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姜堰

泰州姜堰

姜堰市位於江蘇省中部,南北分屬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挾江襟淮,東臨滄海,眾水來匯,奔涌旋流,又稱三水、羅塘。北宋年間,鹽商姜仁惠、姜諤父子率眾聚資,築堰抗洪,家園久治,功業永存,姜堰由此得名。東鄰海安縣、東台市,西接泰州市海陵、高港二區及江都市,南北分別與泰興市、興化市接壤。境內寧靖鹽高速公路縱貫南北,328國道、寧啟鐵路和在建中的江海高速橫穿東西,市鎮等級公路全部聯網;新老通揚運河、中乾河、姜溱河、東西薑黃河等骨幹航道縱橫交錯;從姜堰到南京、上海均不超過2.5小時車程。   全市土地面積921平方千米,人口80萬人。地勢低平,水網密布,水面總面積約占15%。1994年7月原泰縣撤縣設市,改稱姜堰市。全市設有姜堰鎮、溱潼鎮、顧高鎮、蔣垛鎮、大倫鎮、白米鎮、婁莊鎮、沈高鎮、俞垛鎮、興泰鎮、張甸鎮、梁徐鎮、橋頭鎮、淤溪鎮、華港鎮等15個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AAAA風景名勝區,36個居民委員會,262個行政村。   

自然地理

姜堰市地處亞熱帶北部,降水豐富,土地肥沃,素有“魚米之鄉”之稱。姜堰市地處江淮平原,姜堰市位於蘇中平原,她南接長江,北枕淮河,東近黃海,西臨京杭大運河,總面積1051平方公里。

姜堰水系發達,東有海水、南有江水,北有淮水,中乾河、姜溱河、東西薑黃河等骨幹航道縱橫交錯。

姜堰市屬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季風環流氣候影響顯著,四季分明,冬夏較長,春秋較短。常年平均氣溫14.5℃;年平均積溫5365.6℃;年平均降水量991.7毫米,年平均雨日117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2059小時;無霜期215天。作物生長季較長,日平均氣溫高於10℃的作物生長期平均為223天,高於15℃喜溫作物生長期172天。全年氣候溫暖,光照充足,雨水充沛,農業氣候條件優越。

姜堰市礦產資源主要有里下河地區的石油、天然氣、粘土以及溱湖風景區的地熱礦泉水等。

歷史沿革

姜堰屬泰州。崇禎《泰州志》載:“《禹貢》(泰州)淮海為揚州,言北據淮,東距海為揚州之域。周武王封泰伯於吳,其地屬吳。元王三年(前473)越滅吳而不能正江淮之地,遂屬楚……”這方寶地究竟經歷了多少人間滄桑,誰也說不清。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鎮北天目山發現了宋代和漢代墓葬,出土北宋政和鐵錢、兩漢陶器、鐵劍、銅鏡、五銖錢等。八十年代初和九十年代,地方文物工作者在天目山遺址進行考古調查,獲得鬲、豆、罐、箭鏃、網墜、銅削等。二十一世紀初年,發現的遺物有陶、銅、石、骨、蚌、牙等質料的人工器物,鹿、獐、犬、魚、鱉、蚌、鳥等類動物遺骨。考古證實,姜堰這塊寶地,至少在6800年左右我們的祖先即在此生息了。

對於“姜堰”這個名字從何而來,眾說不一。稱“三水”者有之,稱“羅塘”者亦有之。它究竟何時取名,乳名什麼,學名何稱,至今仍是姜堰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據《中國歷史地圖集》載:姜堰這個名號,最早出現在北宋泰州軍的境內。宋史卷八十八載:“泰州,上,海陵郡。本團練,乾德五年(967年)降為軍事。”“軍”的範圍有多大?西至海陵(泰州),東至如皋,北至臨澤(高郵),南至孤山(靖江),約有五六個縣的地方。在這本地圖集上標出的地名只有十五六個,姜堰就是其中一個。

