難題’,產品開發部門則每天都要面對‘真問題’。”他的意思是說,由於研究院距離產品部門、最終用戶比較遠,所以難免在某些時候“誤將虛擬當真實”,在一些不具套用價值的項目上浪擲資源——而他恰恰在“基礎研究”與“產品開發”兩端均積累了一些經驗,能夠比較準確地判明某個項目是否值得深入探究。他還希望在北京突破以往語音技術研究的窠臼,釋放語音的“原力”,從而為最終研製出“能聽會講”的智慧型終端提供“技術依據與實現思路”。

洪小文堅信,回到中國繼續做研究的決定是正確的。現為經濟大國的中國很快會成為技術大國,這是任何國家、任何勢力都難以阻擋的。作為一個中國人,洪小文期待著自己能夠見證和親驗這一偉大曆程。他特別提到,今日之中國遵循的是“王道”,因而在世界範圍內獲得了越來越多國家的尊敬。這讓他感到無比的驕傲。

平常的成功者

洪小文 洪小文

“成功者是平常人。”洪小文說。

有時,他會回想起20多年前。誠然,學生時代的他成績優異——今天的他在很多人眼裡也算是成功者,“但那又如何呢”?以不同的標準(例如物質財富、學術成就)去衡量,當年的許多同學比自己更成功。所以,“成功沒有模式。”

“社會越來越多元化,無論做哪一行,無論在哪個崗位上,我們都不應該急躁,而是要抓住每一個機會,最佳化我們的人生,同時把工作做到最好。”更不應僅用一種標準來看待成功。和微軟亞洲研究院的歷任領導人一樣,洪小文在加強學術交流、培育本土英才方面傾注了極大的心力。回國以後,僅在一個春季他便訪問了約10所高校。在此前的一次交流中,有一位國內的大學生問了他這樣一個問題:在一個價值觀處於劇變之中的社會大環境下,怎樣才能把握自己?

他給出的答案則是:環境不是藉口。只有堅執自己認定的核心價值,才不會在驚濤駭浪中迷途。也就是說,為成功訂立自己的標準,去做自己認為值得做的事——比爾·蓋茨也沒有念完哈佛。如果他天天羨慕諾貝爾獎、圖靈獎的獲得者,那么他也肯定不會快樂。”洪小文說。

成功者也是平常人,只是比身邊的其他人多了一些執著和堅忍。現實生活中,這位名動天下的學者也很“平常”。洪小文坦承,自己是一個“傳統、顧家的人”。“家庭是最重要的,”他說:“我在做任何決策時都會首先考慮家人的感受。畢竟,修身、齊家之後才能治國、平天下。”令他很開心的一件事是,在他回到北京工作之後,可以更快、更方便地回台灣省探望父母。

洪小文的愛好頗多,諸如旅遊、高爾夫、棒球、美式足球,“但總是因為工作繁忙而難以盡興”。他還喜歡看《星球大戰》之類的科幻大片以及恐怖懸疑電影、聽古典音樂和重金屬搖滾樂。“我家裡收藏了2000多張正版CD。”說這話時他很有點兒顧盼自豪的意思。

北京大學作學術報告

2014年4月2日,微軟亞洲研究院(MSRA)院長、北京大學客座教授、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Fellow)洪小文博士在英傑交流中心陽光大廳作了題為“數位化的世界:人、社區與物理空間”(Datafication of the world: people, community and physical space)的學術報告。來自校內各院系的450餘名師生到場聆聽。

報告中,洪小文從海上航行的氣象預測講起,以一系列實例說明我們正處於一個被大量數據信息包圍的時代,我們可以通過大數據觀察人(如人臉識別、髮型設計、肢體行動追蹤等),可以通過大數據觀察社區(如藉助社交網路數據分析社區生活規律),可以通過大數據觀察整個物理空間(如城市計算、三維列印等)。總之,通過充分分析、利用無處不在的大數據信息,人們將不斷加深對世界的認識、理解和操控。

洪小文 洪小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