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須5對,最長口須後伸到達或稍超過眼後緣。無眼下刺。鱗小,埋於皮下。尾柄上皮褶棱低,與尾鰭相連。尾柄長大於尾柄高。尾鰭圓形。肛門靠近臀鰭。
泥鰍體較小而細長,前端呈亞圓筒形!腹部圓,後端側扁。體高與體長之比為 1.7:8。
泥鰍頭部較尖,吻部向前突出,傾斜角度大,吻長小於眼後頭長。口小,亞下位,呈馬蹄形。唇軟,有細皺紋和小突起。眼小,覆蓋皮膜,上側位視覺不發達。鰓裂止於胸鰭基部。
泥鰍的體表黏液豐富。體背及體側2/3以上部位呈灰黑色,布有黑色斑點,體側下半部灰白色或淺黃色。棲息在不同環境中的泥鰍體色略有不同。
泥鰍背鰭無硬刺,不分支鰭條為3根,分支鰭條為8根,共11根。背鰭與腹鰭相對,但起點在腹鰭之前,約在前鰓蓋骨的後緣和尾鰭基部的中點。胸鰭距腹鰭較遠,腹鰭短小,起點位於背鰭基部中後方,腹鰭不達臀鰭。尾鰭呈圓形。胸鰭、腹鰭和臀鰭為灰白色,尾鰭和背鰭具有黑色小斑點,尾鰭基部上方有顯著的黑色斑點。
品種
青鰍
一般稱泥鰍。體為長圓柱形,尾部側扁,口下位,呈馬蹄形。口須5對,上頜3對,較大,下頜2對,一大一小。尾鰭圓形,鱗片細小,埋於皮下。體背及背側灰黑色,並有黑色小斑點。體側下半部白色或淺黃色,尾柄基部上方有一黑色大斑。體表粘液較多,頭部尖,吻部向前突出,眼和口較小。
大鱗副泥鰍
分布於長江中下游及其附屬水體。體形酷似泥鰍。須5對。眼被皮膜覆蓋。無眼下刺。鱗片大,埋於皮下。尾柄處皮褶棱發達,與尾鰭相連。尾柄長與高約相等。尾鰭圓形。肛門近臀鰭起點。
中華沙鰍
分布於長江中、上游。又稱鋼鰍。吻長而尖。須3對。頤下具1對鈕狀突起。眼下刺分叉,末端超過眼後緣。頰部無鱗。肛門靠近臀鰭起點。尾柄較低。棲居於砂石底河段的緩水區,常在底層活動。
目前國內也有很多觀賞用泥鰍,體態和一般泥鰍一樣,只是顏色更為艷麗,適合用於家庭飼養及觀賞。
生活習性
小型底層魚類。生活在淤泥底的靜止或緩流水體內,適應性較強,可在含腐殖質很豐富的環境內生活。當水缺氧時,可進行腸呼吸,而在水體乾涸後,又可鑽入泥中潛伏。發各類小型動物為食。為批產卵,繁殖期主要5~6月。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孵化。最大個體可長達300毫米,肉質優良,為出口水產品之一。
泥鰍喜歡棲息於靜水的底層,常出沒於湖泊、池塘、溝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層,對環境適應力強。生活水溫 10~30℃,最適水溫為 25~27℃,故應屬溫水魚類。當水溫升高至 30℃時,泥鰍即潛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溫下降到 5℃以下時,即鑽入泥中 20~30cm深處越冬。
泥鰍不僅能用鰓和皮膚呼吸,還具有特殊的腸呼吸功能;當天氣悶熱或池底淤泥、腐植質等物質腐爛,引起嚴重缺氧時,泥鰍也能躍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氣,而由腸壁輔助呼吸,當它轉頭緩緩下潛時,廢氣則由肛門排出。每逢此時,整個水體中的泥鰍都上升至水面吸氣,此起彼伏,故西歐人對它有“氣候魚”之稱。冬季寒冷,水體乾涸,泥鰍便鑽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膚不致乾燥,並全靠腸呼吸維持生命。待翌年水漲,又出外活動。
由於泥鰍忍耐低溶氧的能力遠遠高於一般魚類,故離水後存活時間較長。在乾燥的桶里,全長4~5厘米的泥鰍幼魚能存活1小時,而全長12厘米的成魚可存活6小時,並且將它們放回水中仍能活動正常。泥鰍多在晚上出來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蟲、甲殼動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類等,有時亦攝取水底腐植質或泥渣。泥鰍2冬齡即發育成熟,每年4月開始繁殖(水溫18℃),產卵在水深不足30厘米的淺水草叢中,產出的卵粒粘附在水草或被水淹沒的旱草上面。孵出的仔魚,常分散生活,並不結成群體。
分布範圍
