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寺院坐北朝南兩個大門,占地4畝,房屋14間,均用磚瓦建造。廟宇中軸線前為南大門,北為玉皇殿,前偏西為奶奶殿,再前為準提殿,玉皇殿東為佛爺殿,西為禪堂,禪堂與玉皇殿間有一水井,玉皇殿前曾有一棵銀杏樹,粗大而空心,可容納數人在樹洞內遊玩,後因年久樹枯被砍伐。大門前西面有僧林,林中有兩座石砌墓塔,分別高9層和11層,東面的大門外有多通石碑,現僅存兩通,分別為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和清鹹豐元年(1851年)重修法雲寺時所立。明嘉靖九年《重修法雲寺記》碑為縣級保護文物,通高3.55米,下為贔屓碑座,頭東尾西,長1.87米,寬0.95米,高0.55米,中為碑身,高2.25米,寬0.92米,厚0.27米;上邊為碑帽,高0.75米,寬1.15米,厚0.27米,兩面皆是二龍戲珠浮雕。中間有“重修法雲寺記”六字,碑身正面為明嘉靖九年重修法雲寺碑文,其內容主要有三:一是說明佛教的興起已很久遠,該寺廟興建時間也很久了;二是敘述了僧人佛泰的資歷和建廟的經過及功績;三是敘述了重修法雲寺的原因及時間。背面為宗派圖和施主姓名,現碑身已有裂縫向南傾斜15度左右,有些字跡已漫患不清。 清鹹豐元年《重修法雲寺記》碑高1.80米,寬0.80米,厚0.20米。 大岱石碑公布為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重修法雲寺記
佛之興也,其來尚矣;寺之建也,其來舊矣。既尚而言,謂之重言;既舊而修,謂之重修。重言不足道,重修斯可記矣。謹按今之故事,由僧性朗以繼文鋒,由文鋒以迨成慶,由成慶而下,若成亮、若佛曉佛達以至佛泰,後先相繼百有餘年。若斯寺也,僅以苟完。但繼以日火,仍以兵燹,再以風雨,新而復舊,完者復缺,不如以重修,舉遂於荒唐矣。寧不繼以重修之舉乎?重修而不記之於石前,人之績泯於無形,而後世之人幾於無征,無徵不信民弗從。寺若揮矣,佛若泯矣,嗚呼,其可乎?!所以必其重修歟。
嘉靖四年,有會川鄉顏溫里僧,曰佛泰。往師京師,守持戒法,給以度牒,還歸本寺。思先師故事,益為纘承,用加修補。若夫鐘鼓樓台未備也,於今備之;圓覽金容未飾也,於今飾之;香積諸佛小殿缺者,於今為之完固;蛟龍碑石未刻,於今為之文章。若工師匠石土木之具,資食之重,非佛泰之所能。若是也,乃眾人攻之,一人成之。一人之心有會諸佛之心,諸佛之心有以默化乎千萬人之心,千萬人之心會諸一人之心,非佛泰修德何以能至此哉?所謂善繼先師之志,善述先師之事,而克成厥勛,而感通乎上下也。故工師來之,土木攻之,所以不日成之。前後左右上下四旁均齊方正矣。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足以弘百世而具瞻一方也。使愚夫愚婦變愚為明,化惡為美。人之去惡而向善者,為非佛之德也,非佛泰之力也。謂之佛之德泰之力,信不誣也。余姓周諱鏊字汝用號苦窳,治易經,舍金陵故都遨遊齊魯,適斯文耆友,鄔邑趙舉代住持泰上人請余記,余不揣敢述,所白以書之,用垂後世。後之主斯寺者,尚當以先師為鑑,庶幾為不墮雲。
時紀:嘉靖九年歲在庚寅夏四月辛巳初八日丁卯
南顏溫莊張鑭,主持比丘僧佛泰建。
沂水縣鄉進士知元始縣事張鎬
癢生:牛憲、尹錸、王寵、惠九齡。
耆老:王玹
義官:張鑭、陳弼、王輔、鄭鸞
本社裡老:楊名、王文、邢 、王佑
本庄募緣人:祝洪
把總:趙乾
木匠:孫端、趙鉞
石匠:王成、趙傑
窯匠:萬達、邊興
鐵匠:張珣、張鈺
妝塑匠:萬專、梁傑、萬梅、朱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