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山村】
河山村,位於竹山尖南側山腳。村民主姓吳,祖籍延陵郡。
吳姓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所載:周太王古公建周國,晚年欲傳位於三兒子季歷,長子太伯和次子仲雍自動讓賢,遠到江南,以農為業。後來太伯建立勾吳國。周朝建立後,武王封太伯第三世孫周章為侯,改國號為吳。吳國後被越國所滅,其王族子孫便以吳為姓。
相傳:此村背倚竹山尖,面對小溪,以“前河後山”之由名河山。
河山村屬革命老區村。河山吳姓系由———————————遷來?
公元2007年11月,河山與後洲、桐坑合併為一個行政村,定名河聯村。
【後洲村】
後洲村,位於竹山尖腳。村民主姓徐,祖籍東海郡。
此村據《劍溪徐氏宗譜》記載:明朝末年,徐祖昭公遷此。村前有平畈,後有山洲廟堂,建村于山洲上,故名後洲村。
後洲村屬革命老區村。
公元2007年11月,後洲與桐坑、河山合併為一個行政村,定名河聯村。
【桐坑源村】
桐坑源村,位於桐嶺北麓。村民主姓余,祖籍臨淮郡。
余姓起源,據《風俗通志》載,余姓為“由余之後,世居歙州,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吳興”。春秋時,秦國有個臣醫叫由余,他的祖先是晉人,避亂於西戎。由余本來在西戎為官,後奉命出使秦國,見秦穆公賢德大度,就留在秦國為臣。他為穆公謀劃征伐西戎,使秦國成為西方霸主。他的後代子孫以其名字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余。
另有一說,余姓系由鐵木複姓所改,為元太祖成吉思汗(鐵木真)後代,出自鐵穆氏宰相之家。相傳鐵穆宰相乃忠臣,太祖聽信讒言,要捉其五個兒子。五子星夜出城,逃至貴州,見太祖親領追兵前來,就躲在鳳錦橋下。追兵到來時,有人見橋下水波動盪,提出可疑。太祖未加細查,隨口說:“江中有水,水中有魚,何必大驚小怪,快快繼續向前追趕”。鐵穆氏五兄弟逃脫後,原想改為金氏,最後決定改為余氏。“余”字比金字少一橫,又是“水中有魚”之魚字諧音,堪稱一字雙關。
余姓最早發祥地在陝西鳳翔至鹹陽一帶。漢時遷入安徽歙縣一帶。唐代後迅速壯大,形成東南一帶望族。
桐坑源村余姓相傳清初由常寧黃坑源遷此。
公元2007年11月,桐坑與後洲、河山合併為一個行政村,定名河聯村。
相關詞條
-
四聯村
四聯村位於富陽縣北部,與杭州市接壤,距市區15公里,離縣城11公里。是富陽縣的北大門。民國時期屬杭縣新民鄉。1950年為杭縣壽民鄉,稍後,壽民鄉劃歸富陽...
經濟發展 農業投入 第三產業 福利事業 嘉興市四聯村 -
東聯村
東聯村,一村莊名字,多義詞條,分別為江蘇省常熟市虞山鎮東聯村、雲南省玉龍縣鳴音鄉東聯村、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坭陂鎮東聯村、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大石鎮東聯村、...
1.江蘇省常熟市虞山鎮東聯村 2.雲南省玉龍縣鳴音鄉東聯村 -
商南縣清油河鎮兩岔頰聯村國小
陝西省商洛商南商南縣清油河鎮兩岔頰聯村國小
-
峰聯村
活動遺蹟。宋元時期,峰聯村始建村,最早村址在本村孫村組村堂,先後為胡姓...。是以孫姓是現峰聯村最早入住居民。孫氏郡望樂安(今山東濱州境內),南朝齊時遷會稽郡,趙宋由歙縣至祁門為縣令,其次子遷居祖功,是為今峰聯村。清朝時章姓...
歷史 地理環境 行政區劃 經濟 文化 -
佛聯村
佛聯村位於山西省臨汾市蒲縣薛關鎮的西北邊陲,地處昕水河北岸垣上,距鎮政府所在地20千米。 佛聯村西部與隰縣交界,耙子河村是蒲隰兩縣的界村。 佛聯村是薛關...
-
葛聯村
葛聯村地處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市梁徐鎮西側。328國道橫穿村中心。
-
寶聯村
寶聯村位於白塔鎮西南方,在揭東,揭西,普寧三縣(市)的交界處。南臨榕江幹流南河,現有區域面積2平方公里,總人口5286人,1064戶,耕地面積約1646...
-
二聯村
二聯村地處上海市青浦區徐涇鎮東北首。全村共有村民小組10個,1606人,自1957年撤區並鄉時由楊涇與南莊兩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聯合組建,故名“二聯”。...
-
五聯村[廣東省肇慶市五聯村]
五聯村位於高要市河台鎮的東西南部。