在中國除青藏高原除西藏林芝地區外,全國各地河川、溝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庫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分布,尤其在長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極廣,在中國的西部(由東往西流向,全國就只有兩條這樣的河流)的伊犁河裡的種群也在不斷的擴大,該條河流與哈薩克斯坦名湖巴爾喀什湖相同。在贛江的支流袁河流域,江西萍鄉等地,泥鰍的人工養殖隨著市場的需求量不斷增加,養殖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全國也都大體呈現這種趨勢。泥鰍群體數量大,是一種小型淡水經濟魚類。
養殖技術
養殖條件
泥鰍為多次性產卵魚類。在自然條件下,4月上旬開始繁殖,5~6 月是產卵盛期,一直延續到9月還可產卵。繁殖的水溫為18~30 ℃ ,最適水溫為22~28 ℃。
雌鰍性成熟較雄鰍遲,體長5厘米時,雌鰍體內有一對卵巢,體長8厘米時,2個卵巢癒合在一起,成為1個卵巢,並由前端向後端延伸,這時整個卵巢發育開始成熟。
雌鰍懷卵量因個體大小不同而有很大差異。最小性成熟個體體長8厘米,懷卵量約2000粒左右,10厘米的懷卵量為7000~10000粒,體長12厘米的懷卵量12000~14000粒,體長15厘米的懷卵量為15000~18000粒,體長20 厘米懷卵量為 24000粒左右。懷卵量最多的可以超過 6.5 萬粒。卵圓形,卵徑0.8~1.0毫米左右,吸水後膨脹到1.3~1.5 毫米,卵黃色,為半黏性,黏附力不強。由於卵在卵巢內成熟度不一致,每次排卵量約為懷卵數的50%~60%。
雄鰍最小性成熟個體體長在6厘米以上,性成熟較雌鰍早,雄鰍精巢一對,位於腹腔兩側,呈帶狀且不對稱,右側的精巢比左側的長而狹窄,重量也輕一些,當雄鰍體長為9~11厘米時,精巢內的精子約有億個。泥鰍產卵喜在雨後晴天的早晨,產卵前,雌鰍在前面遊動.數尾雄鰍在其後緊追不捨,發情時,雌雄鰍多活動在水表面和魚巢周圍,當發情達到高潮時,雌雄鰍的頭部和軀體互相摩擦並相繼游出水面。雄鰍追逐糾纏雌鰍,並捲曲於雌鰍腹部,以刺激雌鰍產卵,同時雄鰍也排出精子,進行體外受精,這種動作因個體大小不同而次數也不相等,個體大的可在10次以上,受精卵先黏附在水草或其他附著物上,隨著水的波動,極易從附著物上脫落沉到水底。
池塘養殖
池塘養鰍,一般選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池深7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底鋪15~20厘米厚的肥泥,池的面積可大可小,以2~3畝為好。池塘應排灌方便,進出水口均用鐵絲網防逃。放養前應進行清塘消毒,其方法和用量與魚苗池相同。如無生石灰,也可用漂白粉消毒,每畝用量4~5千克。有條件的話,可在池中央和排水口附近設定集魚坑,便於日後捕撈。泥鰍苗入池前,也應施肥以促使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待施肥後2~5天,鰍種即可下塘。每畝放養30~50公斤,有豐富水源條件的可增加放養量。要根據池塘水質情況,經常投施一些有機和無機肥料,以培肥水質。另外,每日還要投餵一定數量的人工餌料。投餵的餌料種類有蠅蛆、魚粉、豬血粉、蠶蛹粉、米糠、麥麩、菜餅等。投餵量可根據不同季節而不同。5~6月為鰍體重的4%~5%;7~8月為8%~10%;9~10月為5%~6%。池塘內要搭設餌料台,餌料要投到食台上,每池可根據大小設3~4個餌料台。投餌前應檢查吃食情況,如發現未吃完,應減少其投量。一般以投餌後2~4小時吃完為度,還要每隔3~5天清洗一次餌料台,以防疾病發生。池塘要經常注入新水,以保持良好的水質環境。池水宜保持中性或弱酸性(pH值為6.5~7.2),並每隔一定時間(15~30天)用1~2ppm的漂白粉消毒一下,以達到滅菌防病目的。
1,鰍种放養
每畝投放規格整齊、體表光滑、無病無畸形、300尾/公斤的泥鰍苗種280~300公斤,放養前用3%~4%的食鹽水,在水溫10~15℃時,浸泡消毒15~25分鐘。
2,水質管理
池水水色以黃綠色為宜,透明度20~25厘米,酸鹼度為中性或弱酸性,溶解氧2毫克/升以上,並適時用田螺、微生物製劑改良水體。
3,飼料投餵
要求配合飼料蛋白質含量在30%左右,粒徑2.3毫米以內,水溫15℃時,投餵量為在池泥鰍總體重的2%,水溫20~28℃時,投餵量為在池泥鰍總體重的3%~4%。每天投餵3次,投餵飼料時遵循“四定”投餵原則。
4,日常管理
每天早、中、晚3次巡塘檢查,觀察水質變化以及泥鰍的攝食、活動情況,並做好防逃工作。
5,疾病預防
