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與危害
大袋蛾學名Clania Variegata Snellen,屬鱗翅目,袋蛾科。別名大蓑蛾、布袋蟲、吊包蟲。主要寄主有泡桐、法桐、刺槐、楊樹、柳樹等林木,近年來在河南和安徽等省為害嚴重。
為害特點 幼蟲取食泡桐葉片,將葉片食成缺刻孔狀,嚴重時可將葉片食光,導致樹勢衰弱,甚至死亡。
形態特徵
成蟲 雄成蟲體長14-19.5毫米,翅展29-38毫米。體翅灰褐色,翅面前後緣有4-5個半透明斑。雌成蟲體長17-22毫米,無翅,蛆狀,乳白色。頭較小為淡褐色,胸背中央有1條褐色隆脊,後胸腹面及第7腹節後緣密生黃褐色絨毛環,腹內卵粒較明顯。
卵 長0.7-1毫米,黃色,橢圓形。
幼蟲 初孵幼蟲黃色,略帶有斑紋,3齡時可區分雌雄。雌老熟幼蟲體長28-37毫米,粗壯,頭部赤褐色,頭頂有環狀斑,胸部背板骨化。雄老熟幼蟲體長17-21毫米,頭黃褐色,中間有一顯著的白色“八”字形紋,胸部灰黃褐色,背側有2條褐色斑紋,腹部黃褐色,背面有橫紋。
蛹 雌蛹體長22-30毫米,褐色,頭胸附器均消失,棗紅色。雄蛹體長17-20毫米,暗褐色。
發生規律
該蟲1年發生1代,個別年份,遇有天氣乾旱,氣溫偏高且持續期長,大袋蛾有分化2代現象,但第2代幼蟲不能越過冬季。幼蟲共9齡,以老熟幼蟲在袋囊內越冬。翌年4月中旬-5月上旬為化蛹期,5月中下旬成蟲選擇晴天的9-16時羽化。多在晚8-9時,雌成蟲尾部伸出袋口處,釋放雌激素,雄成蟲飛抵雌蟲袋口交尾。將卵產於袋囊內,6月中、下旬幼蟲孵化,在袋囊內停留1-3天后在上午11時至13時從袋囊口吐絲下垂降落葉面,迅速爬行10-15分鐘,吐絲織袋,負袋取食葉肉。借風力傳播蔓延。袋隨蟲體增大而增大。7月下旬-8月上、中旬為為害盛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老熟幼蟲將袋固定在當年生枝條頂端越冬。大袋蛾多在樹冠的下層,靠攜蟲苗木遠距離運輸進行遠距離傳播。天敵種類較多,寄生率較高。有寄生蠅類,白僵菌、綠僵菌以及大袋蛾核多角體病毒等。
防治方法
(1)保護和利用天敵。
(2)加強栽培管理,增強樹勢,提高樹體抵抗力。營造混交林。
(3)嚴格檢疫,避免從病區引進苗木。
(4)噴灑大袋蛾NPV病毒製劑和Bt乳劑防治。收集大袋蛾乾縮僵死的幼蟲體,製成大袋蛾多角體病毒(NPV)粗提液,濃度每毫升含多角體4.8×108個,於7月上中旬噴灑樹冠,30天后殺蟲率達87%以上,使用蘇雲金桿菌(Bt)乳劑,濃度為25×106ml,於7月上中旬噴灑樹冠,30天后殺蟲率達80%以上。
(5)化學防治 7月上、中旬採用樹幹基部鑽孔注藥方法,根據樹幹粗細確定注藥數量,每株樹注孔2-10個,每孔打37%巨無敵乳油1:1水溶液2-3ml, 37%巨無敵乳油1:1水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