民國六年(1917年)《姜堰鄉土志》載:“姜堰市者姜堰鎮之改稱也,古名三水,以江、淮、湖皆積於此故名之,其水由西來至灣子口,一向東,一向北,相觸迴旋為羅紋而成塘,故又名羅塘。”崇禎《泰州志》載:“姜堰,州治東四十五里天目山前,瀦運行水北至西溪通運鹽河以達上河。嘉祐二年(1057年)守王純臣移堰近南宋莊側,宣和二年(1120年)大水,移於羅塘港,近運河口。”又傳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間,泰州富商姜仁惠,置田產若干,在州治東天目山附近。當時,東有海水、南有江水,北有淮水,常為患。姜仁惠、姜鍔父子兩次出錢出力,先後兩次率領民眾築堰抗洪,最後遷堰(壩)至羅塘港,近運河口。上壩、下壩、大概即這個時候形成的。

姜堰,又名“三水”、“羅塘”也不是沒有根據的。《宣統泰州志》載:“羅塘港──州治東四十五里,今姜堰河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姜堰鎮南街,曾發現一塊石碑,上刻“羅塘古鎮”四個大字。立碑年代為道光十六年(1836年)。“三水”也好,“羅塘”也罷,最古老的名字還是“姜堰”。

“姜堰”這個水利建設的成功,是我們的祖先艱苦卓絕、與天地奮鬥的結果。當年一築壩,二遷壩址,這樣大的工程,姜氏父子出錢出力,百姓們自帶工具,自建工棚,但基本是以工代賑。他們出大力,流大汗,夏天不怕烈日當空,冬季不怕天寒地凍,就是這樣勒緊褲帶,一鍬一鍬地挖土,一車一車地推泥,終於壘起“姜堰”這塊豐碑。

百姓們為了紀念姜仁惠,姜鍔父子,不忘他們率領民眾築堰的功績,逐將大堤命名為“姜堰”。姜堰因此得名。

姜堰市春秋戰國時先後屬吳、越、楚,秦代屬東海郡,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縣,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海陵為吳陵,南唐元元年(937)年升為泰州。

民國初年廢州設縣,縣治泰州。1940年10月,泰縣抗日民主政權于海安建立。

1949年5月,泰縣人民政府駐姜堰鎮西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泰縣與縣級泰州市兩度分合,1962年1月復稱泰縣,縣治姜堰鎮。

1994年撤縣設市,改稱姜堰市。1996年隸屬新設立的地級泰州市。

行政區劃

姜堰市位於江蘇省中部,地跨長江三角洲和里下河平原。東鄰海安縣、東台市,西接泰州市海陵、高港二區及江都市,南北分別與泰興市、興化市接壤。

區號 0523

郵政編碼 225500

市人民政府駐姜堰鎮

2004年底轄3個街道、18個鎮。

蔣垛鎮 面積66.00平方千米,人口 52235人。

婁莊鎮 面積68.00平方千米,人口 50175人。

白米鎮 面積51.00平方千米,人口 46693人。

俞垛鎮 面積82.00平方千米,人口 50892人。

罡楊鎮 面積34.00平方千米,人口 21615人。

興泰鎮 面積37.00平方千米,人口 25621人。

大倫鎮 面積56.00平方千米,人口 43966人。

華港鎮 面積72.00平方千米,人口 42487人。

顧高鎮 面積37.00平方千米,人口 29748人。

大泗鎮 面積30.00平方千米,人口 30403人。

橋頭鎮 面積38.00平方千米,人口 25310人。

張甸鎮 面積89.80平方千米,人口 79105人。

沈高鎮 面積56.00平方千米,人口 37395人。

溱潼鎮 面積31.60平方千米,人口 30578人。

蘇陳鎮 面積58.84平方千米,人口 56266人。

梁徐鎮 面積59.70平方千米,人口 54561人。

淤溪鎮 面積78.00平方千米,人口 44307人。

姜堰鎮 面積78.31平方千米,人口169105人。

附:泰州市政府泰政發[2008]114號檔案:

姜堰市、海陵區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根據《省政府關於調整泰州市市區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蘇政復〔2009〕5號)精神,將姜堰市蘇陳鎮劃歸海陵區管轄;將姜堰市蘇陳鎮的西查、東查、唐寧、杏林、軍鋪、三舍、小馮甸等7個村劃歸姜堰市姜堰鎮管轄。

行政區劃調整後,海陵區行政區域面積266.46平方公里,人口48.34萬,轄3個鎮、9個街道;其中蘇陳鎮行政區域面積46.28平方公里,人口4.14萬,轄16個村和1個社區。姜堰市行政區域面積 987.12平方公里,人口85.53萬,轄17個鎮;其中姜堰鎮行政區域面積96.52平方公里,人口19.23萬,轄37個村、21個社區。