每公斤飼料添加三黃粉5克、維生素C 2克,拌勻投餵,每月1次,每次連餵5天,並定期使用微生物製劑改良水質。預防泥鰍氣泡病時,做好對池中各種氣體飽和度的檢測,保證飼料供應充足,減少泥鰍吞食氣泡的機會。若泥鰍已經發生了氣泡病,可用5毫克/升的食鹽水全池潑灑,並排出一部分老水,添加新水。另外,每立方米水體用0.7克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5:2)溶水全池潑灑防治車輪蟲病和舌杯蟲病。
池塘混養
即和其它魚類混養。如和鰱魚、鱅魚、鯉魚、草魚、鯿魚等混養。該種養殖方式其選塘、清塘,消毒、放養等和池塘養殖相同。混養的優點是:不需專門給泥鰍投餵較多餌料,只需給其它魚類投餌。而魚類吃不完的餌料和排出的糞便即為泥鰍的食物來源。故這種養殖方式效益高,水面利用價值大,值得大力推廣。
稻田養殖
中國南方稻區廣闊,利用稻田養鰍,既節約水面,又能獲得糧食,經濟效益顯著,是高效農業良好的種養模式。
⒈稻田選擇
養殖泥鰍的稻田以弱酸性、少泥沙,保水性好,降雨時不溢水的稻田為佳。稻田四周要高築田埂.進排水口要設二道網,以防泥鰍逃逸。同時在田中或四角挖些集魚坑,便於日後捕撈。
⒉放養與管理
於早稻或中稻插秧活蔸後放入苗種。一般每畝放養4~5萬尾。放鰍前,也要追施有機肥料,以培養水中浮遊動植物。為了獲得泥鰍高產,應每口或隔日投餵一定的人工餌料。其餌料種類可以農副產品為主,搭配少量魚粉、蠶蛹粉即可。後期可在集魚坑多投餵一些餌料,利於集中捕撈。在飼養期間,要經常檢查防逃設施,以防逃跑。養鰍稻田要儘量少施農藥或不施。即使萬一需要使用,也應分批下藥,且噴頭朝上,不要把藥液噴到水面。另外,也不要使用除草劑。雙季晚稻栽種時,最好採用免耕法,可避免機械損傷泥鰍。
坑塘養殖
這種養殖方式是利用房前屋後的小型肥水坑塘養鰍。坑塘面積可大可小。十幾平方米到四五十平方米均可。一般常規魚類在這種坑塘中會因有機質過多、溶氧不足而導致缺氧死亡。泥鰍因具有特殊的呼吸器官而在這種坑塘中生長良好。坑塘養鰍,每平方米可放養120尾左右,其管理方法亦與池塘養殖相同.一般只需投點豬、雞糞一類的有機肥料和農家的殘存剩品,如米糠、菜餅等,即可獲得較高產量。
庭院養殖
江蘇省濱海縣部分農戶利用房前屋後的廢棄池塘、低洼地等進行修正、改建,發展庭院養鰍,實踐證明,它具有方法簡單、飼料來源廣、養殖成本低、飼養管理方便等優點,是農民發展家庭副業、致富奔小康的一條好門路,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筆者現將庭院養殖泥鰍技術要點總結如下:
鰍池建設
鰍池宜選擇在地勢較為平坦、通風向陽、進水和排水都比較方便、便於管理的地方,形狀可多種多樣,一般來說以長方形、東西走向較好。鰍池面積因養殖方式及養殖水平不同而異,一般來說,庭院養殖使用的鰍池面積為50~80平方米,池深1~1.5m。鰍池可用磚、石等材料砌成,壁頂設壓口,壓口向池內延伸出5~6cm。池底中央設有排水口,水管直徑1.5cm左右,同時在池邊設有溢水口1個,以便控制水位。出水口與溢水口套用鐵絲網罩住,以防逃苗。鰍池內可種植一些水草,如水花生、水葫蘆等,以改善水環境,降低水溫,另外,還可在鰍池周圍種植一些葡萄或絲瓜等攀援植物,夏季可以為泥鰍提供遮陽納涼的場所。
苗种放養
鰍种放養前7~10天,用生石灰0.2kg/平方米徹底清塘;5~7天后,蓄水10~20cm,施用10~15kg/畝的有機肥與無機肥混合物培育水體中的基礎餌料生物。放養的鰍種要求規格整齊、體質健壯、肌肉豐富、無病無傷、體色鮮亮,放養密度應根據池塘條件、飼料來源、管理水平而定,一般情況下,規格為體長5~7cm的鰍種的放養密度為80~100尾/平方米,同時可在鰍池中搭配放養5~8尾/平方米的鯽魚。
飼料投餵
泥鰍為雜食性小型魚類,飼料來源很廣,水蚤、蚯蚓、蠅蛆等是泥鰍天然的餌料生物,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可投餵米糠、豆餅、豆渣、血粉、麥麩等。泥鰍的攝食量與水溫密切相關,3月的日投餵量為泥鰍總體重的1%,4月~6月的日投餵量為泥鰍總體重的4%,7月~8月的日投餵量為泥鰍總體重的1%,9月~10月的日投餵量為泥鰍總體重的4%。投餵方法是在鰍池中搭建飼料台,將飼料投放在飼料台上,飼料要求新鮮、無污染、無腐爛、無變質,投餵時間一般在上午9時左右,投餵量以泥鰍在3~4小時內吃完為準。成鰍期,飼料投餵量應根據天氣情況和泥鰍生長、攝食情況等作出適當調整。殘餌要及時清除。
水質調控
