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故事集

法句經故事集

《法句經故事集》是弘化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達摩難陀長老。

作者介紹

據馬來西亞佛教總會報導:達摩難陀長老出生於1919年3月18日,家鄉在錫蘭南部。他在馬達拉的基寧村一間學校受正規教育。

由於文化的影響,年幼時,他便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有位出了家的舅父,成為他的精神導師。他的母親是個非常開通及虔誠的佛教徒,雖然長老是長子,但母親卻鼓勵他出家。母親還說:“如果你結婚,只能照顧到家人而已;若出家成為法師,就能照顧到無數的眾生。”

長老12歲時,依Venerable k.Dhammaratana Maha剃度出家、在venerable n.sarananda maha 座下成為沙彌。當中接受寺院的訓練直到29歲受具足比丘戒。為了更了解佛法,他進入哥倫維也華丹那佛學院及其他著名佛學府深造,隨後7年,他專心研修梵文、佛教哲理、巴利文經典。

26歲考獲學院語言、哲學和巴利文經典研究文憑。

曾獲得印度興都大學獎學金,到該大學深造,主修梵文、興都文和印度哲學,經過4年的專精研讀,獲得大學頒發印度哲學碩士學位。後來,回返錫蘭建佛學院,實現說法度眾的心愿,還出版佛教月刊給予村民閱讀。

33歲那年,長老獲得維戴加拉學院院長選派,前來馬來西亞十五碑錫蘭佛寺服務。

1962年。長老就在十五碑佛寺成立佛教弘法會,其目標是研究佛法和推廣佛教文化,鼓勵、促進和發展佛教真理和慈悲觀以及培育宗教和平及認識。

1970年,馬來西亞佛教總會成立,長老鼓勵佛教弘法會青年組,大馬錫蘭佛教會青年組也加入馬佛青總會。

同時馬佛青總會也邀請長老為宗教導師,為佛青和佛教徒提供宗教資訊服務。

長老到過東西方國家弘法。他擁有東方研究大學,那蘭陀大學、興都大學所頒發的名譽博士學位。

60年代,長老是馬來西亞宗教聯繫機構的活躍成員。

長老也是籌組各宗教諮詢理事會的創辦人之一。

目前,長老共有五十本著作,分別銷售到世界各地,其中一本《佛教徒信仰的什麼》已譯成中文版,共出了九版,此書在馬來西亞流傳極廣,幾乎成為大馬佛教徒的生活手冊。

內容簡介

《法句經故事集》生動活潑地描述了佛陀。佛陀在家信徒包括國王,如頻婆娑羅王和波斯匿王;富翁如給孤獨長者;妓女如絲蕊瑪和一大群的平民,如理髮匠、金匠、馴象師、特技演員、奴隸、獵人、漁人、園藝專家、屠夫、紡織工人和船民等。很多人從佛陀的教誨中受益良多,有些人則一無所得,依然故我。

《法句經故事集》的故事觸及人類的真實情感而感人肺腑。這些情感包括: 悲憫:如波她卡娜在一連串的事故中,喪失了所有的家人; 幽默:有位比丘出家剃度好幾次,頭因此光亮的就像“磨刀石”; 羅曼史:難陀王子思念出家時遺棄在家的新娘子; 陰謀詭計:如外道僱請妓女控告佛陀與她私通,又如摩醯提利的陰謀得逞,而害死佛陀信徒的皇后; 政治:佛陀住在盧奚多河兩岸的親戚因為灌溉用水的爭執而準備兵戎相見; 戲劇張力:提婆達多三番兩次挑戰佛陀,終於以悲劇收場。

目錄

代序——我讀《法句經故事集》的啟示

譯者序

作者介紹

導讀

佛陀家譜

原始佛教時期的印度地圖 

第一品 雙品

第二品 不放逸品

第三品 心品

第四品 華品

第五品 愚品

第六品 智者品

第七品 阿羅漢品

第八品 千品

第九品 惡品

第十品 刀杖品 

第十一品 老品 

第十二品 自己品

第十三品 世間品

第十四品 佛陀品

第十五品 樂品

第十六品 喜愛品

第十七品 忿怒品

第十八品 垢穢品

第十九品 法住品

第二十品 道品

第二十一品 雜品

第二十二品 地獄品

第二十三品 象品

第二十四品 愛欲品

第二十五品 比丘品

第二十六品 婆羅門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