行政區劃調整涉及面廣,政策性強,望姜堰市、海陵區切實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周密部署,確保社會穩定。

二〇〇九年一月十二日

風土人情

會船,是姜堰里下河特有的民間風俗。《中華全國風俗志》、《泰縣風俗談》及民間流傳的《港口竹枝詞》均有記載,有“溱潼會船甲天下”之稱,被列為國家重點旅遊項目,是中國十大民俗風情節之一,專家稱讚為“民俗文化之大觀,水鄉風情之博覽”。

溱潼會船每年清明節第二天在姜堰溱湖舉行。通常分為篙船、划船、花船、貢船、拐婦船五種類型,千舟競發,百舸爭流,溱湖鬧春。賽船結束,會船節活動臨近尾場時,歡鬧的演戲、酒會、送頭篙三部曲又凸現高潮。會船節規模一年勝似一年,已蜚聲海內外。

傳 說

溱潼等地傳說,南宋年間,山東義民張榮、賈虎與金人轉戰溱潼時,大戰縮頭湖,迫使金兵逃奔楚州。義民傷亡亦多,溱潼百姓將其安葬,並於“清明”撐船來祭這些無主墳,逐漸演變成會船節。

溱潼鎮湖西莊則說:明朱元璋登基後想尋祖墳,軍師劉基出謀,可在清明第二天派人查訪,凡未留下燒化痕跡之無主墳中,必有皇上先人墳墓。皇帝即依法乘船來江淮一帶尋訪,並添夫加篙,加速船速。此事傳入民間,逐漸演變為清明第二天撐會船祭孤墳習俗。

又有傳說:明嘉靖間,倭寇入侵里下河神童關,各村青壯年組織船隊前往殺敵,每船數十人,各執一篙,爭先恐後,趕往戰場,以篙為武器殺敵。《港口竹枝詞》又說:“清初,下河多海匪。各處組織民團,守望相助,均以快船報告匪警或剿匪之用,迨後匪蹤消滅,而團體未散,即改為東嶽會戲。”港口每年農曆三月十八日舉行一次,快船改稱會船。

橋頭一帶傳說更為神奇:唐代某年大水,河中漂來一大神櫃,櫃中有一菩薩,村民們即抬著送往廟中供奉,只因神櫃巨大,無法進門。此時,一白鬍老人說:可將神櫃拆卸進門,能為一方消災降福。眾人依言,果將菩薩送進廟門。而此時白鬍老人卻騰空飛上水面,倏忽消逝。眾人視為神仙,即撐船追覓仙翁。這天正是二月十五日。此後,撐船覓仙,藉以健身祛病,相沿成習。洪林會船原訂正月十三日,後因故推遲至二月十三日。

會船在溱潼、興泰、俞垛、淤溪、葉甸、港口、罡揚、橋頭、蘇陳、洪林等鄉鎮盛行。而溱潼鎮因其地處里下河交通要衝、水面寬闊、經濟文化發達,會船節的規模最為盛大。極盛時,參賽會船多達500餘條,篙手上萬,觀眾逾10萬。

形 式

會船以篙為主,每船30個,人手一篙,篙尾扎紅布,篙手頭扎毛巾,青衣白褲,並裹白布綁腿,腰圍紅綢。洪林一帶有穿黑背心的。船上插青龍或彩旗,有的旗上標村名,亦有寫“敬香大吉”。站船頭的為頭篙,負責指揮,另有一敲鑼的,“揚鑼”傳達號令,現時更有以口哨代鑼的。另一種是划船,每船9名女劃手,人手一槳,槳柄扎紅布,中年婦女白衣藍褲,頭頂粉紅毛巾,腰系紅綢。姑娘則上紅下藍,戴紅花、扎紅腰帶,打紅綁腿,“揚鑼”的披紅披風。民國29年又增設花船、供船,多以兩船相併,船上搭台,張燈結彩,懸掛橫幅楹聯,並有樂隊演唱或僧人誦經。一作表演節目供人娛樂,一作供奉菩薩或祭祀亡人,祈求消災降福,均不參賽。更有一種“拐婦船”,由三隻小片兒船組成,在會船之間東躲西藏,扮演一對老夫妻追私奔的女兒,並有一官老爺坐堂調解,滑稽逗趣。