鰍種剛入池時,池水水深保持在10~20cm;以後隨著鰍種的生長,逐漸加深水位到應有的深度,平時淺一些,炎熱高溫時可加深一些,並經常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環境。天氣悶熱時,池水易缺氧,如發現泥鰍游到水面吐食空氣,應及時添注新水或採取增氧措施。
日常管理
要做到“二防、二勤、三早、四看”,即:防逃、防病;勤巡塘、勤作日記;早清塘、早開食、早放養(延長泥鰍生長期);看泥鰍活動和攝食情況、看天氣變化情況、看水質變化情況、看季節變化情況等決定飼料投餵量。
病害防治
力爭做到無病早防、有病早治。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全池潑灑,可以改善水質和預防魚病的發生。要及時清除鰍池中的水蛇、水老鼠等敵害生物。
捕撈
秋末冬初,水溫降至10~15℃,泥鰍攝食量降低,即可進行捕撈。一般多採用排乾池水進行人工下池捕捉的方法。
反季節養殖
在塑膠大硼水泥池中,實行反季節養殖泥鰍,特別是在元旦、春節期間銷售價格高時上市,差價在3~5元,效益相當可觀。現將該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建池條件。依各自庭院而定,水泥池面積以100~150平方米為宜。養鰍池建成地上式,地下式、半地下式皆可,並有進排水口,池深1.2~1.5 米,距池底30厘米處設排水口,並安裝防逃設施,池水深0.8~1米。放鰍前,事先放入20厘米厚的肥泥,在放養前10~15天對鰍池進行清整消毒。7天后,加水20~30厘米,每平方米放入畜禽糞肥0.3~0.5千克,然後加水至40~50厘米。數天后當水色為黃綠色,透明度15~25厘米時放養。
溫室安裝。按蔬菜大棚搭設方法搭建,有單層或雙層結構,材料可選用竹竿,有條件者可用鋼筋結構,另外需備適當稻草蓆或簾,冬季覆蓋在塑膠大棚保溫。
放養泥鰍。泥鰍放養前通常採用3%~5%的食鹽水浸浴3~5分鐘,防止水霉病,消除體表寄生蟲。密度為 每立方米水體放養25千克左右,隨放養量增加, 魚體增重,池水可加深至0.8~1米(有條件者可保持池內有微流水,效果更佳)。泥鰍入池時,還要防止溫差過大,以免造成泥鰍感冒而引起死亡。
飼養管理。泥鰍為雜食性,天然餌料有小型甲殼類、水生昆蟲、螺螄、蚯蚓、動物內臟、藻類、米糠、豆渣等。投餵時注意動、植物餌料合理搭配,投飼應做到四定。水溫高於30℃或低於10℃時可不投。在飼養中,應注意施肥,每隔4~5天向鰍池潑灑糞肥1次,每平方米50~100克,保持水體透明度15~25厘米,並及時換水,鰍池每周換水2次,每次換水30厘米(若池內有微流水條件者,無須常換水,但要防止水質惡化)。曬水池要經常蓄滿自來水,以便水源充足。
大棚管理。按照農技要求,參照蔬菜大棚管理要點進行。
苗種培育法
場地選擇
養殖場所應水源充足,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水質清新,無污染,土質中性或微酸性,陽光充足,環境安靜,交通便利,供電正常。
池塘建造
⒈池塘規格
面積50~100平方米,池塘四周高出水面40厘米,池埂坡度60~70℃,池深80~100厘米,池塘挖成後應把池壁夯實,用50厘米×50厘米水泥板做護坡,池底鋪設腐殖泥土20厘米左右,水深保持在30~50厘米。
⒉防逃設施
養殖池周圍用網片、塑板或瓷板做圍牆,以防蛇、鼠等敵害進入養殖區。進排水口用120目網布包裹,防止泥鰍逃跑及敵害生物和野雜魚卵、苗種進入池塘。
⒊進排水設施
進排水口呈對角線設定,進水口高出水面20厘米,排水口設在魚溜底部,並用PVC管接上以高出水面30厘米,排水時可通過調節PVC管高度任意調節水位。
⒋魚溜(集泥坑)
為方便捕撈,池中應設定與排水底口相連的魚溜,面積約為池底面積的5%,比池底深30~50厘米,魚溜四壁用木板圍住或用水泥磚石徹成。
放養前準備
⒈池塘清整
泥鰍放養前10天,清整池塘,察洞堵漏,疏通進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放水深至10厘米後,每10平方米用1公斤生石灰化漿後全池潑灑,消毒。
⒉蓄水施肥
清塘3天后,加水至30厘米深,施基肥,每10立方米水體施入發酵雞糞3公斤或豬、牛、人糞5公斤,也可以每立方米水體施入氮肥7克,磷肥1克。
苗種投施
泥鰍苗下塘時間為每年5月,投苗密度1500~2000尾/平方米。當泥鰍養至體長3厘米時,要進行篩選分塘,泥鰍苗種密度60~80尾/平方米。在苗種投入的過程中應注意放養前先進行試水,檢查水體毒性是否消除。放苗時盛苗容器內的水溫與池水水溫差距不能超過2℃,如泥鰍苗種用尼龍袋充氧運輸,則應在放苗下塘前作“緩苗”處理,將充氧尼龍袋置於池內20分鐘,使充氧尼龍袋內外水溫一致時,再把苗種緩緩放出。
