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都

泉都

石阡縣--溫泉之都中國泉都石阡向來有"天下第一景"、"洗心泉"之譽。景區由石阡溫泉、石阡古城和佛頂山構成。2009年被國務院授予國家級溫泉群風景名勝區(國內首個)。

簡介

泉都泉都
石阡縣--溫泉之都中國泉都石阡向來有"天下第一景"、"洗心泉"之譽。景區由石阡溫泉石阡古城佛頂山構成。
當年,有一位名叫勃沙特的英國傳教士隨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長征經石阡,常沫浴於城南溫泉。歸國後,他著書稱道:"石阡是非常專人興奮的,那裡有溫泉。"這部書名叫《神靈之手》。藉此,石阡溫泉得以名揚海外。
石阡以其溫泉分布之廣、泉眼之多、流量之大、水質之美而享譽全國。因而石阡又有中國泉都的美稱。目前,全縣已發現溫泉13個,有4個溫泉群,是貴州省溫泉分布最多、最廣的縣。僅縣城就有3個溫泉點。縣城南端松明山西麓的溫泉,由於處於人口聚居的湯山鎮,歷來為石阡人所珍視,成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石阡八景"中名"溫泉漱玉"。
石阡溫泉位於龍底江右岸,出露標高470米,出水點高於江面12米。泉水從松明山下江邊石罅中湧出,澈若明鏡,久晴不涸,久雨不漲,四時如一。終年恆溫45℃,日排水1000餘噸。源泉水涌珠噴,氣騰騰而聲汩汩,瀉若垂簾,傾入江中。與江水冷暖相激,拋花飛玉,不捨晝夜。請郡守崔詩有詩讚曰:
斯泉錄幼極,地噴水如湯。
暖沸膚添潤,雲蒸氣自香。
人心能去垢,炎世就生涼。
獨有探奇客,臨流歌未央

石阡溫泉的療養、保健作用,早為人們所識。《石阡縣誌》載:"此泉頗奇,夏浴之則身暖而寒退;復浴之則體輕而涼生;夜浴則睡眠安穩;疲浴則精神復振;感冒者浴至汗出而霍然病去;飽食者浴後則腹脹立即消失……"溫泉於人之身體健康,稗益匪淺。天賜良泉,造福 斯民。石阡居民古往今來,無愆寒昌,不分日夜,攘往熙來,枕石漱流,絡繹不絕,浴於溫泉,流連忘返,歸去無意。
關於溫泉的起源,當地有神話流傳。很久以前,有一位勘輿家由南驅趕火龍,行至石阡,見石阡山川秀麗,民眾勤勞樸實,待人熱情真城,便不離去。於是將火龍鎮於江底,並令其噴湯,利民浣沫。勘輿家臨終前,囑將其遺體葬於溫泉北面小山叢林間,並囑後人建塔,永鎮火龍於其下。今石塔遺址尚存。
這是溫泉大門,具有中國古典園林風格。門呈梅花形,上方嵌著"石阡溫泉"匾額,字型秀麗。這門兩邊為扇形窗牖。窗上方各有一 額,左書"洗心"、右寫"滌慮"'"洗心"、"滌慮"皆前人所題。溫泉天生麗質,未著人間塵埃,願君情滿靈泉,洗卻人間的煩惱,盪去塵世憂慮。大門頂部,翠綠琉璃瓦錯落有致,與梅花門、扇形窗相映成趣。
走進大門,一條紅色長廊便躍入眼帘。長廊左邊為小山,梧桐、榆錢等樹挺立其上。廊邊桓有棕櫚、翠竹。長廊寬有丈余,既是通往澡池的通道,也是人們納涼休閒的處所。長廊頂部為琉璃瓦,兩側長椅與欄桿全為朱紅,與廊下碧綠江水,遠處青黛群山對比鮮明。憑欄處,清風拂拂,楊柳依依。清江寧布政使司、護理兩江總督成世瓊有詩云:"浴罷憑欄立,臨風意欲仙。"
溫泉的建築依山而建,隨山造型,渾然一體,既有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雄偉,又有江南園林的秀麗。溫泉主體建築是一幢三層樓的古代建築,轉角檐,雕樑畫棟,紅牆綠瓦,氣派非凡。因建於溫泉出水點,東臨繼崖,西傍江河,綠樹簇擁,幾近屋檐,才見其面目。溫泉正廳對著長廊,廳內懸掛著名人和中外朋友字畫,其意大多喻溫泉為仙池。廳內左側擺著木床,古色古香,供人浴後養神。右側放著雕花木椅,坐在椅上,可觀院內風光。庭院裡,有幾張石桌,洗沫後,還可叫上一些小吃或飲料,與朋友一道享用。正廳門口左側有一石洞,洞口園額書"曲徑通"三字,近趙體,洞內怪石嶙峋,石壁上嵌有清代石碑一塊,上書"洗心"二字。
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石阡優質地下熱礦泉的開發利用也一改"養在深閨人未知"的局面。今日石阡,已建了一批飲料生產企業,並生產出了一系列名優飲料產品,引起了國內外有關部門專家及企業的重視和興趣,並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和省、地領導的關心和支持。早在1986年,中共貴州省委書記胡錦濤就視察了石阡溫泉和飲料廠,對石阡礦泉水和刺梨飲料開發做了重要指示。
1992年11月,貴州省省長王朝文在視察了石阡後,指示石阡要加快礦泉水的開發,把石阡建成名揚四海的"泉都";讓"泉都"產品走向世界。國家計委副主任陳耀邦在視察了石阡溫泉和飲料廠後,極為欣慰,大加讚賞,並題詞:"水之精品,來自天然,延年益壽,堪稱一絕。"