會船節前10天要做選船、試水、鋪船三項準備。選用既新又輕的船,有的人還自願買新船供選,以爭榮耀。撐篙都是精選,若試水時損壞,可向竹廠無償調換。有會船的村子即豎旗桿,桿上插青苗或旗幡。試水,即操練,多為18歲以上青壯年,自告奮勇,每天下午四時上船練體力、習動作,以整齊一致,行船快速。在此期間,篙手們有足夠體力參賽。凡參賽篙手皆自願報名,連續參賽3年,若中途退出,即為不祥。臨近清明時,即洗刷船隻,在船上鋪稻草、擱跳板,保證篙手站立平穩。花船、供船也同時搭台及排練。所有費用,均由各人自願出資。會船節前一天,家家裹粽子、制糕點。港口、葉甸、洪林等地水手,還要在賽前下活水河洗澡淨身,以免褻瀆神靈。橋頭會船費用,在村莊公有荒草田裡支出。

賽 事

節日凌晨,會船祭掃完畢,隨鑼聲駛進賽區。此時,趕集的人從四面八方湧來,兩岸人聲鼎沸,鑼鼓音樂聲、鞭炮聲、攤販叫賣聲響成一片。河面上,插著各式彩旗的會船、花船、貢船雲集,鼓樂聲鳴,載歌載舞,一片歡騰。

響午,隨著“當!當!”兩聲鑼響,篙手們齊聲大喊:“下!下!”揚篙如長矛列陣,下篙如巨蟒入水。會船立即從水面騰起,隨著節奏越來越緊的鑼聲飛駛向前,划船亦隨女將們手起手落,前俯後仰,如海燕飛掠水面。有《港口竹枝詞》為證:“專練會船架竹篙,一聲鑼鼓滾銀濤,各爭勝負分前後,不亞金焦訓水操。”只聽“當,當,當、當!”一陣鑼響,獲得優勝的會船,發出停篙的號令!

當晚,各船的篙手們舉行會餐,縱談賽事歡樂。餐後,篙手還得帶一碗飯回去讓家人吃上幾口,以示吉祥如意。會船的頭篙,則作為吉祥物,敲鑼打鼓送給婚後未育的好友,祝願其早生貴子,接受頭篙人家要鳴放鞭炮迎接,得子後不僅要宴請篙手致謝,還得買篙還願。有些村莊放焰火、搭台演戲祈天謝神,以求國泰民安,五穀豐登。

演戲、酒會、送頭篙

演戲:按慣例,賽船前,各大村莊的頭面人物,早就張羅著在露天搭台唱戲謝神的事了。揚劇、淮劇、京劇、雜技……各莊花錢請戲班子,在賽船結束的當晚開演。也有不請戲班子的,則由本庄的文娛愛好者組織起來載歌載舞,或請電影隊放電影的。一個莊子,這天晚上要是沒有演出活動,莊上人就會覺得不痛快,不盡興。

酒會:賽船結束的當晚,篙手們毫無例外地要舉行一場熱烈的酒會。各船高手歡聚豪飲,大夥話題再多,也要轉到一點上來:“今年的頭篙送給誰?”圍繞這個題目,七嘴八舌把“頭篙”的得主定下來。至於酒會的費用,早有習俗,公吃公攤,概由參加者負擔。

送頭篙:習俗以送頭篙預祝人家生兒子。這對於個別久婚不孕夫婦或新婚夫婦頗有有活力,誰能夠得到高手們的青睞,成為頭篙的得主,那真是一件喜事。酒會上,頭篙的得主一選定,馬上就會有熱心人向這一家通報喜訊。這一家便立即做好迎接的準備,全家上下,滿懷喜悅的心情,恭候篙手們的光臨。頭篙一進門,燈燭輝煌,鞭炮齊鳴,主人向篙手們奉上糖果、香茶,一一致謝。送篙者滿口都是“祝願早生貴子”的話。得主不斷許諾:“到時候一定請各位吃喜酒。”要是頭篙的得主這一年碰巧真生了“貴子”,那可就熱鬧了。首先要為一船的篙手每人添一根新篙子,富裕者還自動置辦酒菜,宴請全體高手。可以想見,一條會船有一根頭篙,一個莊上,多少會船,多少頭篙,牽動著多少處歡樂的人群。溱潼一帶,村村社社的鄉親們,年復一年,就是以這樣那樣的健康的風俗導演出一幕幕尋求歡樂的戲,使歡樂的氣氛籠罩著水鄉。