飼養管理
⒈前期培育階段(泥鰍苗體長小於2厘米)
根據水色情況,適量追肥。追肥可用經過發酵的豬、牛、雞、人糞等農家肥,也可用過磷酸鈣、尿素、碳銨等化肥,採取少量多施的方法,水色以黃綠色為好,水深控制在30厘米以內,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同時,每20萬尾泥鰍種用1公斤黃豆磨成15公斤豆漿,每天早晚各潑灑1次投餵。
⒉後期培育階段
泥鰍苗種規格達到2厘米後,逐步加深水位到50厘米。除繼續培肥水質外,還應投餵配合飼料,每天上、下午各投餵1次,日投餌量為泥鰍體重的4%~10%。投餌量應視水質、天氣、攝食情況靈活掌握,水溫15℃以上時,泥鰍的食慾隨水溫的升高而增強;25℃~27℃時,食慾特別旺盛;28℃以上,食慾則逐漸減退;超過30℃或低於12℃時,應少投甚至停餵飼料。
日常管理
⒈調節水質 加注新水,每周換水1~2次,勤施肥,保持池塘水色“肥、活、嫩、爽”,水色以黃綠色為佳。
⒉巡塘 早、中、晚各巡塘1次,觀察泥鰍活動和水色變化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⒊定期預防病害 勤打掃、清洗餌料台,做好飼料台、工具等消毒工作,定期投餵預防魚病的藥物。
⒋防害防逃 注意防止敵害入侵和泥鰍逃跑,要經常檢查進排水口和池埂。
病害防治
⒈氣泡病
因水中溶解氧不足、溶解氧過飽或其他氣體含量過多引起。症狀 泥鰍浮於水面,肚皮鼓起似氣泡。防治方法 加強日常管理,防止水質惡化,發病時,立即加注新水,並每畝用食鹽4~6公斤化水後全池潑灑。
⒉車輪蟲病
症狀 病泥鰍身體瘦弱,常浮於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轉,體表粘液增多,鏡檢有車輪蟲。防治方法 0.7×10⁻⁶溶液濃度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合劑全池潑灑。
⒊赤鰭病
由短桿菌感染所致。有病泥鰍的鰭、腹部、皮膚及肛門周圍充血、潰爛,尾鰭、胸鰭發紅,腐爛。防治方法 用1×10⁻⁶溶液濃度的漂白粉全池潑灑。當泥鰍長至體長5厘米時,完成泥鰍苗種培育階段,進入成鰍養殖階段。
4、水霉病
該病菌的早期不易被發現,當肉眼能發現時,菌絲已侵入泥鰍傷口,並向外長出外菌絲,簇擁成棉絮狀,俗稱“毛霉病”或“白毛病”。因為黴菌能分泌大量蛋白分解酶,可將病鰍肌體組織降解而分泌出大量黏液,加重病情,使之食慾大減,衰弱而死。由於水黴菌對溫度的適應範圍寬,即5~26℃均能生長繁殖,其最適繁殖水溫是13~18℃,常在春、秋季節或冬季繁殖,只要魚類皮膚有創傷即可被感染。
5、列印病
1、症狀。病泥鰍身體上病灶浮腫,呈橢圓或圓形,紅色患部主要在尾柄兩側,似打上印章。7~9月為主要流行季節。
⒉防治。用漂白粉化水,全池潑灑,使池水濃度為1×10⁻⁶。
6、寄生蟲
症狀:泥鰍患寄生蟲病時,體表粘液增多,食慾減退、離群獨游,漂浮水面。
防治方法
⑴車輪蟲、舌杯蟲可用0.7ppm 硫酸溶液全池潑灑治療。
⑵三化蟲可用0.5ppm 晶體敵百蟲溶於水中進行全池潑灑。
泥鰍脹氣病的發生原因與預防
飼料因素 泥鰍前段時間剛開始攝食,經過越冬期,泥鰍體質較弱,整個越冬期都處於停食階段,泥鰍的腸壁比較薄,加上較長時間沒有蠕動,消化能力還很弱。所以即使養殖戶沒有大量投喂,也易出現脹氣的現象。 水質因素 越冬期後,泥鰍塘內的水質較濃,水體中有機質、雜質偏多,有的池水手感發黏或發澀,這樣的水質,水體中的氣體含量往往偏高,容易引起泥鰍發生“脹氣”,即泥鰍腸道內充滿了小氣泡,增加了泥 鰍的浮力。所以,較小的泥鰍會出現側身躺在水體表層的現象。生活在此水體中的泥鰍,攝食時水中的氣體伴隨著飼料進入腸道內,這就是為什麼飼料投餵量小也容易脹氣的原因。水體條件過差極易發生氣泡病。
泥鰍吃食引起脹氣,從外表看,泥鰍的肚子滾圓,肚皮朝上躺在水中,可以看到肚皮黑一塊白一塊,黑的就是飼料;剖開泥鰍腸道,可以看到飼料排在泥鰍腸道內,稍用力,即從肛門溢出。許多養殖戶對此不以為然,但大量脹氣現象的發生,又會引起泥鰍腸炎病的暴發,因此要提前預防泥鰍腸炎病的發生。
防治建議
定期換水,保持水質清新,水質發黏或發澀時及時換水;
定期改良底質,控制底泥排放氣體,減少水體中氣體的含量;
前期投食量要少,不要多喂,並逐漸增加飼料投餵量,陰雨天減少飼料投餵量。
1.定期換水,保持水質清新,水質發黏或發澀時及時換水;