太虛洞

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太虛洞"在燕子岩西南一側。岩山有如蓬萊仙宮,山雖不大而洞口極為寬闊。約百米的洞口向下傾斜,恍如鱷魚張開的巨口,吞天光而藏瑞氣。天生的洞喉石門雙立,經此而入明暗相間、雲霧繚繞的大廳。大廳地底寬平,間有巨石堆積成景;壁間正面高處刻有醒目大字:"千奇內蘊",為民國初年廖河恩書刻,字為紅色。廳內分道而入上、中、下三洞。上洞坎坷,轉登天樓,但高險難入;名勝景觀盡在大廳和中、下二洞。此二洞各深約500米,一高一下,空間大體相同,但景觀各異。
大廳石景和崖壁上,有知府鄭一信題刻的"虎踞"、"龍翔"、"海圖"、"禪堂"、"知音"、"觀音室"、"仙家白日"等文字;這裡是中洞高峻的崖面,有明代李應期朱筆所書"萬佛崖"3個大字。清乾隆年間,知府羅文思在前人命景的基礎上,綜合洞內主要自然景觀,重命"太虛洞八景",並逐景賦詩以記之。

佛頂山

佛頂山位於石阡縣境南端,與施秉、餘慶兩縣交界。方圓25千米,最高峰1869.3米。山巒高大,草木泉石顯奇。有鳳凰山、大燕山、蛇嶺、金頂……等風景點。

石阡古城

石阡歷史悠久,古蹟遍布城鄉。摩崖石刻是這裡的一大文化景觀。石刻最早起於元朝,自此不斷。書體較多,筆力勁拔,刻工精湛,內容豐富。其中尤以白龍屯的石刻最為有名。白龍屯作為屯軍之所,有"播州宣慰楊應龍逆,朝廷調兵征伐避亂於此"書題。原任四川銅梁縣丞、雲南姚安府經歷譚梅嶺因亂回籍在屯隱居,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題白龍丁跡曰:"白岩萬仞接雲霄,回刀龍名在半腰。十里城長城地設,一虹高潮以天橋。夜郎桅古因三捷,監總曾今困九苗。治民古今原有數,天成龍腹御夷僚。"詩文對白龍屯天險做了肯定的描述,其中之"監總"為何人?何時困"九苗"於屯中,今天已難考其詳,但作為戰場遺址已躍然於詩中。"鬼門關"這裡地勢險惡,據扼設卡,易守難攻,以致有"血河池"、"陰陽界"之稱謂,另還有"鐵銃永不壞,鋼刀也難休"、"神聖可保"的口號。屯中二卡三卡間,昔煉硝之遺址尚存。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萬壽宮位於縣城長征路北端,禹王宮東側,占地3800餘平方米,始建於明萬曆十六年(1588)。清順治十四年(1657)重修。康熙年末為"豫章合省會館"。清雍正十三年(1735)、乾隆三年(1738)知府趙之坦、杜理又兩度重修。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改修,將原坐北向南廟基改為坐東向西(惟山門未改動),成現在規模。
南牆西段為牌樓形山門,明間石質拱頂,陰刻花紋,可以通行,磚柱皆四棱立於鼓形石礎之上,門頂抬梁兩端相向雕龍並雕琴書筆墨靈芝等物。樑上兩柱間嵌石額豎刻"萬壽宮",額框上左右雕彩龍一條。樓頂略高於圍牆,邊柱與中柱之間,中柱與頂柱之間,均有2層相仿,柱頂覆有簡翹角屋面,構成3層屋頂,次間各雕圓框圖案,左為"雲龍",石為"丹鳳朝陽",門外立石獅一對。此外,牌樓各處均有魚龍、人物、戰馬、園林等彩塑,整個山門雕塑工藝精巧,造型極美,極具觀賞價值。
