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原泉塘村,元時,屬風翔里、泉塘山社;明時,屬攸邑四十八里(四十八都);清時,屬攸縣第八里,後稱“人都”,也稱“八都”。
清朝在都以下設保、甲,泉塘屬第十三保,保下設甲(即村民小組)。保、甲制度沿用至民國。
新中國成立後,名稱為泉塘高級農業合作社、泉塘生產大隊、泉塘山生產大隊、泉塘村民委員會,2011年4月,泉塘與泉康合併,仍稱泉塘村。
行政區劃
原泉塘村位於鎮區東北,距鎮中心約3公里多。東連江西蓮花、東北連泉康、南連風聯(風嶺),西接柏市,還靠龍下。
面積約11.3平方公里,有餘里(小車)、上沖、新屋、旦子沖、塘木山、泉上、泉下、獨力山、塘背、楊家沖、陂下、大陂頭等大屋場。該村原是吳楚之界,現是湘贛邊陲,群峰峻岭,地勢險要,環境優美,景觀甚佳,故事精彩。
人口民族
泉塘村13個村民小組、310多戶、1200多人。
歷史文化
姓名之始
唐以前,攸縣姓名已失考。根據現有家譜資料顯示,來攸縣較早定居的當為柏市泉塘小車賀氏和檟山大滄寨里文氏。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賀天貺自江西永新(蓮花)良坊徒遷攸縣四十八都小車定居。廿世,賀壬九從小車遷至南溟橋(今黃豐橋豐壠村)。
宋慶曆年間(1040-1048),賀天貺十世孫賀恆、賀袞兄弟同時從小車徒居高田、笙塘、塘沖(大瑞村),嗣孫由塘沖轉湖口,定居今湖南坳車塘、酒埠江等各地。還有廷祀、延智二公和茂山公秀元分別於明初年間,從江西永新遷攸北南大都和石羊塘鎮等各地定居,賀氏成為攸縣人口大族之一
小車名源
小車原稱圍里,現稱余里,位於攸邑(縣)四十八都(今柏市鎮泉塘村余里組)。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庚申從子詠,撰《送亞父宏林居士遷攸邑白雲山序》曰:“亞父宏林居士(天貺)避周之亂,徒楚攸東境小車。其:上有白雲山(今稱掛壁山),道築窒焉,將遷與族辭,若有不豫色者。”“先令居之,以生、以聚、以振、以繩、以成今日之巨麗。遠而不為遠也,爾乃,良坊接壤小車,聯基白雲……。叔父往焉,行將以觀其盛。”清同治十年辛未孟秋,培芳撰《長房十一修譜敘》曰:“琰子宏林居士天貺公,由良坊遷攸之小車,賀之鼻祖。”道光九年已醜辰溪教渝三房從孫德宗,撰《小車賀氏長房十修譜序》曰:“宏林居士天貺始遷攸之小車,此小車派之所由名也。”《小車與小車湖》曰:“元末明初,我族人士有所發展,四十八都圍里(即余里)賀者宗祠,崇祀天貺索譜觀之,則我十九世祖仲龍長子壬四後裔也圍里(余里),當日天貺公始遷之地,必不越此數里而遙矣。仲龍四子壬九後遷南溟橋,始家今之。小車湖四傳至始祖,紹祖乃構宅窯下(今豐壠村),紹宗也他徒。惟紹素之裔仍居小車湖江北,此一族列為四房之來也,舊譜曰:小車賀氏則為紀念天貺公首遷之地也。”“天貺公之妻歿葬攸邑四十八都白雲山(今掛壁山,即泉塘山之上)的獅形,夫婦同墳,有白雲山之勝詞文。”
道光十九年已亥季冬月,四房嗣孫泰高寶、田氏,撰《四房監之公新開圳圳記》曰:“白牛塘(今柏市鎮樟井和湖廠村),內計苗田數百畝,苦於源水蔭注,每屆東作,必先排沙港,取竹木,釘筒車,始能於來名舉趾,偶逢夏旱,車水者連決成唯,揮汗如雨……。”