2.定期改良底質,控制底泥排放氣體,減少水體中氣體的含量;
3.前期投食量要少,不要多喂,並逐漸增加飼料投餵量,陰雨天減少飼料投餵量。
淺池藕養
栽培淺池藕並混養泥鰍,是水產生產中收人比較高的一種模式。以栽種雪蓮藕為例,按年畝產池藕8000斤、泥鰍400斤計算,市場價藕在1元/斤、泥鰍在35元/斤以上,每畝藕池年可收人11200元以上。具體生產技術如下。
藕池建造
藕池要選在陽光充足的位置。池深60厘米,池壁斜度60度,將池底整平壓實。在池底、池壁上鋪平塑膠薄膜,用2-3厘米厚的混凝土抹平。將水泥斜板立在池壁上,用水泥將縫抹好。
整地施肥
池建好後回填好土,高20厘米左右。排藕前,將土雜肥5000千克、硫酸鉀50千克、尿素20千克與蓋土混合均勻後均勻撒開。在清明到穀雨時進行排藕,每畝用藕種350千克左右,行距為150~200厘米,株距為60以上。排藕前向種藕噴400~500倍的50%多菌靈藥液,悶一天后備用,以防腐爛病發生。排藕後及時灌水,水深4~5厘米。
田間管理
與其他蓮藕種植方式相同,采藕時可用水槍將泥衝起,藕自然浮出水面,簡單快捷。
淺池通菜養
與其他通菜種植方式相同。
越冬期管理
每年到了10月下旬的時候,泥鰍就會開始停食,停食後即要進入越冬期。根據養殖戶的情況看,2013年越冬期的泥鰍比往年要多,所以如何能夠讓泥鰍安全的渡過越冬期,成為很多泥鰍養殖戶尤其是泥鰍養殖新手最關心的問題。
為了讓泥鰍安全的渡過越冬期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停食前的營養積累。
這點很重要,養殖戶如決定年前不出塘,在9月底就要開始進行營養投喂,主要飼餵多種維生素、免疫多糖、胺基酸、微量元素等。由於10月中下旬泥鰍的吃食量已大幅下降,有的還達不到1%,所以這時要抓緊投喂,可每頓都拌料投餵。同時為了加大泥鰍的吸收,可用多種維生素化水全池潑灑,每天一次,如天氣突變可在夜間潑灑一次,增強泥鰍的體質和抗應激能力。
二、肥水
停食前尤其是在10月中下旬這段時間,由於泥鰍塘內的藍綠藻大量死亡,而喜冷性的硅藻、裸藻等又沒有繁殖起來,所以這時期的水質比較偏瘦,養殖戶可在此期間肥水調藻。
三、池底消毒
泥鰍進入越冬期後,為了保暖都鑽入到底層二十公分左右的淤泥中,所以一定要定期改底和消毒,消毒時可用顆粒狀的藥物,直接乾撒到塘底,讓它慢慢在淤泥上溶化,消毒效果會更好。使用底改是為了讓底層的有機物和雜質分解更快,以便讓越冬的泥鰍在底層的冬眠不會受到打擾。消毒藥一般15~20天用一次,底改一般也是在15~20天用一次,即同時使用消毒藥和化學改底藥物。
四、換水
有的養殖戶在整個越冬期不換水,這也是一種錯誤的做法。越冬期也要定期換水,一般在20天換水一次,換水量不能過大,以防泥鰍應激反應。這主要是為了預防氣泡病的發生,還可定期使用增氧劑,給泥鰍增氧的同時也預防了亞硝酸鹽的增加。
五、破冰
越冬期如塘中的水結冰,要及時破冰,或用微流水注入及時化冰,預防泥鰍發生缺氧狀況。
整個越冬期養殖戶要備好增氧劑和VC應激靈或多種V生素。不管是換水還是平時的管理,都要定期潑灑,以增強泥鰍的抗應激能力。讓泥鰍安全的渡過越冬期。
主要價值
化學成份
泥鰍肌肉含天冬氨酸轉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每100g肉中含水83g,蛋白質9.6g,脂肪3.7g,碳水化合物2.5g,灰分1.2g,鈣28mg,磷72mg,鐵0.9mg。脂肪含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enoic acid)和十八碳三烯酸(calendic acid)。組織含胺(spermine),亞精胺(spermindin),腐胺(putrescine)和屍胺(cadaverine)。烘乾泥鰍表皮含γ-丁內酯(γ-butyrolactone)。
泥鰍含多種酶:蛋白酶(protease),表型-6-磷酸葡萄糖酸脫氧酶(phenotype of 6-phosphogluconate dehydrogenase),磷酸葡萄糖變位酶(phosphoglucomutase),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還含胞嘧啶(cytosine),黃嘌呤(xanthine),腺嘌呤(adenine),鳥嘌呤核糖甙(guanosine),鳥嘌呤(guanine),嘧啶(pyrimidine),嘌噙鹼(purine bases),核苷(nucleoside),核3苷酸(nucleotide),腺苷酸(adenylic acid),鳥苷酸(guanylic acid),尿嘧啶核苷酸(uridylic aicd),脫氧鳥苷酸(deoxyguanylic acid)。