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叛逆的形象
法國午夜出版社被視作法國“新小說”的根據地。它留在人們印象中的形象是矛盾與和諧的混合體。
對於一個從事出版的人來說,出版是個性的體現,值得為它進行商業和文化上的雙重冒險。法國午夜出版社的靈魂人物熱羅姆·蘭東(1925-2001)——前社長兼編輯——就是這樣一個實現了雙重冒險的人。
蘭東在1948年接手午夜出版社後,剛開始也和別的出版社一樣,出版了一批名家名作。直到1950年年底,薩繆爾·貝克特帶著他屢遭出版社拒絕的三部手稿來到午夜出版社,蘭東不假思索地簽下了這三部手稿。正是蘭東的這種獨特的眼光促使了法國文學史上一個重要文學流派——“新小說派” 的誕生。據蘭東說:“從第一行起,這篇作品驚人的美麗就令人折服……” 這種行文風格放棄了巴爾扎克式的現實主義小說形式,轉而用一種更為“客觀”的方式寫作。小說不再是敘述一場冒險經歷,而是一場敘述的冒險經歷。在這之後的二十年里,午夜出版社如磁鐵一般吸引了一大批具有這種叛逆性寫作風格的作家。蘭東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一批熱愛午夜出版社也同樣熱愛“新小說” 的作者。隨著貝克特(1969年)和西蒙(1985年)分別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新小說”的影響達到了巔峰。
實際上,僅靠出版“新小說”,午夜出版社是難以達到目前這種既具先鋒性又具社會影響力的高度的。另一決定性的因素是,它同時出版了一大批揭露或反對法國對阿爾及利亞侵略戰爭的作品。1962年,午夜出版社有11種書籍遭到當局查封,因為它們的主題都揭露了法國軍隊在阿爾及利亞實施酷刑的事實。但事後,蘭東這位睿智的出版商策略的高明之處就顯現出來了。由於阿爾及利亞的戰爭是法國當時的主要政治事件,與國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引起了大家的熱切關注。正是在這個時期,午夜出版社通過那些被查封的書籍吸引了一大批讀者。
持續品牌打造
自1950年以來,午夜出版社的圖書裝幀保持了一種平實無華的風格,封面上唯一的裝飾物只有一個藍色的框線和出版社的標識(一顆星星和一個字母M),這已經成了午夜出版社的一張品牌名片。
從20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午夜出版社的圖書出版的方向有所改變。如今的圖書品種更加豐富,包括小說類、詩歌類和戲劇類,以及口袋書系列;該社還著重出版了一些文學評論類、哲學類的雜誌。熱羅姆·蘭東先生去世後,他的女兒接手午夜出版社。她依然在不斷地推出文學新人,且作品問世的影響不俗,其兼容性增強,不但繼承了傳統文學的優秀部分,也不排除“新小說”的可取之處。
目前,與午夜出版社長期簽約的知名作家有讓·艾什諾茲(Jean Echenoz)、艾力克·舍維亞爾(Eric Chevillard)、讓·菲利普·圖森(Jean-Philippe Toussaint)、瑪麗·恩迪埃(Marie Ndiaye)等,他們分別獲得過不同類型的文學獎項,如龔古爾獎(Le Prix Goncourt)、美第契獎(Le Prix Médicis)和費米娜獎(Le Prix Femina)。近兩年,他們的書由午夜出版社出版的有《奔跑》(courir,2008年)、《湖》(lac,2008年)、《齊達內的感傷》(La Mélancolie de Zidane,2006年)、《側飛星雲》(La Nébuleuse du crabe ,2006年)和《在家裡》(En famille,2007年)等。
午夜出版社在保持原有的文學先鋒地位之外,還努力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午夜出版社和中國出版界淵源頗久。1997年,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午夜文叢”系列。這是湖南文藝出版社與法國午夜出版社之間的一項較為持久的合作項目,由熱羅姆·蘭東和湖南文藝出版社時任社長曾果偉共同擔任顧問。“午夜文叢”收錄的既有老一代的“新小說”作家的作品,也出版了貝克特的選集和杜拉斯的作品,以及新一代作家,如艾什諾茲的《我走了》、《格林威治子午線》、《高大的金髮女郎》,以及圖森的《照相機》和《逃跑》等作品。此外譯林出版社在2007年出版了羅伯·格里耶的小說《橡皮》、《窺視者》、《嫉妒》以及《去年在馬里安巴》的電影腳本。
知名作家
薩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午夜出版社先後出版了貝克特的代表作:小說三部曲《莫羅瓦》(Molloy,1951年)、《馬龍正在死去》(Malone meurt,1951年)和《無名者》(L'Innommable,1953年)以及劇本《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1952 年) 等,之後他與出版社保持長期聯繫。3年之內出版的這四部傑作立刻使他一躍成為文學界泰斗,並於1969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克洛德·西蒙(Claude Simon,1913~2005):他的成名作《風》由午夜出版社於1957年出版。另外,午夜出版社還出版了其五部里程碑式的作品:1960年的《弗蘭德公路》(La Route des Flandres)、1967年的《故事》(Histoire,同年獲得梅第西文學獎)、1981年的《農事詩》(Les Géorgiques)、1989年的《刺槐》(L’Acacia),以及1997年的自傳體小說《植物園》(Le jardin des plantes)。克洛德·西蒙於198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瑪格麗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1996):午夜出版社出版了她的主要作品,其中的代表作有1958年的《琴聲如訴》(Moderato cantabile)、1969年的《毀滅吧,她說》(Détruire dit-elle)和1984年的《情人》(L’Amant)。其中《情人》在1984年11月獲得龔古爾文學獎時已售出25萬冊。《情人》是午夜出版社在二戰後推出的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它已被翻譯成四十多個國家的語言在全球發行,並於1992年改編成電影。
歷史沿革
1941年:維爾高爾在巴黎成立午夜出版社。
1942年:第一本書《海的沉默》(Le Silence de la mer)出版。
1945年:熱羅姆·蘭東進入午夜出版社。
1948年:熱羅姆·蘭東接手午夜出版社。
1950年:午夜出版社簽下了薩繆爾·貝克特的三部手稿。(“新小說”的開始)
1953年:羅伯-格里耶的《橡皮》出版。
1958年:克洛德·西蒙的《草》和瑪格麗特·杜拉斯的《琴聲如訴》出版。
1960年:克洛德·西蒙的《弗蘭德公路》出版。
1967年:克洛德·西蒙的《故事》出版。
1984年: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情人》出版。
1999年:“午夜文叢”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專門引進法國午夜出版社的作品。第一本書為西蒙的《植物園》。
2001年:熱羅姆·蘭東去世。
2006年:“午夜文叢”推出貝克特五卷集。
2009年:“午夜文叢”推出圖森作品《齊達內的憂鬱》。
2010年:“午夜文叢”推出艾什諾茲回憶性短章《熱羅姆·蘭東》
2011年:“午夜文叢”再出發,推出羅伯-格里耶18卷集。12年間共出版圖書38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