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注意極限效應
在普通心理學中,人們把由於注意極限的因素而發生錯誤的現象,稱之為注意極限效應。
這種現象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只是我們不在意而已。但這種現象被壞人運用後,我們許多貪小之人可就大呼上當受騙。這裡僅舉一隻《都市快報》 2002 年 11 月 25 日報導的真實故事。有位姓唐的小姐在杭州市文一路一家小店上班。下午 2 點左右,進來了兩個男子,看上去年紀都在 40 歲上下。“我們在做有關人的心理素質的研究,想請你們參與一個街頭數字測試,測試的結果會記錄到電腦里作為統計數據。”唐小姐店裡的姐妹都十分好奇。其中一個男的拿出一張印好的“測試規則”遞過來,解釋測試的方法。方法很簡單,就是從 100 開始依次往上寫數字,看寫到多少會寫錯。測試分成幾個級別,最低一級是寫到了 500 。“如果順利通過測試,沒有寫錯,是有獎金的。”另一個男的神秘兮兮地說:獎金的多少根據所選擇的測試級別而定。寫到 500 都沒寫錯的,就可以得到 100 塊錢。最高一級的獎金是 1800 元,但必須從 100 寫到 2000 。不過假如出錯的話,就得付給我們相應級別的測試費,測試費根據級別也不一樣。“我當時就想,他們會不會是騙子?但還是覺得這種測試比較簡單,決定試一試。” 第一個玩的是唐小姐,她這樣說,便選了 100 — 600 這一檔,沒想到只寫到“ 159 ”時,筆落在紙上就寫成了“ 519 ”,不得不付給他們 60 塊錢的“測試費”。她的姐妹第二個來試,選了最低一檔,損失也最小,賠了 10 塊錢。邊上圍觀的人都還是不信邪,但是一圍下來,成績最好的一個也只寫到 555 ,沒有一個拿到所謂的獎金。可見,注意極限效應的威力了吧!
注意極限效應的產生原因
那么,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強烈的注意極限效應呢?根據研究,一般認為,有如下幾個原因:
一是由注意的穩定性特徵所決定的。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人在感知某種事物時,注意很難長時間地保持固定不變,它存在著一個注意的起伏現象。因此極易寫錯數字。此外,注意的穩定性與一個人的興趣、緊張、期待以及活動的性質等都有密切的關係。一般來說,有興趣的、期待適當的、緊張程度適中的、活動內容不枯燥單調的,注意的穩定性就長,反之,就短。從上例來看,單純地寫數字是一件極其乏味枯燥的事情,人們往往會麻痹大意,有輕敵思想,同時這樣的事情也都會感到索然無味,產生心理疲勞現象,但為了實現獲得高額獎金的期待,又會提起精神拚命地寫,因此,極易急中寫錯。實踐證明也是如此。可見,長期單調的刺激作用,極易引起注意分散,從而導致寫錯數字,發生注意極限效應。
二是由於受到無關刺激的干擾而發生注意極限效應。在寫數字時,周圍的其他人或這幾個神秘兮兮的男子的干擾,使寫數字的人產生注意分散,集中不起精神來,因而產生注意極限效應。
三是群體的干擾效應。社會心理學家達施爾指出,有觀眾在場時,簡單的乘法運算也會出現許多差錯。上述例子也是如此,如果沒有這些小姐妹在場,也沒有這四個男子在“搗亂”,那么,唐小姐的成績可能還會好一些。
四是周圍人的暗示效應,周圍有人暗示,包括語言、動作等多種暗示,都極易導致寫錯。比如說邊上有人說了句“獎金 316 元”,正處在高度緊張的寫數時,寫數人就可能會莫名其妙地跟著寫出 316 這個數字來。
在學校里發生這種注意極限效應還要多,這是因為學生的注意力發展還不完全,注意穩定性較差,中小學生一般在 25 分左右,而且極易受周圍因素干擾,自我調控能力較差。因此,學校教師要重視這一現象,盡力避免注意極限效應的發生。
首先,學校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注意極限。在學生面前講話、談心、批評等時,儘量不要超過學生的注意極限。如果非要超過不可,就必須運用新異的方式、震懾的方式、運動變化的方式等進行,這樣可以相對地延長他們的注意極限,否則,講了也是白講,因為它產生了注意極限效應。
其次,學校教師還要把這一原理套用於教學之中。可以把課程改為微型課程,現在許多學校都有 20 — 30 分鐘的微型課,其中原因之一便是為了克服注意的極限效應。同時在上課時絕不能一言堂、滿堂灌,以避免該效應的產生,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第三,學校教師要科學地克服注意極限效應。年齡不同的學生,其注意極限是不同的,活動內容不同的學生,其注意極限也是不同的,不同個性的學生,其注意極限也是有差異的。因此,在實際教學與導學育人工作中,要靈活而科學地避免這一效應的消極作用,不能搞一刀切,否則,教學與導學育人工作效率也不會是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