此外,還含F-型前列腺素(F-type prostaglandins),肌肉蛋白(muscle proteins),4-(2,4,6-三氯苯氧基)-N-乙醯苯胺[4-(2,4,6,-trichlorophenoxy)acetanilide]和4-(2,4,6-三氯苯氧基)甲醯苯胺[4,(2,4,6-trichlorophenoxy)formanilide],維生素(vitamin)A、B1.B2,和煙酸(nicotinic acid)。
亞精胺是精子的主要成份,現代醫學證明能促進人體胚胎細胞數量和發育,延緩和逆轉衰老。增加皮膚彈性和濕潤度。(美國專利號:10/556,411)。並能綁定DNA。二十二碳六烯酸和十八碳酸烯酸,是大腦磷脂和視網膜的重要組成成份(俗稱DHA)。泥鰍體內磷酸甘油酸變位酶是人類特有的,能提高染色體的顯性遺傳,是優生優育的首選食物。
磷酸葡萄糖脫氫酶,在人體內刺激酒精氧化還原酶的生成。是長期大量飲酒的人士餐餐必備的食物。
泥鰍體內還含有豐富的核苷,核苷是各種疫苗的主要成份,能提高身體抗病毒能力。磷酸葡萄糖變位酶對肝炎癌症有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泥鰍魚含優質蛋白質、脂肪、維生素 A、維生素 B1、煙酸、鐵、磷、鈣等。其味甘,性平,有 補中益氣、養腎生精功效。對調節性功能有較好的作用。成年男子常食泥鰍可滋補強身。味甘性平,有暖中益氣、清利小便、解毒收痔之功效。泥鰍肉質細嫩,營養價值很高,其滑涎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治濕熱黃疸、小便不利、病後盜汗等症。
營養價值
泥鰍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含蛋白質較高而脂肪較低,能降脂降壓,即是美味佳肴又是大眾食品,素有“天上的斑鳩,地下的泥鰍”,和“水中人參”之美譽。美味又滋補,還易獲得,價廉物美。泥鰍可食部分占整個魚體的80%左右,高於一般淡水魚類。經測定,每100克泥鰍肉中,含蛋白質22.6克,脂肪2.9克,碳水化合物2.5克,灰分1.6克,鈣51毫克,磷154毫克,鐵3毫克,硫黃素0.08毫克,核黃素0.16毫克,尼克酸5毫克,還有多種維生素,其中維生素A 70毫克,維生素B1 30毫克,維生素B2 440毫克,還含有較高的不飽和脂肪酸。
泥鰍含脂肪成分較低,膽固醇更少,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含一種類似廿碳戊烯酸的不飽和脂肪酸,有利人體抗血管衰老,有益於老年人及心血管病人。泥鰍和豆腐同烹,具很好的進補和食療功用;套用消渴:泥鰍、鮮荷葉共煮湯食。
適用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特別適宜身體虛弱、脾胃虛寒、營養不良、小兒體虛盜汗者食用,有助於生長發育;同時適宜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疾病、癌症患者及放療化療後、急慢性肝炎及黃疸之人食用,尤其是急性黃疽型肝炎更適宜,可促進黃疽和轉氨酶下降;同時適宜陽痿、痔瘡、皮膚疥癬瘙癢之人食用。
藥用價值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
脾;肝;腎經
功能主治
補益脾腎;利水;解毒。主脾虛瀉痢;熱病口渴;消渴;小兒盜汗水腫;小便不利;陽事不舉;病毒性肝炎;痔瘡;疔瘡;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100~250g;或燒存性,入丸、散,每次6~10g。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調敷,或生品搗敷。
食用功效
具有補中益氣、除濕退黃、益腎助陽、祛濕止瀉、暖脾胃、療痔、止虛汗之功效。泥鰍含多種營養成分,蛋白質,糖類,礦物質(鈣,磷,鐵)維生素(VB,VA,VC)均比一般魚蝦高,脂肪成分較低,膽固醇更少,並含有艹碳戊烯酸的不飽和脂肪,性涼,夏天吃最好。
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煮食治瘡癬,通血脈而大補陰分。