基礎設施

姜堰圍繞“擴張城市規模,拉開建設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對外形象,美化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品位”的發展思路,城市建設步入“大投入、大發展、大跨越”軌道。如今,姜堰城區建成區已擴展到17.41平方公里,建成區常住人口已增加到18.6萬人。

姜堰城市規劃總面積17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規劃用地面積59平方公里,城市規劃建設用地32平方公里。市區道路規劃主要採用“方格網”式布局,主幹道呈“七橫七縱”。規劃道路總面積428.18公頃,人均道路面積14.04平方米。自1994年姜堰設市以來,姜堰市城市道路建設緊緊圍繞“七橫七縱”的總體規劃布局,先後實施完成了市區羅塘路、通陽路、站前路、人民路、振興路等14條主幹道建設,完成道路建設總長76公里。建成後的人民路雍容優雅、通揚路寬廣平坦、三水大道綠蔭成片。

近十年來,姜堰市舊城改造累計拆遷房屋103.91萬平方米,先後投入15億元,新建規模住宅小區8個、組團74個,房地產開發總面積180萬平方米。此外,姜堰市還圍繞城市亮化工程,先後投入近2000萬元,對城市所有路橋、小區、街道的亮化設施進行了更換,完成道路兩側桿燈、地燈、射燈9964盞,沿河兩側護欄彩管燈2萬多米,姜堰也由此贏得了“不夜城”的美稱。

姜堰市還圍繞城市綠化工程,累計投入1億多元,建成綠地面積79.9萬平方米,姜堰城區人均綠地占有率已從10年前的2.7平方米增加到現在的5平方米。

姜堰市委、市政府重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幹線公路“三縱三橫”、縣鄉公路聯網暢通,鐵路建設實現了零的突破,航道港站快速發展,形成了覆蓋全市、公路、鐵路、水路並駕齊驅的全方位、多功能的現代化交通網路。全市公路通車裡程從10年前的264公里增加至1085公里。其中國道30.4公里,省道45.2公里,縣到102.3公里,鄉道94.6公里,村道812.6公里。全市擁有營運車輛5167輛,營運船舶1804艘60多萬噸,交通運輸量逐年顯著增長。

全年完成交通運輸業增加值5.45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3%。全市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運量1889萬噸,貨物周轉量136234萬噸公里,各種運輸方式完成客運量679萬人;旅客周轉量34561萬人公里。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收入17396萬元。其中:郵政業務收入4662萬元;電信業務收入12734萬元。公用通信能力進一步提高。年末局用交換機容量31.4萬門。其中:市內電話9.9萬門,農村電話21.5萬門。年末城鄉電話用戶26.85萬戶。其中:住宅電話用戶24.99萬戶,分別比上年末增長。全市電話普及率44部/百人。寬頻網用戶年末已達5170戶,比上年增加3296戶。

全年完成供電量7.62億千瓦小時,同比增長13.46%。實現安全運行3個百日無事故,累計安全運行1638天無事故。年內投資6000萬元建成35千伏興泰變電站、揚動變電站、紅旗農場變電站、110千伏淤溪變電所,擴建110千伏泰宇變電所2號主變壓器、35千伏梁徐變電站2號主變壓器。投資5500萬元改造了城鄉電網。2002年11月,市供電公司被國家電力總公司命名為“國電公司一流縣供電企業”。

經濟總覽

2005年是“十五”的最後一年,一年來,全市上下緊緊圍繞“翻番、小康”目標,認真執行市委九屆十次、十一次全會決策部署,較好地完成了市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

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快。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4.4億元,可比增長15.3%,三次產業比例12.2:56:31.8,產業結構更趨合理。實現財政總收入14.52億元,同比增長30.9%;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5.89億元,同比增長36.2%。農業基礎地位得到鞏固。實現農業增加值16.4億元,可比增長5.6%。訂單農業、特色農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良種、水稻直補、農機三項補貼及時足額到位。農產品質量和基地建設成果顯著,新增無公害農產品7個、AA級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各11個,新創國家級“放心糧油”品牌4個,建成省級生態農業市。新增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0個。新植樹木492萬株,綠化造林4.07萬畝。