成氏墓群占地面積約5400平方米,墓葬周圍松柏郁森,荊桂芬芳,悉為百年古樹。風洞坡成氏墓,坐向向東,占地約20平方米。石坪中豎摟空石雕坊一座,通高6米,寬4米,向墓一面小額刻墓主簡歷,大額刻"聖旨"2字,圍繞以龍。向外一面大額刻"成方伯坊"4字。其餘各處刻花鳥飛仙人物圖案,形象栩栩如生。從坡腳至石坊前,有數百石級,路寬4米,每隔二三十級辟一小石坪,兩側有石桌石凳,供人休息,濃蔭掩映,一線藍天,雖盛夏登臨,亦覺涼爽。
北塔位於城北1.5千米龍川河東岸,塔基築於臨江的一巨大岩盤上,西岸是泉都飲料廠和觀音山,東北面靠北塔寺廟,正東為五老山北男山尾,南臨北塔國小,與肝城大橋、縣城遙遙相對。據《石阡縣誌·祀志》載,北塔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石阡知府皆知可倡修,初造五級,名"文峰塔"。明天店元年(1621),知府錢以式增修至七級,竣工後即倒塌。明崇幀三年(1630),署府篆推官王登邦重修,清乾隆三年(1738),知府杜理再重修。塔身為八角形,高約28米,塔座及第一層塔身為細鑿斗方石建築,直徑10米,內空7米,其上層四級為青磚砌成。塔頂直徑約1.5米,大楞陡翹青筒瓦,塔脊頂端有鉛鑄扁圓空山球體,有藍、紅陶瓷葫蘆形空體三疊其上,球中心插有1米多高的三支鐵畫戟。瓦頂六面,每面有鏈條繫著彩燒瓷獅四隻,驕陽之下,藍光熠熠,與室鼎齊輝。塔內層以木為架,置木梯直通塔頂,內層西壁,每層鑄有佛像,青磚嵌入塔身,磚上鑄型文字記錄建塔和重修年代。底層級塔南向,門循上嵌石匾刻"中流砥柱"四個大字;二級至頂向西各開有圓形拱門。塔側三面古木參天,碑碣林立,與川水、寺宇融為一體,昌是石阡著名的八景之一,名為"北塔臨江",時人"斜掛夕陽紅映水,高塔臨波入照雙"等詩名以贊其美。
天險千工堰,為明洪武五年(1372)重修,於清乾隆、道光年間相繼維修。根據它的特殊自然狀態,民間有神話傳說:堰頭懸岩上,有一棵黃連樹,一條大蟒蛇盤守,堰塘口有犀牛洗澡,晴天也要漲渾水,皇帝敕封,扎草成泥,扎泥成石,一年一祭雞獵頭,三年大祭豬羊,人人頭頂香紙人入內補堰,祭之吉利,逆則遭凶
堰內奇觀,有大灶孔、小灶孔、豬圈門、仙人階梯,水聲雷鳴,古木參天,寒氣如冰。仰望一線天,俯看是深淵。堰穿過猴子絕路的大挺肚岩和水爬岩,崗家溝水的咆哮,應聲十餘里,渠道樞紐,古建七步三孔橋,和立體交叉渠,使縱一橫三的渠道巧穿暢流,聚寶田和禿嘴墳兩座石高梘(各長百十米,高二四米)齊立相望,工程規模壯觀,今見古匠精藝,蛛網溝渠,可知當時的農耕水利之發達。

泉都雲霧茶

泉都雲霧茶產於貴州石阡縣。武陵山南支脈貫穿全境。茶園大部分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深山幽谷之中,峰巒疊翠,植被茂密,森林覆蓋率高,土壤深厚肥沃,氣候溫和,茶樹生長自然環境優越。
泉都雲霧茶品質特徵:外形條索細緊圓結,色澤銀白隱翠,白毫顯露,內質栗香濃郁持久,湯色清綠明亮,滋味醇厚甘爽,葉底肥嫩成朵。
石阡泉都碧龍茶-名茶、西南名茶、中國名茶
石阡泉都碧龍茶是西南名茶之一;是中國十大名茶、西南名茶、華南名茶、江南名茶、江北名茶、中國茶藝推薦中國十大名茶及中國主要茶產區名茶,傳播中國茶藝文化。
石阡有悠久的產茶歷史,明清時代曾作為貢品。泉都碧龍茶是在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專家指導下,利用富含硒、鋅等微量元素的石阡苔茶優質芽葉,發掘石阡坪貫貢茶的傳統工藝,部分借鑑龍井茶製作技法,創製的一種扁形名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