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建設
萬紅社區
景巷社區
七里廟社區
白鹿社區
百橋社區
章卿西新社區
閘上社區
經濟發展
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城市化建設步伐的推進,泗港的產業結構不斷得到調整最佳化,第三產業日益壯大,年交易額超過億元,在滬寧杭乃至華東地區都形成了相當高的知名度。張家港市的“十二五計畫”給泗港街道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依託現有商氣、人文,高起點規劃的城西新區也獲得了張家港市的批准認可。深厚的文化底蘊、科學的規劃設計,賦予泗港這塊土地令人難以抗拒的吸引力,有識之土紛至沓來投資開發,中聯、美辰、江南十二府、匯景、碧桂園等知名房地產開發公司都已在泗港註冊,融入泗港的開發建設。泗港區域內濱水商業街的開發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城西新區拓展區也已完成規劃而轉入實質性建設階段。交通便捷、教育發達、城鄉和諧、商業興旺的優勢,已經使泗港成為投資創業和旅遊居住的絕佳選擇。
歷史追溯
原泗港集鎮位於楊舍城區西郊,東近國泰路,與城區相接,南鄰七里廟村,西接章卿村,北依張楊公路。
據清光緒戊寅《江陰縣誌》載:“泗港俗稱私港,在蔡港東三里,久淤。國朝(註:時稱清朝為國朝。下同)乾隆四年知縣蔡澍浚(長二千餘弓,章卿才、良、得、樓四字號業佃協浚)。泗港原屬章卿鎮,舊為崇仁鄉,市有二集:西曰閘上,在蔡港口;東曰私港,在蔡港東”。
明嘉靖戊申年(1548年),在私港與東橫河交接口逐漸形成集市。古人把私港河名轉用於市名。 因“私”與“泗”諧音,故名泗港。
民國年間,泗港鎮曾為國民黨江陰縣華墅區章卿鎮鎮公所駐地。新中國成立後,仍屬江陰縣管轄,先後為泗港鄉人民政府和泗港人民公社機關所在地。
1962年1月成立沙洲縣後劃歸沙洲縣。1983年7月政社分設後為泗港鄉人民政府駐地。1986年12月,泗港撤鄉建鎮後為泗港鎮人民政府駐地。同月,沙洲縣撤縣建市後屬張家港市。2000年7月,泗港鎮併入楊舍鎮後為楊舍鎮泗港(街道)辦事處駐地。
新中國成立前,泗港鎮僅有一條長200米、寬3米的對面石子街,設有布莊、米行、茶館、木行、雜貨店等店鋪16家,糧油加工廠1家。解放後,建立了供銷社、信用社、糧管所、合作商店、郵政支局、衛生院、手工業聯社、農具廠、棉織廠等。1958年冬,拓浚東橫河,拆去市房500餘間,重建1條長500米、寬3米的新街。街道兩側建有供銷社門市部、影劇院、旅社等,早市較為熱鬧。20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社隊工業,先後創辦鋼絲繩廠、磚瓦廠、服裝廠、水泥廠、炊具廠、膠木廠、塑膠電鍍廠等社隊企業。1980年5月,築通通往縣城的公路。80年代初,鎮區向南發展,辟新街1條,中藥店、飯店、鄉政府機關辦公樓、泗港中學、影劇院等陸續興建。1985年鎮區面積0.68平方公里。
1992年起,鎮區實施城鎮化改造建設,相繼拆除影劇院等,將人民路跨越東橫河向北延伸,建成人民北路,接通張楊公路。路旁兩側先後新建了糧貿大樓、文化中心、榮港商廈、泗港公園、郵電大樓、農行大樓、電力大廈等公共設施和臨街商住樓。異地新建了泗港國小、幼稚園、張家港中心醫院、農貿市場、小商品市場,擴建了泗港中學(即張家港市第六中學)。集鎮區共有大小商鋪350餘家,工業企業50餘家,有人口7000餘人,鎮區面積發展到2.1平方公里。
2003年,張家港市進行大規模行政改劃,原泗港鎮併入楊舍鎮,後改稱張家港市經濟開發區(楊舍鎮)泗港街道,街道辦設在原泗港鎮鎮政府泗港路72號。
楊舍鎮政府總部設在街道內國泰南路9號。
如今,往昔的老泗港早已不見,呈現在世人眼前的,是一個嶄新的、現代化的新泗港,在最新的張家港城市規劃中,泗港已經確定劃為張家港楊舍城區,新建的疏港高速(西三環快速道)建在原章卿路附近,城西新區的成功建設更為接下來的城西新區拓展區的建設帶來信心,張家港購物公園已經成為張家港市區西片乃至整個張家港的商業中心之一,泗港今後的發展令人矚目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