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上寨村

洛陽上寨村原名西陡溝寨,陡溝,顧名思義就是陡峭,地勢險要。在很久以前,西陡溝全長約6公里,向南與澗河交匯,溝深有十四五米,溝底部最寬處四五百米,溝內樹木參天,小河潺潺。到西陡溝的中段,溝忽然變寬,並且分了個叉,分叉處形成一個半島也叫坪,自北向南延伸約1公里,坪四周是20多米高的懸崖峭壁。因地勢險要,前人依勢在最寬處將兩頭挖斷,形成孤島,在南頭切斷處挖一個洞作為通道上到寨頂,在洞口安裝一個大門,就成了一個天然的寨子。

村莊介紹

寨子頂部寬約90米,長約500米,呈規則的長方形,中間挖成街道寬約8米,兩邊各挖窯洞20孔,窯深10米、寬2.5米,挖出的土方,用在寨子四周垛成寨牆,高約1.5米,作為防禦工事,因此,這個地方就叫做西陡溝寨。後來,由於西陡溝北高南低,因此位於溝西北邊的村子就叫“上寨村”。

今年66歲的上寨村村民李壽康介紹,1957年修邙山大渠時,修渠人在上寨村南用土方築起大壩,上邊是邙山大渠,下邊建成水庫,壩上可通車,後經多次加寬即成現在的310國道。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上寨村改為上寨大隊。1965年,由於居住的人口眾多,上寨大隊分為上寨、蔣溝、後李三個村。直到1984年,上寨大隊才恢復成“上寨村”。1991年,溝被填平。

歷史沿革

近日,我們隨李壽康來到上寨村,走到西陡溝的中段,周圍雖已蓋起了民房,溝也被填平,但是仍然感到地勢很高。

上寨村南面有一個大冢,占地15畝,高10米,經千百年風蝕,冢頂平面仍有2畝多。李壽康說,1973年村民平整土地時,曾在大冢南邊地里挖出石人、石馬等。1975年,我市考古人員對大冢進行發掘,第一道墓門被打開後,人們看到甬道兩側有白底飛天壁畫;至第二道石門,上面的青石已經壓斷,怕出危險,最終沒有打開,又回填起來加以保護,至今未動。該冢後被專家鑑定為北魏諸侯許攸的墓。

據史料記載,北魏諸侯許攸因建立北魏王朝有功,北魏道武帝要為他建行宮作為賞賜,但許攸卻看重西陡溝的地勢險要,就在溝西北邊即現在的上寨村建造墓冢。據墓誌記載,該墓冢的土取自陝西,因比重大,不易風化,因此一千多年來保存尚好。

民情風俗

民族團結 撤村改居

西陡溝寨經歷過太平盛世的繁榮,也經歷過戰亂的洗劫。清順治年間,官府鼓勵移民,一姓李的蒙古族後裔到這裡落戶,他原是成吉思汗麾下大將木華黎的後人,元朝滅亡後為躲避戰亂,隱其蒙古族人身份,按照先祖之意,從木從子,改姓李,意為木華黎子孫。

解放初期,村里李姓人口只有200多人,目前已發展到1000多人。如今上寨村的蒙古族後人,早已融入到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

2010年,上級政府在村南北魏大冢東側特批了5畝多地,將蒙古族後人的墳墓全部遷入此地,還修建了蒙古包,塑了木華黎像,圈了圍牆。每年陰曆三月三日,全村的人包括許多在外地的蒙古族後人,紛紛回來祭拜先祖。此外,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即木華黎的墓冢所在地)相關負責人也多次到上寨村來參加祭拜活動,村里也多次派人到烏審旗掃墓、祭拜。

如今,上寨村里民族團結,村民親如一家。去年下半年,上寨村撤村改居,改為上寨居委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