工業主導地位更加突出。全部工業實現現價產值316億元,提前實現翻番目標,實現納稅銷售158.4億元,同比增長27%;列統工業實現現價產值192.4億元,利稅總額16.4億元,利潤總額9.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0.7%、45.8%、56.8%。“2211”工程進展順利,曙光集團產銷過10億元,化肥公司、雙登公司利稅過億元,新增億元企業16家。新品開發和品牌建設力度加大,開發泰州市級以上新產品45項,其中年新增銷售3000萬元以上的16個;新創省名牌產品3個,省著名商標4個,滙豐羊絨、微特利電機成為全國免檢產品。企業資本運作取得突破,雙登集團在海外上市,揚動公司、曙光集團股權轉讓成功。服務業蓬勃發展。實現服務業增加值42.8億元,可比增長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億元,同比增長15.5%。

城區商貿日趨繁榮,以步行街為核心的中心商貿區、以華東五金城為代表的專業市場板塊初見雛形。旅遊資源開發成效明顯,溱湖風景區被命名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國家濕地公園,溱潼鎮被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河橫村通過全國首批農業旅遊示範點驗收,溱潼會船節、“溱湖八鮮”美食節產生良好社會效應,全市接待國內外遊客6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8000萬元。房地產業快速發展,新開發商品房37.6萬平方米。郵電通訊、金融保險業穩步提升,業務量比上年分別增長5%、9.3%、28.5%、17.5%。大力組織財稅收入,確保公共財政和重點支出需要。農村服務業“五個一”工程有效推進。建築業水平整體提升。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31億元,同比增長28%。正太集團晉升特級資質,躋身全國大型企業集團500強行列,總承包的武漢怡景花園榮獲建築工程質量最高獎魯班獎,3家公司晉升一級資質。外經外貿繼續擴大。自營出口、外經營業額分別達1.6億美元、3030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50.8%、29.3%;新增自營出口企業29家,新派出國勞務460人。

有效投入持續加大,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88.3億元,同比增長47.3%,149個市級重大項目開工率達87%。完成技改投入財務數45億元,同比增長47%,實施計畫投入3000萬元以上項目55個,竣工18個,億元項目6個,竣工3個。信貸投放力度加大,全年新增貸款11億元,中小企業擔保公司累計擔保貸款3.3億元,與開行合作進展順利。招商引資勢頭良好。外資引進成績突出,實現協定外資1.7億美元,同比增長71.8%,新批總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重大項目7個;實際利用外資8700萬美元,同比增長64.6%。民營經濟發展迅速,引進民資41.2億元,同比增長35.9%;新增私營企業806家,新增個體工商戶5659戶,新增註冊資本22.9億元;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9.7%。園區建設步伐加快,經濟開發區被命名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生產基地,全年實現基礎設施投入1.8億元,實施羅塘西路及三個主題園區的10條區問道路建設,40個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開工建設;鎮工業集中區建成標準廠房88萬平方米,新增進區企業253家,全年實現投入23億元。城區建設順利推進。人民北路、振興北路、陳莊路、殷唐路建成通車,姜官路北段基本建成。麋鹿廣場、建設大廈、亞方大廈等10處節點工程相繼開工,太平路1號地段、醬醋廠地段、西大街南側地段基本完成舊城改造,北大街東側地段拆遷接近尾聲。中乾河兩側、陳莊路濱河綠化以及4個街頭遊園建成開放,城區新增綠化面積32萬平方米。完成鹿鳴河中段、東方河、湯河東段、磚橋河等城區河道整治工程。王家舍、南苑新村、康華一村等14個小區實施改造。建成污水處理廠。新建糧食倉儲物流中心。村鎮建設步伐加快。大力實施“四個一”工程,村鎮面貌發生顯著變化,溱潼鎮通過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驗收。全市鎮村布局規劃編制完成,村莊建設規劃編制工作全面展開。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溱湖大道開工建設,拓寬改造老鹽靖公路沈高段,完成沈馬公路西段路基工程,建成通鎮二級公路項目4個56.8公里、通村公路項目104個339.2公里,拆建危橋114座。農田水利設施條件繼續改善,疏浚、整治市鎮兩級河道70條,加固圩堤險工患段25公里,新改建圩口閘43座,新增排澇動力31個流量;改造中低產田2.2萬畝。通信、電力進一步擴容,淨增交換機容量2000門;完成22OKV陸莊變、11OKV中乾河變及太宇變改造。