⒉《醫學入門》:補中,止泄。
⒊《綱目》:暖中益氣,醒酒,解消渴。
⒋《隨息居飲食譜》:殺蟲。
⒌《四川中藥志》:利小便。治皮膚瘙癢,疥瘡發癢。
食物相剋
泥鰍不宜與狗肉同食,狗血與泥鰍相剋;陰虛火盛者忌食;螃蟹與泥鰍相剋,功能正好相反,不宜同吃;毛蟹與泥鰍相剋,同食會引起中毒;但不與豆角相剋。
食用方法
泥鰍的做法有很多種,家庭中最簡單又有營養的做法有以下三種:
生薑泥鰍湯
將泥鰍放在水中,摘少許植物油在水中,使泥鰍吐出泥土。換水洗去黏液,剖腹去內臟,控乾水分,加清水兩碗,煮沸後改中火煮,湯汁濃縮到一半時,用鹽、吠情調味即可。泥鰍湯湯計鮮香,肉質鮮嫩。
泥鰍豆腐煲
將豆腐切成4小塊;除去泥鰍的肋及內臟並清洗乾淨。將泥鰍略煎一下,放入砂鍋;再把豆腐、薑絲入鍋,加入適量清水,以小火煮20分鐘,再放入蔥花、鹽,稍煮一下即成。豆腐要最後放人,這樣才能保持鮮嫩。可經常與枸杞子結合燉補可以起到很好的滋補效果。一般清洗泥鰍可以取適量活泥鰍放入清水中,滴入幾滴植物油,每天除去污水,換人清水,待它排去腸內泥水異物後洗淨備用。
泥鰍魚湯
把活的泥鰍放在碗裡並把鹽和南瓜沖放在一起蓋好蓋。3分後,以帶鹽的南瓜葉柔後漂—漂。在鍋里放香油炒後倒肉湯熬,並倒在篩子上用木勺桿揉搓,使肉掉在下面,骨頭和皮留在上面。在場裡沖清醬、辣椒醬或大醬調味,並放胡椒粉和生薑。放綠豆芽、蘸菜、蔥,再加佐料的牛肉重熬。
市場前景
泥鰍具有廣闊的國內外市場。在國內,中國人民一直以來都將泥鰍視為滋補強身的佳品,市場需求年年攀升,市場價格穩中有升。在國際市場上,泥鰍更是暢銷緊俏的水產品,是中國傳統的外貿出口商品,在日本、韓國和中國港澳台地區尤其受歡迎。在日本,泥鰍的價格甚至高於鰻鱺,還經常供不應求。據市場調查顯示:從1995 年至今,小泥鰍連續10 年走俏市場。國內市場需求量每年為10萬~15萬噸,但市場僅能供應5萬~6 萬噸,缺口很大,拉動市場價格連年攀升。1995年全國市場批發價平均為5~7 元/千克,2002 年上漲至15~18千克。近兩年,有些市場批發價格甚至上升至32 元/千克。與此同時,國際市場對中國泥鰍需求熱度也逐年升溫,訂單連年增加,尤其是日本、韓國需求段較大。連雲港口岸僅2006 年2 月份一個月就出口泥鰍542 噸,貨值97 萬美元,分別比2005 年同期增長了193 %和239 %。據不完全統計,日本、韓國對泥鰍的年需求量在10 萬噸左右,中國已無大貨可供。香港、澳門市場也頻頻向內地要貨,且數量較大。因此,許多部門和專家在預測未來幾年最有前途的水產品時,都將泥鰍養殖作為熱門對象之一。
有了市場銷路,發展養殖就有了動力。尤其是由於市場需求量增大,人們加大了捕撈天然泥鰍的力度,再加上農藥及工業“三廢”等的污染,使得天然泥鰍資源急劇減少,僅靠捕撈早就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於是,人工養殖泥鰍開始在各地發展起來。中國的泥鰍繁育和養殖起步較晚,1985 年隨著泥鰍人工繁殖技術的進一步完善,泥鰍養殖業才開始逐步發展起來。在中國南方的一些地方如江蘇、浙江、廣東、湖南等省進行的苗種繁育和養殖推廣工作,成效顯著。泥鰍人工繁殖的苗種可以和四大家魚的苗種一樣批量供應,池塘養殖成鰍,每667 平方米產量可高達1 000 多千克,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
從養殖角度來看,泥鰍病害少,繁殖簡單,運輸方便,而且泥鰍能用腸呼吸,耐低氧,食性雜,幾乎什麼動、植物食料都能吃,飼料來源廣,最有利於養殖的是由於能耐低氧,泥鰍的適應力特彆強,幾乎能在各種容器和水域中養殖,像木箱、水缸、水桶、土池、水泥池、稻田、蓮田、荸薺田等,甚至排水溝中也能養。而且,養殖泥鰍成本低,市場價格高,所以經濟效益顯著。稻田養殖,既可收稻穀又可產泥鰍,一舉兩得,每667 平方米稻田可產泥鰍50~100 千克,增加產值1 000 元以上;池塘養殖,每667 平方米可產泥鰍1000 多千克,產值至少10000 元,除去苗種成本、飼料成本、水電、防治疾病藥物成本等,每667 平方米可獲純利6000~7000 元;網箱養殖,普通8 平方米網箱,可產泥鰍1000 千克左右,產值也要過萬元,由於網箱養殖成本較高,純利潤能達5 000 元左右.
事實證明,泥鰍養殖有廣闊的市場為依託,有成熟的技術為保證,必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幫助養殖者走上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