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中建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的歷屆政府在政治上、外交上一味追隨美國,在對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進行封鎖、制裁的同時,拒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1958年,戴高樂將軍重新執政後,對外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並採取實際行動逐步改變對新中國的態度。之所以如此,是由以下幾個條件決定的。(1)“15年來幾乎整箇中國都集合在一個政府之下。它是一個獨立主權國家。”在亞洲無論什麼問題,“撇開中國”,就難以辦成任何大事。(2)法國時下正企圖重返東南亞,故提出了東南亞中立化的建議。但認為要插手東南亞,“必須直接聽到中國的聲音,”與中國接觸。(3)從60年代初期開始,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便發生了新的變化。在東方,中蘇關係的惡化,危及到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存在;在西方,資本主義營壘內部亦出現了種種裂痕。由於戴高樂為首的法國一直反對由美、蘇主宰世界事務,因此法方就更有必要改善與中國的關係。(4)從法國自身而言,它不僅是一個歐洲大國,而且也是一個世界大國。要維護其大國地位,只有與中國摒棄前嫌,改善關係,才有可能擺脫美國的控制。為此,1963年10月,戴高樂不顧種種阻撓,毅然決定派遣埃德加·富爾訪華,並於1964年1月宣布斷絕與台灣的外交關係。1964年1月27日中法兩國正式建交。法國是西方國家與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的第一個資本主義大國,法中正式建交,不僅打破了戰後西方世界對中國的外交封鎖,亦為資本主義國家同中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利益建立平等的外交關係,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範例。
相關詞條
-
《中美建交聯合公報》
美國政府在聯合公報中接受中國提出的建交三原則:同台灣斷交、撤出軍隊和設施、廢除美蔣條約。
談判過程 時代背景 卡特日記 中文版本 英文版本 -
中法建交
中法建交指的是1964年1月27日,中、法兩國政府發表聯合公報決定建立外交關係。中法建交標誌著中國加強同西歐國家關係的一個重大突破。 1964年1月27...
建交簡介 起因 全過程 秘聞 美國阻撓 -
中美建交聯合公報
1978年12月,中美兩國分別在北京和華盛頓公布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簡稱中美建交聯合公報。美國政府在聯合公報...
名稱 介紹 -
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活動
為紀念中法建交50周年,法國外交部2015年1月13日舉行“法中50年”紀念活動推介會,介紹貫穿今年的紀念活動主要安排,包括中法兩國政府和民間在文化、藝...
-
蘇聯與聯邦德國建交
蘇聯與聯邦德國建交,巴黎協定簽訂之後,蘇聯就決定將儘速實現同聯邦德國...貿易關係以及與此相關的問題進行會談。聯邦德國在同英、美、法三國協商後照會...”。同年9月8日,阿登納到達莫斯科同赫魯雪夫和布爾加寧舉行會談。會談中...
-
外交核爆:中法建交紀實
1964年的中法建交,被稱作“炸破冷戰堅凍的外交核彈”而震撼世界,2014年中法兩國將迎建交50周年。本書以獨特細膩的筆觸著力刻畫了冷戰時代,敢於對蘇聯...
基本介紹 圖書目錄 -
中美建交風雨路·見證歷史:共和國大使講述
中美關係走向改善 中美建交談判的正式代表 中美關係的複雜多變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目錄 -
《與台灣關係法》
《與台灣關係法》(英語:Taiwan Relations Act;縮寫:TRA)是一部現行的美國國內法。1979年,美國與在台灣當局“斷交”而與中華人民...
簡介 背景 主要功能 爭議 法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