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果。全年實施科技計畫項目54項,其中省級以上計畫項目36項;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40.6億元,新認定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2家、高新技術產品13個,申請專利346件。雙登公司、蘇中公司各有一個新品被列為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扶持項目,飛船公司省金屬材料精密成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通過驗收,罡陽公司被命名為省級技術中心。市創業中心被命名為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1.2萬平方米標準廠房投入使用。紮實抓好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工作,建成終端站點360個。該市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通過省科普示範市驗收,第三次被評為全省人才工作先進單位。教育事業再上新台階。中考、高考優秀率在泰州市繼續保持領先,高考萬人本科達線率再創歷史新高。學校布局調整步伐加快,撤併中國小校16所、辦學點14個。“六有”、“校校通”工程順利完成,爭創省規範教育收費示範市通過驗收。幼兒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市職教中心通過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驗收,市二職中通過省職教中心驗收,張甸中學創成三星級普通高中。該市被評為省教育工作先進市。文化體育衛生廣電獲得新發展。舉辦了姜堰市首屆民眾文化藝術節,組織專題文藝活動26場,高二適紀念館館藏進一步豐富,“溱潼會船”被列為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項目。民眾體育工作蓬勃開展,被表彰為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市女子足球隊第六次蟬聯省賽桂冠。市人民醫院急診急救中心、中醫院門診大樓施工建設,醫療衛生改革有效推進,新增自來水受益人口2.19萬,對全市58家農村水廠進行專項整治,完成改廁1萬多座。黨政數據網正式投入使用,新增有線廣播電視用戶1.5萬戶,入戶率達72.2%,通過省有線電視先進市驗收。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得到新加強。農村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全面實施,人口出生率繼續穩定在較低水平,通過省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示範市驗收。進一步加強國土資源管理,開發復墾整理土地2萬畝,淨增耕地面積2600畝,招拍掛出讓土地面積62.1公頃。更加重視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禁止新上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深入開展企業違法排污整治,國家環境監察試點工作通過省級驗收,環境質量綜合指數達到85.6。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4416元,同比增長14%,農民人均純收入4965元,同比增長11.7%。新增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2.2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55%,淨增就業6286人。社會保險促進年活動成效顯著,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分別新增參保人員8136人、21402人。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穩步推進。及時調整城鎮低保標準。繼續開展市級機關部門和黨員幹部掛鈎幫扶通南地區經濟薄弱鎮和困難家庭活動,創新幫扶形式,取得明顯成效。外事、對台、統計、氣象、地震、民族宗教、殘疾人事業、婦女兒童和未成年人保護、老區促進及關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成績。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深入推進,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精神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舉全市之力,創成省級文明城市,全民素質、市容市貌全面躍上新的台階。婁莊鎮、新華書店被表彰為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單位,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工作不斷深化。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取得新成效,省級雙擁模範城“二連冠”創建通過驗收。民主法制建設繼續加強。及時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工作,向市政協通報情況,自覺接受監督,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辦理工作滿意和基本滿意率100%。加強與工會、共青團和婦聯等民眾團體的聯繫,廣泛聽取各方面對政府工作的意見。完成村委會換屆工作,一批“雙帶雙強”型能人被充實到農村基層領導崗位。繼續實施依法治市規劃,“四五”普法通過驗收。規範“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完成二輪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補發。社會秩序保持穩定。深入開展平安姜堰創建活動,全市刑事案件發生率同比下降,社區矯正工作全面啟動,該市再次被評為省社會治安安全市。安全生產監管和責任進一步落實。堅持領導幹部下訪制度,及時化解各類社會矛盾。政府自身建設繼續加強。認真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依法行政水平進一步提高。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市行政服務中心在全省率先通過IS09001質量認證,行政效能進一步提升。繼續開展糾風治亂和中介機構清理整頓,市場秩序監管和專項執法監察得到強化,經濟發展軟環境進一步改善。加快信用體系建設,打造誠信姜堰。積極推進公務管理改革,嚴格審計監督,行政運行成本有效降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