《說文》小:“象形”也。車:此指“用輪軸轉動的器具;用水車車水”。小車:以小車車水而得名,後因收成較好更名為余里。《說文》余:本義“飽足、足食得飽”,余:“繞也、剩下、剩餘”。里:“居也”《爾雅》里:“邑也”李注“居之邑也”。由於地形地貌決定,從前這裡有不少小型竹木桐車車水灌溉田土。
該組原有的賀氏宗祠,現在還保存十分清楚完整的宗祠遺址。祠堂後面山上還有賀氏墓群,刻有碑墓碑文。在文革時期的1967年,余里組修水電站時,挖掉墓碑修涵洞。余里現在還有一片七畝多的賀家祠田,山叫賀家祠山。另有六畝多的山田叫賀家沖,現在仍由賀氏嗣孫耕種。至今,泉塘村有小車賀氏第四房,人口27個(80歲以上一人),分布在余里、上沖、泉上等三個村民小組。以上史料均與歷史賀氏族譜相吻合。小車是攸縣賀氏的發祥地,也是徒遷攸邑最早的姓氏。風嶺(風塔村)與泉塘村委會相距3公里左右。掛壁山與蓮花縣良坊直徑約35公里,朝北走向,經泉康到六市,徒遷方便。又深山老林,宜避戰亂。有“序譜”“墓群”“橋記”“圳記”等,人證物證,可鑑證小車之地名。
第一高村
清同治版《攸縣誌》載:“縣東一百五十里,安福、萍鄉三邑界,峰巒聳拔,縣龍於此起祖,歷鐵爐坑、大坪山至甘棠山分脈,重岩邃谷,綿亘五十餘里。”歐公山位於現合併的泉塘村(原泉康)境內,海拔1161米,為全縣最高山村。是攸縣山脈的起始,該山逶跡起伏、植被繁盛,不乏北方山脈之氣勢,又兼南方山巒之秀麗,其最高峰婆婆岩孤峰突起,十分秀美。如今,四方遊客、驢友攀登歐公山成為熱潮,猶如尋根探源追祖之態勢。
攸水源頭
攸水自江西安福發源,經風嶺西北入逕山背至攸縣界石橋江,左則禹石洞、羅浮江諸水注入,右則有源出歐公山之水注之,過三灣,西流140里,帶其境內諸水。向東與洣水相匯,繞縣城向南流草市至安仁,出雷家市入湘東。攸水是攸縣的母親河, 從前是攸縣交通運輸的主要途徑,更是人們的經濟河、生活河。
風景名勝
泉塘幽谷又稱“龍下山”,全長3000多米,為攸水源頭。是羅霄山脈內獨特的自然風景區,是酒埠江地質公園中的生態大峽谷,土地革命時期紅軍的秘密活動處。散落溪谷的奇石、嶙峋怪異,姿態萬千,構成了泉塘幽谷的一大勝景。谷地不長,但飛流小潭其多,珠聯成呂,造就了泉塘幽谷的夢境神幻。山谷植被繁多,野生動、植物相容共生,增添了泉塘幽谷的勃勃生機,勝似天上人間的仙境。將文人墨客所有的文學形容詞,揮毫於此都不為過。只有到此一游,便覺雲遊夢幻世界。
著名人物
明時進士張公大,明士義士張泰椿皆泉塘山人。著名的張氏宗祠以及旌表義士張泰椿之坊立於泉塘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朱德總司令、彭德懷等元帥曾率部到泉塘山、風塔(風嶺)等地開展革命活動。1930年,泉塘山率先建立蘇維埃政府,屬攸縣一區。
1968年12月,湘潭電機廠有30名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安排在泉塘山上沖組。泉塘大隊(村)多次被縣委、縣政府授予“雙文明建設先進”(紅旗)單位殊榮。
2014年,國家規劃的渝、長、廈快速鐵路湘贛段,有望途徑柏市鎮,並規劃在泉塘村新建火車站,省、市、縣各級領導正在千方百計爭取“十三五”這一規劃的付諸實施。將助推泉塘、柏市和東鄉乃至攸縣地區的經濟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